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品 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15&run=13

青岛棉纺织业兴起之初,只生产少量手纺纱和土布。20年代,机器纺织业初具规
模。192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不同支数的各类棉纱,品种主要有10支、16支、20支、32
支、40支纯棉纱,产量以16支和20支纱为最多,32支纱次之,同时生产各种支数的捻
线。1924年,钟渊纱厂首先安装织布机,生产棉布类产品,其后大康纱厂亦增置织机
生产棉布。产品品种有细布、粗布、斜纹布等。其中以细布产量最大,约占棉布总产
量的80~90%。 1927年, 钟渊纱厂和大康纱厂年产棉布78.6万匹 (按每匹36米算计
2829.6万米,其中钟渊纱厂的产量约占75%) ;年产棉纱共计23.4万件,以大康纱厂产
量为高。 其后,其余各纱厂也相继引进织机,生产各类棉布,棉布的品种相应增多;
与此同时,各纱厂的棉纱产量和品种也逐年增加。1933年,青岛棉纺织业棉纱增长率
一直高于棉布增长率。1933年后,由于进口关税的调整,各厂棉布的增长率超过棉纱
的增长率。至1935年,青岛棉纺织业已拥有10个棉纺织厂,年产棉纱37.9万件,年产
棉布514.6万匹。1937年底,日商9个纱厂被炸。1939年恢复生产后,各厂规模不到被
炸前的六成,产品产量相对减少,品种变化不大。棉纱有8~64支,线有110支精梳烧
毛线42/2支、32/2支,产量以16支和21支纱最多,32支纱次之。棉布有细布、细绫、
粗布、华达呢、府绸、五枚缎纹等,其中细布产量占8~9成。
1947年,各棉纺织厂共生产棉纱16.2万件,棉布332万匹。产品品种主要有: 4~
64支纯棉纱, 8/2支、16/2支、20/2支、20/4支、20/5支、32/2支、32/3支、42/2支
捻线纱和粗布、被单细布、斜纹、直贡呢、华达呢、药用纱布、帆布、丝绒等。
建国后,1952年棉纱产量首次超过30万件,1953年增至37.1万件。棉布产量亦同
时增长, 1954年达到3.6亿米。同期青岛棉纺织业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品结
构由传统的纯棉纱、棉布生产向多元化、多用途方向发展。1953年,青岛第二棉纺织
厂试纺专供橡胶行业做轮胎骨架材料用的21.5支工业用特纺纱研制成功,开拓了生产
工业用纱类产品的新路。经扩大调整,至1961年,青岛第二棉纺织厂已成为专产棉帘
布的工业用布专业生产厂,年产棉帘布达8000吨,为全国生产工业用布的“四大家”
之一。同年,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改变传统的产品结构,采用进口粘胶纤维自行研制生
产出口化纤产品30支人造棉纱和101号人造棉布, 填补了山东省纺织业人造棉生产的
空白。其后,各厂相继采用化纤原料生产混纺类产品。至70年代初,青岛第八棉纺织
厂开始投产涤棉、棉粘35支、42支混纺纱和42/2支×21支双面咔叽布,青岛第五棉纺
织厂改纯棉产品为涤棉高档产品。至此,青岛棉纺织业形成生产纯棉、混纺、化纤三
大类纺织品的新格局。
60年代初,受三年经济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棉纱、棉布产量有所下降,1962年降
至最低点,全年产棉纱9.99万件、棉布0.74亿米。其后,棉纺织业通过调整整顿,生
产逐步回升。 1966年,棉纱产量达42.7万件,棉布产量达到2.4亿米。其后数年,由
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再度下跌,至1974年,纱产量仅有20.5万件,不及
1966年时的50%,布的产量仅达1.03亿米。
80年代,青岛棉纺织业通过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更新国产新机,产品产量迅速提
高。 1983年纱产量达到9.12万吨,1986年增加到10.15万吨,创青岛棉纺织业有史以
来棉纱产量最高纪录。棉布类产品侧重于品种结构的调整:减少窄幅,增加宽幅;减少
纯棉, 增大混纺、化纤的比重。1986年,生产布21874万米,其中纯棉布5372万米,
占总产量的24.56%; 混纺布10495万米, 占47.98%; 纯化纤布6007万米,占27.46%。
1988年,纯棉产品主要有: 7~45支精梳纱,18支、32支、60支精梳针织用纱;多品种
的细平布、粗平布、府绸、绒布、咔叽等。混纺产品主要有: 45支涤棉混纺纱,45支
涤棉筒纱,45支涤棉精梳纱,14支、45支涤棉纱,32支腈纶纱等;布类有:中长涤粘华
达呢,中长隐条花呢,中长涤粘哔叽、仿麻呢,涤腈华达呢,条纹西服呢,异型中长
仿毛花呢,各种规格的涤棉府绸、涤棉细纺布等。化纤产品主要有: 21支、32支普梳
纱,32支精梳纱,30支人棉纱和100号、103号、号人棉细布,101号人棉双纬布,204
号人棉细布,38号提花人棉布,63号宽幅人棉哔叽等,以及各种规格的帆布和小胎帘
子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