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劳动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66&run=13

青岛复制业初期工人很少。1923年花边业仅有10人,至1925年增至80人; 1929年
制线业17人;1932年毛巾业10人,至1934年增至20人;1935年线毯业12人。1936年复制
业工人总数近200人。每年旺季加雇临时工100多人,工人中以男性居多,兼有少量女
工、童工。1938年后,花边、毛巾业衰落,工人减少,制线业稍有发展,至1943年增
至100人。1943年后,青岛复制业衰落,工人总数不过160人,至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
仅剩100人。
建国后,青岛复制业职工增加很快,1956年共有职工582人(其中花边19人、制线
172人、毛巾272人、线毯119人) 。新设的国营床单、棉毯厂各有100人。1958年职工
增多。 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复制业职工精简20%。1965年以后又逐年增加。至1978
年末,青岛复制业职工总数达3700人,占青岛纺织工业职工总数的7%。职工素质亦有
较大提高。新职工多来自历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在经过生产实践锻炼、技术培训和
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企业新一代工人。企业中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日臻成熟,
工人中技工比例增大。 1979年, 全市国营复制企业职工总数为3742人,其中女职工
2400人,占64%。生产工人及学徒工3092人,占82.63%,工程技术人员47人,占1.26%,
管理人员270人,占7.21%,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333人,占8.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企业均重视人才培养和智力投资,普遍开展业余文
化教育,除接受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外,还选送青年职工进各类成人高校深造,
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同时组织短期技术培训、青工政治轮训,职工的政治文化素质有
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