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单 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21&run=13

据《胶澳志》记载: “1925年因大康、钟渊两纱厂兼织布匹,出数颇巨,故木机
布厂不易成立,仅有长兴祥布厂在台西云南路,规模狭小”。1925年青岛掀起抵制日
货运动的高潮。在“发展工业,进行救国”思想的影响下,陈之翰投资建成翰成染织
厂。1928年陈永昌筹建了顺德祥染织厂,1930年高见斋建成北洋染织厂,孙惠之与人
合伙建立了五福织布厂,1931年仲福田建立了广来染织厂等等,这是青岛建立的第一
批私营染织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民族工业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摧残,
其资本纷纷向青岛转移。1932~1937年,青岛相继建立了青一、阳本等染织厂,光华
等织布厂。青岛的私营单织厂布机增加到1020台,从业人员达到1800名。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因日商九大纱厂被炸毁,华新纱厂布机内迁,
在青岛经营织布业有利可盈,除原有的布机陆续开动外,青岛又有一批商人利用日本
重建厂淘汰的旧布机,新建了一些单织厂。1941年末,青岛的单织厂家发展到200户,
共装布机2717台,从业人员5150名。1943年,由于日本的垄断,信丰、华丰、礼合等
10余个染织厂先后歇业,阳本、兴华、五福等织布厂被迫与日商“合作”,和顺、广
来、北洋等染织厂被日本霸占; 华康、上海、东顺昌等厂被迫转产,青岛的单织业陷
入了低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青岛的单织厂家一度发展到260户,织机达到4400台,
从业人员增加到8500人。1947年,纱价暴涨,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委托加工业务减少,
青岛出现了“工不如商、商不如囤”的怪现象。1948年青岛的单织业再度陷入底谷。
青岛解放后,单织业开始了新生。从1950年初开始,国营青岛棉业公司通过加工
定货扶持单织厂生产。“五一织布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促进了单织生产技
术的发展,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青岛单织业进入了“黄金时代”。1955年染织工业
局(其前身是染织工业公司,1958年12月染织工业局并入市纺织工业局)成立,对全市
263家单织厂进行组合、撤并和公私合营。至1964年4月,青岛单织厂家结束了多头各
自为政局面,形成了青岛阳本染织厂、青岛实业棉织厂、青岛棉织厂三个骨干厂家。
1976年11月,青岛纺织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将青岛第二染织厂 (前身是青岛实业染织
厂)分为青岛绒布厂、青岛帆布厂、青岛台布厂、青岛床单厂。1979年7月,青岛实行
行业归口管理,青岛市染织工业公司再次成立,管理市区归口单织厂家。1988年末,
青岛纺织系统有单织厂14家(其中系统内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