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效 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31&run=13

青岛解放前,各单织厂凭着青岛纺织基础雄厚的优越条件,在30年代中期和1946
年前后曾两度发展,生产的白织布、色织布畅销一时,收益颇丰。
青岛解放初期,政府采取加工订货、收购产品等方式扶持各厂,使生产迅速恢复,
并有新的发展。 1954年9月国家对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后,各厂生产趋于稳定。50年代
末至60年代初,各厂经组合,行业规模有所缩小,经济效益增长不大。
“文化大革命”初期,生产受到严重干扰,由于干部工人力排干扰,坚持生产,
经济效益虽有下降,但仍保持一定的利润。1970年,三大单织厂完成利润1426万元。
1971年后,三大单织厂的利润逐年下降,1973年只盈利830万元,1974年亏损137.7万
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竞争机制、市场观念进入生
产领域, 主导了各厂的生产和经营。1978年,三大单织厂创利润938万元,加上青岛
帆布厂的126.3万元, 利润逾1000万元。 1980年, 纺织系统内单织厂年总产值达到
18745万元,创利润2036万元。其中4个国营厂(染一、染三、绒布、帆布)完成总产值
14277万元,创利1717万元(其中染三创利801万元),为单织厂历年创利润最高水平。
1981年和1983年,国家对化纤产品两次调低价格,使各厂产值变化不大,利润却
大幅度下降。1983年仅完成利税总额676万元。
1984年市场兴起西服热,青岛部分厂纷纷上马西服面料,产品一时畅销,利税总
额回升到1151万元。1985年继续升至1451万元。1986年西服热快速降温,除不生产西
服面料的青岛帆布厂、绒布厂、纱布制品厂、第八织布厂外,其他单织厂西服面料大
量积压,经济效益陡降。1986年,全行业共完成利税总额542万元,仅创利79万元。
1987年, 部分厂家投产空气变形丝系列产品获得成功, 全行业年完成利税总额
535万元,实现利润323万元。至1988年,10个单织厂(第二织布厂并入第三毛巾厂)共
创产值11145万元, 完成利税总额457万元,实现利润125.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10176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