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劳动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40&run=13

青岛解放前,印染行业约有职工千余人。建国初期,工厂实行两班制 (12小时工
作制)。青印、华新、阳本三厂职工共838人,加上小型漂染厂,职工总数约2000人。
60年代初期, 棉花减产,青岛纺织业收缩,精简部分职工,职工人数减少10%左
右。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印染业扩大生产,加大
出口,整理包装用工较多,职工人数大增。到1975年,已增至5910人。80年代改革开
放以后,工厂产品销售队伍扩大(一般占职工总数的2%),新厂、新车间增多,职工人
数继续增加。到1988年,青岛印染职工已达9252人。
青岛解放前,印染职工政治地位低,生活缺少保障。建国后,职工当家作主,政
治素质有较大变化。1951年2月4日,青岛印染厂职工向全国印染厂工人发出生产竞赛
挑战书。青岛印染厂印花机台班产量提高50%,突破5万米,在全国同行业居领先地位。
50年代,各印染厂举办政治、文化夜校和业校,组织职工参加学习,并选送职工
到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文化。 在扫盲率达到职工总数的70%以后,又举办中专班、大专
班,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在政治、文化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职工努力钻
研技术,苦练基本功,出现了不少技术能手。个别印花机挡车和雕刻技工在全省以至
全国印染行业居一流水平; 几何图案、手工云纹、雪花呢等雕刻印花产品颇具盛誉。
在职工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也不断增加,青岛印染厂依靠国家分配大、中专毕
业生和自行培养技术干部,使该厂技术人员比例从50年代占1.3%到60年代占2.7%,70
年代占2%, 80年代提高到4.9%。青岛印染行业的图案设计队伍1951年有4人,1954年
有17人,1986年发展到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