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石 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0&rec=32&run=13

花岗石 清代, 民间已有花岗石的加工生产,主要靠手工开采进行粗加工,用于制
作石磨、阶石、石碑、石臼、石碾等。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随着城区基础设施的兴建,以花岗石为主的采石业得以迅
速发展。1901年, 胶澳总督府颁布《打石告示》,对石料的开采实行强制管理,1903年
对该告示又作修改。 当时花岗石基本在沙子口附近开采, 再经海路运至前海岸边。
1905年,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石材工场——益和成石工局成立,有工人28人。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 1915年在崂山县南窑丰岛(现沙子口附近)开设采石场。
1917年6月,新聚成石厂建立,主要生产加工花岗岩石器制品。1922年,福祥号在浮山大
金顶开始开采花岗石。至此, 青岛已有采石厂数十家。所开采的花岗石料均由海路运
至市区或大连、上海等地。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1932年11月中国石公司
成立。1934年7月18日, 改称青岛中国石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拥有资本金50万元,职工
122名; 设有锯石场、平磨场、石工场、雕刻室;有电机10台、电钻1台,其主要设备均
购于德国;其产品有建筑用花岗石、玉佛石、各种人造云石,并加工制造陵墓碑、塔及
其他艺术品。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青岛中国石公司因受日商的排挤,损失过巨,长期未开工
生产。1940年2月, 日商投资2万元建立小谷洋行工务所,从事花岗石的开采和经营。3
月, 由中国人投资6000元开办的东盛石材局成立,有工人30名。1946年,福祥号更名为
振华营造石材厂。同期,各县区纷纷成立小型石矿厂,从事花岗石的开采和加工。
青岛解放后, 1950年7月青岛市房地产管理局接管青岛中国石公司,更名为青岛建
筑公司采石处并恢复生产,当年拥有职工250人,加工花岗石19687平方米,实现利润2.6
万元。并附产片石和石渣。1951年4月,公私合营红星土木建筑公司石场在胶南县薛家
岛区山里乡原私营采石厂旧址成立。1952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后, 青岛建筑公司
采石处和公私合营红星土木建筑公司石场分别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石厂、海
西石厂。同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接管振华营造石材厂,将其并入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
一石厂。各采石厂花岗石的开采仍沿用传统的方式, 靠人力用铁锤、钎、凿子等人工
凿眼放炮,然后用炸药将岩石炸裂,石块的运输完全靠人拉肩扛。大块荒料的开采需人
工挖上宽下窄的窝子, 一般上宽0.1米、下宽0.04~0.05米,里面装上许多上宽下窄的
楔子, 然后用大锤逐个加压,使石块涨裂。开采出的荒料不规整,再用单刀剁斧加工。
后采用“井炮”技术开矿,即在岩体上凿成井状药桶,一次可将2000~5000立方米的石
料从岩体上分离出来。主要产品有石料、石槽、石桌、石凳和其它建筑用石等。产品
销售除自产自销外,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用料由国家按计划调拨。
1952年,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在全国实地考察后,认定青岛浮山石是优
质花岗石,决定碑体石料从浮山开采。此后,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石厂承接天安门广
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坯开采和粗加工任务。翌年3月31日正式动工, 采用人工凿挖,历
时41天, 完成长15米、宽2.1米、厚1.8米的花岗岩碑身主体的开采、粗加工任务。其
后,又分2批完成138块58.6立方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花岗岩石料。任务完成后,受
到国家建碑委员会的表彰和嘉奖。
1953年4月,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石厂和海西石厂分别更名为青岛建筑材料公司
第一石厂和海西石厂。6月, 青岛建筑材料公司将第一石厂一分为三,分为第一石厂、
第二石厂、第三石厂。7月, 第三石厂因产品滞销并入第二石厂。1954年11月,青岛建
筑材料公司第一、第二石厂合并,定名为国营青岛料石厂;青岛建筑材料公司海西石厂
更名为国营青岛海西石厂。1955~1958年, 青岛市建设局料石厂、青岛市劳动局以工
代赈办工处、青岛李村联营社、国营青岛海西石厂先后并入国营青岛料石厂, 国营青
岛料石厂辖有石场11处,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0万元,职工720人,年产花岗石荒料3555
立方米,片石192688立方米,石渣2705立方米,加工花岗石11837平方米。接北京十大建
筑1万平方米的花岗石加工任务, 首次使用柴油空压机凿炮眼,结束了人工凿炮眼的历
