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效 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20&run=13

20年代初,青岛各纱厂所产的产品很快跻身国内市场并成为畅销产品,经济效益
可观。 日商在青岛所设纱厂的资本利润率在50%以上, 其中内外棉纱厂高达100%。
1923年后,由于军阀混战、自然灾害、抵制日货等因素的影响,平均利润率徘徊在10
~20%之间。 1932年,青岛棉纺织业资本达7443万元左右,占当时全市工业总资产的
79%。其后,随着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益逐年回升。1936年,日商9个纱厂
利润率恢复到20%以上,翌年达32.3%。1944年后,各纱厂生产日缩,效益锐减。
1946年,青岛棉纺织生产有所恢复。同年10月,各棉纺织厂销售棉纱2500件,棉
布12.8万匹,月营业额达600亿元以上,各厂纯利为成本的10~20%。1948年下半年,
由于经济日趋崩溃,通货膨胀加剧,各棉纺织厂亦陷入时开时停状态,生产效率和销
售效益出现负增长,经营陷入亏损。至青岛解放前夕,生产用棉、用煤异常短缺,青
岛棉纺织业已步入难以支撑的困境。
建国初期,青岛棉纺织业通过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总结推广先进操作经验,
激发了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同时,各厂清仓查库,核定资金,建立各种定
额管理制度,贯彻纺织工业的财务条例,推行企业三级核算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原
材料的管理, 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使青岛纺织工业生产迅速恢复。1950年,产值达
2371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408元/人。1953年产值增长到36288万元,全员劳动
生产率提高到12875元/人, 上缴利润8420万元,产值利润率为22.3%。1954年和1956
年棉花减产, 棉纺织业生产和效益受到影响,1957年总产值仅完成30324万元,上缴
利润5093万元,比1953年均有减少。翌年,生产逐渐回升,效益亦开始好转。1959年,
全行业共创产值51238万元,完成利润8866万元,产值与1957年相比,分别提高69.97
%和74.08%。
60年代,青岛棉纺织业受三年经济困难、国民经济调整以及“文化大革命”影响,
生产和效益增长速度缓慢。197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371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1793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5684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502元/人。1961~1970年,产
值仅增长12%, 利润增长33%。1974年,青岛棉纺织业产值仅完成23491万元,为1970
年的40.95%;利润991万元,为1970年的8.4%,成为建国以来经济效益最差的一年。此
后,各棉纺织厂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加大生产化纤混纺产品的比重,使整个行业的
产值效益呈不断上升势头。1978年实现产值达6.11亿元,实现利润10012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棉纺织业经过企业整顿,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
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国产设备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1980年
完成产值6.79亿元, 实现利润10745万元。1982年国家实行“利改税”,棉纺织业共
完成工业总产值68597万元; 利税总额实现16951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后,
各厂逐步实行厂长经营目标责任制和车间、班组经济承包责任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使青岛棉纺织业克服了因涤棉类产品两次大幅度价格下调及原料、资金紧张等因素的
困扰,保持了生产和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1988年,青岛九大棉纺织厂共完成工业总
产值75779万元,占全系统的36.6%;实现利税总额9576万元,其中利润54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