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设 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38&run=13

1935年,瑞丰染厂的设备来自日本,华新、阳本两厂设备从德、英、日等国引进,
其他小型漂染厂设备简陋。建国前青岛印染行业主要设备有119台,其中精炼罐3台、
卷染机83台、漂白机13台、阿尼林染色机3台、印花机3台、丝光机3台、电光机2台、
轧光机9台。
建国以后,青岛印染设备逐年增加。1954年,主要设备有526台,其中烧毛机9台、
精炼罐20台、 丝光机18台、烘干机54台、卷染机312台、纳夫妥染色机8台、印花机6
台、 轧染机2台、绳洗机13台、拉幅机28台、蒸化机4台、轧光机12台、电光机1台、
压码机39台。
1954年,国家开始制造成套棉印染设备(通称“54型”),青岛印染行业逐步采用
国产设备。
50年代初,青印、华新、阳本三个厂沿用建国前阿尼林染色机,由于生产过程毒
气有损职工健康,各厂将此机改为硫化蓝轧染机; 电板烧毛机、圆筒烧毛机改造为气
体烧毛机(汽油气化),煮布锅手工装布改机械装布。50年代中期,为提高花布质量,
雕刻印花铜辊采用镀铬工艺,新增烧碱回收三效蒸浓设备,以节约烧碱。50年代末期,
扩建“双氧水制造工程”,供漂白之用。
60年代,在采用国产“65型”成套印染设备的同时,青岛印染厂在全省印染行业
中率先引进日本产气体烧毛机、亚氯酸钠漂白机、高温高压卷染机、热风打底机、焙
烘机、热定型机、树脂整理机,联邦德国的轧卷染色机、电子雕刻机,英国的照相雕
刻机,法国的框架式平网印花机。这些设备具有当时印染设备的国际水平,对促进青
岛印染技术,开发新产品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各厂改进了设备,如连续汽蒸煮炼设备
代替煮布锅,推广士林染料悬浮体轧染,以花岗岩槽代替金属槽。青印改进电子雕刻
设备,染色采用液下染缸;青岛第二印染厂的印花机斜牙对花,雕刻腐蚀半自动化;青
印还利用锅炉供汽余热,安装3台500千瓦背压发电机组。
70年代,上海印染行业“三不工艺一步法染色” (即棉布坯布不烧毛、不煮炼、
不丝光直接染色) 传到青岛。青印采用了此法染色,但仍保留丝光机。此时,国产印
染设备“71型”及“74型”相继问世,印染机械幅阔增至1600毫米系列,涤棉混纺织
物迅猛发展。青印扩建化纤染整车间,除采用国产“74型”设备外,还引进日本热熔
染色机。其中“心脏”部分采用联邦德国KUSTER均匀轧车,保证产品质量,是国内首
先引进联邦德国均匀轧车大批量用于热熔染色生产的厂家。 青印还引进日本S·S·T
松式树脂整理机及全防缩整理机。
80年代,青岛印染设备从单机台引进转向整条线引进,从向日本引进为主转向自
西欧引进为主。1980年,涤粘中长混纺织物扩大生产,纺织工业部决定在青岛第四印
染厂(原青岛第一染织厂分厂)从联邦德国等国引进一条染色加工线,包括烧毛、退浆、
热定型、热熔染色、树脂整理、蒸呢、剪毛、自动卷布等设备。1985年青岛第四印染
厂从西欧、美国引进一条涤纶长丝织物染整加工线,包括松式退浆、多功能水洗、喷
射溢流染色、泡沫树脂整理,长环及短环烘燥、蒸呢、立式开幅、磨毛等设备。这两
条染整线在国内属一流水平。青岛第二印染厂引进荷兰的圆网印花机、高温常压蒸化
机、 日本的翻板式退浆机、联邦德国的阔幅钢辊印花机、蒸呢机以及照相雕刻设备;
青印及青岛第三印染厂均引进瑞士平网印花机、联邦德国多功能轧光机、树脂整理机
及照相雕刻设备。
1977~1986年,青印和青岛第二印、第三印、第四印染厂共引进设备65台(套),
用汇约1600万美元。各厂还逐步对设备进行革新改造,平幅汽蒸煮炼设备从轧卷间歇
式改为连续履带式,青印电子模具雕刻技术代替部分钢芯雕刻,青印及青岛第二印染
厂在干式高温设备上(如热定型机、焙烘机)采用远红外应用技术,及绳状汽蒸液封口
和冲击雕刻;各厂均采用锅炉高压蒸汽余热背压发电、污水处理工程及水膜除尘。
通过以上设备引进和改造, 青岛印染设备约有15%达到国际80年代初的水平。能
加工各类印染产品 (包括棉、棉涤混纺、涤粘中长、粘胶织物以及各种化纤纯纺和混
纺织物)、各种幅阔系列印染产品(91.44厘米/36寸、111.76厘米/44寸、152.40厘米/
60寸)及111.76厘米/44寸以上的宽幅印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