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援助赞比亚纺织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117&run=13

1972年11月,青岛市纺织工业局派出9人纺织考察组,赴赞比亚进行7个月的实地
考察。同时,青岛市纺织工业局还成立援外办公室,组织援外人员进行土建和工艺技
术设计、搜集资料,到北京、上海、济南等地学习援外经验,进行业务培训、实习安
装等准备工作。 1974年1月10日,中赞双方签订了《关于建设赞比亚格瑞棉纺印染联
合企业的洽谈纪要》。确定厂址选在赞比亚中央省会卡布韦市区北部,占地12.6公顷,
建筑面积42074平方米; 置纱锭24480枚、线锭2660枚、织布机720台和年产910万米的
印染配套设备。投资总额为3174K(万克瓦查),赞方1455K,占45.8%;中方贷款1719K,
占54.2%。
1978年, 中方向赞方发运援建物资, 安装设备,专家人员和工人亦陆续到赞。
1980年3月印染工场投料试生产;1981年12月,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调试完成,投棉生
产。
1981年末,穆司(该企业的简称)正式投产,并发展成为赞比亚共和国的第二个大
棉纺企业。
1983年8月, 中赞两国协议,工厂移交后即转入技术合作时期。第一期技术合作
(1983年10月1日至1985年9月30日),34名专家组成员分别来自青岛第一至第九棉纺织
厂、第二印染厂和第一染织厂。技术合作初期,赞方人员任穆司总经理等实职,因不
善经营管理,企业出现亏损,赞比亚政府发现问题后,征得中国驻赞大使的同意,由
中方专家组长任穆司代总经理, 1985年4月又改任总经理。同时还邀请中国专家任穆
司的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职务,技术合作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专家设计的产品投放市场后,畅销赞比亚全国,并有少量出口。中国专家任
穆司高层职务8个月(1984年10月至1985年6月)与此前8个月(1984年3月至1984年10月)
的生产、 利润相比,棉坯布产量增长13.97%,印染布产量增长8.99%,销售收入增长
36.47%(有调价因素),利润率增长3.56%。至1986年3月31日,已收回建设穆司投资总
额的96.66%。中国专家还为赞方培养了400多名技术工人。
1985年9月23日,中赞双方签定了第二期技术合作协议(1985年10月1日至1987年9
月30日) 。由青岛派出专家27名,企业管理仍沿用第一期的方式。第三期、第四期技
术合作协议签定后,分别由青岛派出18名和17名专家参加,生产管理仍沿用第一期的
方式。穆司的生产持续上升,效益继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