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rec=20&run=13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青岛加快了工农业建设步伐,新建、改建和扩建了
一批机械、轻纺、化工、交通企业,楼山后地区成为新的工业区。在农村,增加了对
农田水利设施的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的投入。人民群众生产建设热情高、干劲大,
造就了一支经济、文化建设的干部、群众队伍。但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青岛地
区也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经济建设急于求成的问题,干扰了
正常的发展进程,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
1958年4月10日, 青岛郊区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李村正式成立。至17日,郊区农村
全部实现公社化。 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青岛郊区有2 400多处农业合作社组建为81
处人民公社, 参加的农户达99.62%。1960年3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人民
公社问题的批示》,要求各地采取积极的态度建立城市人民公社。至1960年8月12日,
青岛市区的城市人民公社全部成立。在生产建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高
指标、瞎指挥、强迫命令、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在大炼钢铁高潮中,全市平均
每天有10万劳动力上阵,许多不切实际的错误口号和显然不实的高指标生产数字屡屡
见诸报端。这种形势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由
于工作的失误、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面
临严重的困难,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青岛农村地区灾情严重,问题突出。1959年
在党内开展的“反右倾”斗争,在政治、经济上产生了不良后果。 1960年,根据
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市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按农、轻、重的次序,协调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关系,缩短了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
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加强农业战线,组织生产救灾,千方百计安排群众生活,
同困难作斗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1962年,
继续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进一步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国民经济开始
好转。1963年青岛全市粮食总产量比前一年增长39.3%。历时两年的调整,对控制灾
情、战胜困难、扭转被动局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
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
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青岛市确定了
建设“充满革命精神、有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有高度国防观念、有现代物质技术基础
和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城市”的新目标。青岛市根据新形势的要求,紧跟中央的
部署,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经济建设有新的发展。60年代,青岛纺织业在50年
代支援外地建设的基础上, 又抽出15万纱锭、4 000多台布机及印染、针织等设备和
技术人员,在山东各地新建15个分厂,推进了全省纺织工业的大发展。青岛港仅用两
年时间,便在荒僻海滩上建成先进的机械化煤码头。四方机厂连续制成液力传动内燃
机车、摩托双层列车组等,成为国家机车车辆工业基地。其他企业也各有发展,形势
日趋好转。 经过三年经济调整,196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41亿元,比1962年
增长65.5%。但是在这一时期,“左”的指导思想并未得到认真纠正。在1964~1965
年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许多基层干部受到错误处置,在文教工作、统战工作
方面产生了一些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