史,同时还将小型手摇起重机改造成较大的手摇起重机;将加工石料的单刃剁斧改造成
多刃剁斧, 提高劳动效率3~5倍,并试制出剁斧机(打荒机),使传统的花岗石加工由手
工过渡到机械加工。其后, 淘汰手摇起重机和人力绞盘,采用电动卷扬机作起重动力,
使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1960年,该厂划出10个山场分别
成立采石厂,以乱石生产为主,青岛料石厂仅为浮山山场生产花岗岩石料,加工酸洗槽、
氯化塔、石滚等产品。
1966年, 青岛料石厂开始生产花岗石磨光板材,当年生产出96平方米。1968年,青
岛大理石厂亦开始试制生产花岗石磨光板材,1972年共生产1954平方米。1975年,青岛
料石厂在青岛市科委的协助下,研制成功B—109—A刨石机。该机采用液压传动、射流
控制新技术,可加工料石平面、沟、槽,提高生产效率10倍,且加工质量较好,实现料石
加工机械化。翌年, 该厂研制出凿岩风镐机,将其应用到花岗石的开采,减轻了工人的
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5倍,并成为国内石材企业中首先使用凿岩风镐的单位。同年,
该厂利用研制出的B—109—A刨石机加工毛主席纪念堂用花岗石,并提前35天完成任务。
1978年,该厂研制的刨石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80年代,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内装饰石材需求量激增,花岗石板材呈
现供不应求的局面。1981年,平度县大理石厂被建设部定为装饰大理石定点生产企业。
1982年, 开始采用金钢石锯加工花岗石毛板,所生产的“311”雪花白大理石薄板被评
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1983年被评为国家建材部优质产品,并获“银质奖”。1983年,青
岛料石总厂开始使用无声破碎剂, 提高了花岗石的成材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借鉴
国外石材加工技术,利用国产设备和原料研究成功火焰爆裂技术,并开发出火烧拉毛板
材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80年代中期,花岗石生产开始向多品种、高技术方向发展。1985年,平度县大理石
厂开始加工生产花岗石雕塑品。翌年, 企业针对装饰石材市场的需求,新增9种市场畅
销的花岗石新产品; 青岛料石总厂从联邦德国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花岗石板材
加工设备,年生产能力达4万平方米。所生产的花岗石磨光板材光洁度达到110度,产品
畅销不衰,特别是“中国灰”在国际市场深受青睐。
1987年,该厂率先引进意大利贝莱迪公司花岗石开采设备和技术,利用火焰切割机
创造自由面, 采用控制爆破和静态爆破的方法,进行岩石分解和分离,成材率达80%,在
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987年, 青岛市县以上花岗石生产企业年产花岗石板材
14927平方米、花岗石荒料2325立方米,加工花岗石394259平方米。
大理石 青岛解放前,大理石开采加工业主要是以个体私营为主,所开采的大理石
多为荒料和乱石,加工技术简陋,多用于住房建造。大理石的产量较低、销路窄。
青岛解放后,大理石开采加工业得到发展。1965年,青岛料石厂筹建大理石加工车
间,同年12月又派相关人员赴上海大理石厂培训学习。1967年11月,在城阳建立大理石
分厂,主要生产设备有吊绳式锯石机3台、大圆盘粗磨机1台、手扶式磨光机5台、切割
机1台。翌年6月20日试产大理石成功。1969年1月16日青岛大理石厂成立,有固定资产
28万元,5月正式投产,该厂主要加工生产不同规格的雪花白磨光大理石板材,所需的原
料是从外地购买的大理石荒料,当年生产3626平方米。1970年,平度县建立大泽山大理
石矿。在开采大理石过程中, 采用原始的爆破方法,手工打眼放炮,用炸药将石料从岩
体上分离,开采的效率低且石料不规整,荒料的移位和吊装采用自制缆索、固定桅杆式
起重机。翌年,青岛大理石厂由生产单一的板材产品,扩大为生产加工大理石滴定台、
台灯、石盒和其他工艺品,大理石板材年产量达9443平方米,并开始出口创汇。1972年,
平度县又投资20万元建立平度县大理石厂, 利用大泽山大理石矿的资源加工生产雪花
白、山水灰云、条灰等品种的大理石板材,翌年年产量达4170平方米。1975年,平度县
大田大理石矿建立。同期,青岛大理石厂对设备不断进行更新改造,先后从国内和日本
购进自动上沙螺杆式锯石机, 桥式、逆转式粗磨磨光机、液压切割机、自动加压式单
人操作磨光机等,使机械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1979年,国家制定了《JC79—84天然大
理石建筑板材标准》,各大理石生产企业纷纷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积极推行全面质
量管理,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板材的光泽度一般保持在80~110度。1980年,平度大理
石厂新增国产油压切石机,淘汰自制的手摇切石机。1982年,又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在全
国同行业中率先引进意大利产双向切石机, 该机自动化程度高、性能稳定、生产效率
高, 改变了原有陈旧生产加工方式,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1983年,
该厂又相继开发出天然水板画、盆景盘、镇尺、石刻看盘等大理石工艺品。同年, 平
