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劳动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26&run=13

数量 建国前,青岛单织业厂家多,各厂人数相差较大。1947年青岛单织从业人
员4600余人,人数多的阳本、青一丝、东来成等厂分别有180余人,最少只有4~5人,
其他各厂以30~40人居多。
建国后,青岛的单织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职工人数逐渐增多。1950年初,青岛
440家单织厂共有职工5845人。1956年公私合营后,职工人数发展到13647人。1958年
达到15355人,为青岛单织业有史以来职工人数最多的年份。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原料(棉纱)不足,部分单织厂家停产或转产,职工人数大减。1963年后,国民经济开
始好转,1965年青岛几家制棉社先后改行从事织布业。1969年职工人数增至8840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厂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用工数量开始增加,1979年达
到9613人, 1980年增至11294人。1981年后,行业内部开始调整,部分厂家或人员并
入或划归其他行业,职工人数有所减少。1988年底,系统内10个单织厂职工总人数为
10372人。
素质与结构 建国前,青岛单织厂的雇工多是来自农村贫苦农民及市内贫民。男
性居多,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
建国后,各单织厂的工人进厂后,通过夜(业)校、岗位培训、操作比武、脱产学
习等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文化、技术水平,曾有不少人次在全国和山东省、青
岛市级劳动竞赛或操作技术比武中取得好成绩。1962年实业棉织厂(现绒布厂)开展技
术练兵, 人均看台量由1~3台提高到6台,使平绒质量由原来的30~40%跃升到96%以
上,创当时全国同类设备生产厂最高水平。1979年,青岛绒布厂乙班三组因质量过硬
被山东省纺织厅命名为“质量信得过班组”。1980年,青岛第一染织厂在山东省色织
行业厂际竞赛中被省纺织厅评为色织生产第三名。1985年,青岛第四织布厂青工赵青
代表青岛市参加华东地区色织布操作技术表演,为单织厂赢得了荣誉。1988年末,青
岛单织业初步形成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专业配套的干部队伍和工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