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秦至五代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rec=4&run=13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四十八郡,青岛地域西属琅琊
郡,郡治琅琊,辖琅琊、黔陬、计斤、皋虞(侯国)等县;北属胶东郡,郡治即墨,
辖即墨、不其等县。这是青岛地域第一次全面正规建置。秦始皇五次巡视各地,三次
抵达琅琊, 进行祭拜求仙活动。秦始皇迁徙黔首3万户到琅琊定居,免其12年赋役,
以利休养生息。他动用大量劳力建成琅琊台,在台上立刻石,颂秦功德。他两次派方
士徐福偕数千童男女从琅琊启程入海,求长生不老之药。秦二世继位后巡视各地,也
到过琅琊。
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六国的旧贵族们乘机加入起义队伍,
谋图恢复他们失去的权势。齐王田氏后裔亦反秦自立。楚汉战争中,汉齐相恶,汉军
攻陷齐都临淄,齐王田广被杀,其族人田横自立为王,为汉军所败,亡走梁(今山东
定陶) 。刘邦称帝后,田横不封而惧诛,与其徒属500人据守海岛。刘邦遣使前往召
见田横, 田横行至距洛阳北30里的偃师时自刎。随行二士自杀从死,500徒属闻讯集
体殉节于海岛。该岛后被称为田横岛。
西汉时期,青岛地域大致属胶东国(包括即墨、壮武、郁秩、邹卢等县)、琅琊
郡(包括不其、琅琊、黔陬等县和皋虞侯国)。现青岛市区大部属不其县辖域,县治
所在今城阳区城阳镇。汉武帝多次出巡抵达青岛地域。汉景帝刘启先后立其子刘彻、
刘寄为胶东王,都城设在即墨。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徙封原大司徒阳都
侯伏湛为不其侯。东汉末年,伏氏后代伏寿为汉献帝皇后,因反对曹操专权被杀,爵
削族灭,不其侯国遂灭。汉和帝时,童恢任不其县令,勤于政务,体恤民情,重视发
展农业生产,地方经济有较大发展。东汉末年,学者郑玄隐居于不其山下,授徒传道。
三国时期,青岛地域属魏国的青州。胶州湾东岸的不其等县属东莱郡,西部的黔
陬、壮武县等属城阳郡。西晋,胶州湾东岸属青州长广郡,郡治不其县;胶州湾西岸
属青州城阳郡,辖壮武、黔陬等县;北海国辖即墨县等。高僧法显于义熙八年(公元
412年) 由南亚经海道回国,漂流到青岛地域海域,由崂山南麓登陆,长广郡郡守李
嶷接之入不其城。
十六国时期,青岛地域隶属关系多变,大致先后分别属于后赵、前燕、前秦、后
燕、南燕等国,系北青州和徐州辖域。
南朝宋,青岛地域大部属青州长广郡(不其县)、北海郡(胶东、即墨县)、高
密郡(黔陬县)。北朝北魏,青岛地域以大沽河为界,东部大部属光州长广郡、西部
大部属青州高密郡;后大部分属于光州长广郡和胶州高密郡。北齐、北周时,胶州湾
东岸属光州长广郡、东莱郡,胶州湾西岸属胶州高密郡、胶州平昌郡。
三国至南北朝较长时期中,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火迭起,社会动乱,经济
衰退。青岛地域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加上灾荒频生,迫使这里的居民纷纷外迁避难,
举家举族南徙者为数众多,大量青壮年被征召,或参战、或服劳役,致使人口流失,
劳力减少,青岛地域的发展受到严重损害。
隋朝统一中国后,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除郡一级,将实行了400年的州、
郡、县三级制改为以州统县二级制,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州一级改为郡。
青岛地域属高密、 东莱二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胶西县(原黔陬县)和
琅琊县,二县均属密州。同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属莱州,不其县撤并于即墨。平度
隋朝时为长广县,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称胶水县。即墨、胶水二县均属东莱郡。
唐代实行道、州(郡)、县三级制。安史之乱后形成方镇(道)、州、县三级制。
青岛地域属河南道莱州(东莱郡),置胶水、即墨二县,密州(高密郡)置辅唐、高
密县。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胶西县撤并入高密县,在县东设置板桥镇。
板桥镇位于胶州湾西北岸,濒临大沽河口。自唐初开始,该镇船舶往来,商贾云集,
同新罗、日本乃至南洋、西亚的对外贸易逐渐增加,成为北方的重要海港。隋唐两代,
曾多次对高丽用兵,青岛地域的板桥镇等港口位置适宜,成为兵需转运站,军事地位
相当重要。五代十国时期,青岛地域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3年时
间里,都属河南道莱州、密州管辖范围,由于政权更迭频繁,一度繁荣的经济趋于衰
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