度大理石矿所产的“雪花白”产品被评为国家银质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开始有计划地放开石材市场,各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的
基础上,努力开拓国内市场,使大理石板材成为国际、国内石材市场上的热门货。1984
年1月,平度县制革厂转产大理石材,改名为青岛大理石薄板厂。至10月,先后安装了螺
杆砂锯4台、手扶磨光机11台、逆转式粗磨机1台、圆盘磨光机1台、粗磨机1台、手摇
切割机1台,初步建成锯石、磨光、切割、成品生产线,并于年底投入生产。同年,胶南
县建筑材料厂开始生产大理石板材, 主要设备有单片圆盘锯机1台、沙石锯机4台、金
钢石锯2台。1985年3月,莱西县建材厂改为莱西县大理石矿,主要由外地购进荒料开始
生产大理石板材, 年设计生产大理石板材8万平方米。同年,青岛大理石薄板厂为提高
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从意大利莫尔丹梯公司引进一条大理石薄板和标准板
生产线,主要设备有双向切机、对割机、横向切机、磨机、制成品机和立式金刚石锯、
磨机、切机、磨边倒角机,可加工150×300厘米大规格板材,每立方米可生产出20~30
平方米的薄板, 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万平方米。平度大泽山大理石矿和平度大田大理
石矿在大理石开采中开始采用控制爆破法,通过加大药包与炮眼壁之间的径向间隙,减
少装药量,使爆破产生的应力波在炮眼和原始裂隙中扩散,从而减少对岩体的正面破坏,
提高了开采率和石料的质量。同时, 对矿区进行全面地质勘探,制定统一的开采规划,
避免了盲目性的开采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各生产企业所需的原料, 除平度县大理石厂外,基本上从外地购买,主要为山东省
乳山、平度、海阳县的水晶白, 莱阳县的斑绿、斑黑,淄博市的齐灰,莱西、莱阳县的
竹叶青,益都、临朐的玉锦。江苏省徐州市的紫螺纹。
80年代中期, 由于市场需求由大理石转向高档花岗石,大理石销售不畅,各生产企
业为防止产品积压,纷纷采取以销定产的销售策略。
1987年, 青岛地区的县以上大理石板材生产厂家主要有青岛大理石厂、平度大理
石厂、青岛大理石薄板厂、莱西县大理石矿。县以上企业共生产大理石板材163961平
方米,加工大理石90823平方米。
再制石 1966年,青岛料石厂投产水磨石制品,主要替代木制各种规格的圆桌、方
桌等。至70年代初,青岛的大理石生产企业在发展天然石材的基础上,利用大理石下脚
料生产再制石。主要产品有水磨石、人造大理石、工艺大理石等。1971年, 青岛大理
石厂土法上马, 以白水泥和各色石子拌和的混凝土作面层,中间辅以钢筋,再经蒸气养
护、研磨、抛光试制成功水磨石板。同年,该厂建成一条简易的水磨石板材生产线,主
要生产工艺为人工搅拌、 机器成型, 至年底共生产30.5×30.5×2厘米的白水磨石板
365平方米。随后, 水磨石制品的产量和花色品种逐年增加。1973年,其产品经山东省
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陆续销往日本、美国、英国、东南亚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74
年,青岛大理石厂购进大型制坯机、方边机、磨盘单机,使水磨石板进入大批量生产阶
段。翌年,产量达19587平方米。其后,该厂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始生产异形水磨石产品,
如窗台板、楼梯踏板、平台板等建筑板材,颜色有青、白、红、绿等。
1984年3月, 莱西县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引进人造大理石生产工艺,自行研制
出震动器4台、搅拌机2台、切边机2台,建立莱西县建材厂;10月,正式投产,主要有红、
黄、蓝、白、黑等十几个品种规格,当年生产人造大理石8355.9平方米,实现工业产值
30.59万元, 实现利润3万元。其后,因产品销售不畅,于翌年3月转产天然大理石,并更
名为莱西县大理石矿。1985年, 青岛大理石厂投资373万元,从意大利朗诺梯公司引进
水磨石成套设备自动生产线, 主要设备有K607压机自动台1套,取坯机1台,面灰自动计
量搅拌装置1套, 快速搅拌机1台,双配料计量装置1套,螺旋输送机2台、底灰自动配料
搅拌器1台, 转动式自动K607压坯机1台,翻斗车2台及各种计量装置共计29台(套)。同
年,胶南县建筑材料厂从意大利布莱顿公司引进MC100/600真空成型工艺大理石自动生
产线,所生产的工艺大理石是以高分子聚合物(树脂)为粘合剂,以石粉、石渣为主要填
充物,辅以颜料、固化剂,用模具经真空加压震捣、养护,成型荒料,再经锯、磨、切等
新工艺制成的大颗粒和小颗粒型的板材。 其最大规格为90×150厘米、最小规格为30
×150厘米、厚度一般为1~10厘米, 并成为山东省工艺大理石生产技术最先进企业。
1986年, 青岛大理石厂试生产成功,能生产18个品种的水磨石磨光板和部分地面砖,当
年共生产78827平方米。
各生产厂所需的原料主要以自购为主。其中,石子主要有山东乳山县的水晶白,平
度县的雪花白,海阳县的海阳绿、海阳黑,淄博市的齐灰,徐州市的徐州红,保定市的保
定红,丹东市的丹东黄。胶南县建材厂则采用当地珍贵的“宝山玉”和“胶南红花”。
产品销售由企业自销为主, 畅销国内外市场,1978年后以内销为主。80年代中期,由于
国内石材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销售不畅,基本上以销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