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1&rec=1&run=13

青岛电子仪表工业起步较晚,至1939年前后,才出现修理收音机及电流表、电压表
的电料行,多为日本人开办,中国人开办的不足10家,规模甚小。主要有振兴电机行(后
改为振兴铁工厂, 现为青岛电度表厂)等。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淘汰、流散
的电子通讯设备、元器件大量充斥街头旧货市场,开始出现无线电装配业。到1949年,
民族工商业者开办的电料行近30余家,仍以修理业为主,仅能装配少量的收音机等。
青岛解放后,电子仪表修理业、装配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50年,振兴电机行开始
改制电压表、电流表。1953年, 成立青岛电器生产合作社(后改为青岛电器厂,现青岛
微电机厂)。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青岛电器生产合作社将青岛市110多户私营电
料行、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 开始生产漆包线、小型变压器等电子仪表工业的基础产
品。1957年,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试产了舌簧喇叭、碳膜电阻和扩大器等产品。
在技术、设备、人才、产品等方面,为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建立,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创建时期。1958~1961年,先后成
立了青岛市无线电研究所、无线电专业学校和青岛电子管厂(现青岛电器元件厂)、四
方无线电厂(后并入青岛无线电厂)、台西无线电器材厂(后并入青岛无线电厂)。在原
振兴铁工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电表厂(现青岛电度表厂)。此外,还组建了青岛海洋
仪器厂(现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青岛电器开关厂(现青岛第一仪器厂)。这些
年轻的电子仪表企事业单位,在缺少厂房、设备和技术人员的条件下,以手工作坊的生
产方式开始了电子仪表工业的艰苦创业, 试制并生产了碳膜电阻、真空整流二极管、
电子管收音机、 锗二极管、锗三极管及开关板电表、DD1型单相电度表等电子仪表产
品。至此,青岛市电子仪表行业完成了从修配业向工业性生产的过渡。
60年代初期,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的影响,加之自然灾害,国民经济
遇到了严重困难, 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青岛市无线电
研究所和无线电专业学校在调整中被撤消, 电子仪表工业企业靠提炼酒精、电镀加工
等维持。1962年,青岛电子管厂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批2CZ50A硅器件,成为全国第一个
生产硅整流二极管的厂家。1963年, 青岛电器开关厂研制成功了汽车拖拉机电器万能
试验台,为青岛市仪器生产之先声。
1964年,在电子仪表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中,青岛电器厂、青岛建筑工程机械修配厂
(现青岛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和青岛南华小五金厂(现青岛第一电子元件厂)被第四机械
工业部(以下简称四机部)分别确定为微电机、无线电专用设备和接插元件的生产定点
厂, 开始研制微电机、无线电专用设备和接插元件。青岛电度表厂被第一机械工业部
(以下简称一机部)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拨款150万元进行扩建。1965年8月,在青岛组织
“全国海洋仪器战役”,由一机部牵头,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六机部、交通部等六
个部、委参加,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张敬焘任领导小组组长,荟萃了全国和青岛市有关科
研单位的科技人员100余人,投资280万元。在一机部姚克文总工程师的主持下,试制出
具有较高精度的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海流计、波浪潮汐测试仪等46项海洋调查
和测试仪器。在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生产与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 遵循专业化
生产的原则, 11月6日,青岛市无线电工业公司和青岛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分别成立。
两个专业公司的组建,对组织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市电子仪表工业,并推动其进一步的
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志着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发展的新
阶段。1965年底,青岛电子仪表工业行业共有企事业单位14个,职工2 220人,固定资产
原值817万元,工业总产值1 81909万元,利润52833万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 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受到猛烈冲击。但由于广大干部、技
术人员和工人对“左”的错误的抵制,生产规模有一定的发展。1966~1969年,青岛市
南异型管厂(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青岛半导体零件厂、青岛晶体管实验所、青岛光
学仪器研究所(后改称青岛光学仪器厂, 现并入青岛照相机厂)、青岛磁钢厂、青岛计
数器厂和青岛第五仪器厂(现青岛显像管厂)先后建立。在原青岛海洋仪器厂的基础上,
组建了青岛仪器仪表研究所。三年间, 先后试制并投产了单管氢气炉、扩散炉、数字
打印机、硅双向可控整流元件、磁钢、体视显微镜、半导体无触点距离保护装置等新
产品。
1969年7月, 青岛市无线电工业公司与青岛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合并,成立青岛市
无线电仪表工业局(1980年改称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局;1983年改称青岛市电子仪表工
业公司)。电子工业行业与仪器仪表工业行业的联合,使电子行业的产品、技术与仪器
仪表行业的设备、工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到1970年底, 青
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共有企事业单位37个, 职工7501人, 工业总产值10843万元, 利润
12007万元。70年代初期,青岛市形成了55个电子工业网点。其间,青岛无线电二厂(现
青岛电视机厂) 正式建立。电子仪表工业企业研制并生产了雷达、指挥仪和短波通讯
机等军工产品,14英寸黑白电子管电视机、9英寸黑白显像管、控制微电机、打印机、
长恒温扩散炉和照相分色制版镜头等也相继问世。1974年, 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
冲击, 电子仪表工业的生产下降到最低点。年产值30409万元,亏损667万元。同年,以
青岛第五仪器厂、青岛球拍厂显像管车间为基础,按年产10万只9英寸黑白显像管的规
模组建了青岛显像管厂。1975年,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整顿企业,恢复和健全了企
业管理制度。同时,本着有利于国家重点项目和青岛市配套的需要,有利于巩固提高产
品质量和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专业化系统化生产和新技术的推广,对电子工业厂点重
新进行了规划、调整,由原来的55个网点调整到23个。1975年底,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
企事业单位31个,职工9850人,固定资产原值416780万元,净值2369万元,拥有设备仪器
3 473台,工业总产值7146万元,利润总额363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电子仪表工业有了新的转机。1977年9月,市无线电二厂
研制成功9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10月,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刘众前率学习参观团赴上
海、南京、常州等地考察。之后, 规划了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发展方向。到1978年
底,青岛市先后由青岛印刷机械厂(现青岛第三无线电厂)、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现青
岛第三电子元件厂) 、青岛第二钟表厂(现青岛电唱机总厂)、青岛热工仪表厂、青岛
压力表厂等18家企业分别由重工业局、第二轻工业局、各区工业局等划归青岛市无线
电仪表工业局,提高了电子仪表工业专业化协作程度。至此,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事
业单位发展到37个, 职工13999人,固定资产原值4979万元,净值3300万元,拥有设备仪
器5502台,工业总产值1782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电子仪表行业上品种、上质量、上水平,提高经济
效益,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至1985年,共完成新产品101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的4项, 填补国内空白的11项。“六五”期间,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
重点考核的40种主要产品中, 获得省以上优质产品奖的21项,优质产品率达52.5%。随
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先后与日本、意大利、联邦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 并积极稳妥地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
造。1980~1985年,引进国外项目28项,引进设备总投资7108万元。使彩色电视机、录
音机电机、 微处理机、导航雷达、多功能收录机、自动曝光135照相机、分体式空调
器以及显像管、电子调谐器、注塑件、喷涂工艺技术、基础集成电路和元器件等生产
具备较好的基础, 加强了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工作。彩色电视机国产化达80%以上,照
相机零部件自制比例达91.6%。
1985年, 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事业单位45个,内有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17个,
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28个。固定资产原值14649万元, 净值10201万元。各种机床、锻
压设备2477台(其中电子工业2477台)。厂房总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职工23199人,其
中工程技术人员1392人。工业总产值423亿元, 占青岛市工业总产值的3.9%,利税总
额6526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510元/人。电子仪表产品达到21类,270个品种。主要
产品产量为: 电视机17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66万台),黑白显像管38万只,录音机电机
156万只,电子元件4268万只,半导体分离器件884万只,鳞片石墨7502吨,集成电路5.44
万块,照相机2.7万架,电度表155.95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