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销 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107&run=13

内销 青岛解放前,大多丝厂、绸厂和织户将产品直接出售给绸缎庄、染坊及外
地批发商,或者自己零售,靠市场需求自行调节。
50年代初,由于需求量小,丝绸商品出现积压。1952年,政府对国营工厂采取订
货办法,丝织业的产销初步纳入国家计划,青岛丝绸产品主要由青岛市花纱布公司销
售。1954年后,市场供应趋于旺销,根据中国丝绸公司下达的调拨计划,青岛、淄博
两产地主要供应西北广大地区和安徽、河南。1963年,国家对内销丝绸、人造棉布计
划供货渠道进行调整,山东省内市场销售由国家商业部门统一安排,青岛丝绸内销业
务由青岛市纺织品批发部统营。
1981年,青岛丝绸批发部(后改称批发站)成立,各厂家生产的丝绸产品均由批发
站收购后,在省内按“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进行调拨批发。随着经济体
制的改革,丝绸产品的销售由过去单一渠道、独家经营变为多渠道、少环节,以提高
经济效益为主的多家经营。除青岛丝绸批发站外,其他纺织品销售单位、丝绸企业和
个体户也开始经营丝绸。
内销产品主要有青岛丝织厂的真丝、人丝、交织、合纤类织物和印花绸; 青岛第
二丝织厂的各种丝绸被面、里子绸、手绘旅游产品;青岛丝线厂的各类丝线等。
青岛丝绸产品除供应山东省、青岛市外,还大量销往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
新疆、安徽和湖北等地。
外销 1902年德华缫丝厂开工后,生产的柞蚕丝、黄白生丝、黄白厂丝等销往欧
洲大陆市场。1909年,在青岛口岸十大类出口商品中,柞丝绸和丝分居出口额第二位
和第三位,丝绸商品出口共522.45海关两,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0%。
铃木丝厂生产的柞蚕丝、黄白生丝、黄白厂丝销往欧洲和美国,年出口量达10吨。
最高年份是1930年,成交黄白厂丝65.33吨,价值5929万元。
建国后,国家对丝绸出口极为重视。50年代中期,外贸部门与生产厂家建立加工
关系,由外贸部门提供丝绸的品种及规格样品,厂家生产后交外贸部门出口,这一时
期主要以柞丝绸产品为主。
1958年, 青岛丝织厂生产的“塔松”牌466真丝生纺开始出口香港,并由此转口
菲律宾市场, 还被国家定为466电力纺全国单一出口生产厂家,每年出口达四五十万
米,成为青岛丝绸出口的拳头产品。1962年,青岛丝绸出口产品交货5458匹,到1965
年达到6672.9匹,占当年山东省丝绸出口交货量的32.52%。
60年代末至70年代,青岛为山东省唯一印染真丝绸出口基地,丝绸印染产品开始
进入国际市场。联邦德国的伊斯拜特,日本的松尾,香港的同德、时光、美伦等都是
经销青岛印花绸的老客户。
80年代, 青岛丝绸产品大量出口。青岛丝织厂的国家银奖产品“塔松”牌466真
丝生纺畅销不衰; 省优产品513素软缎年外销量达50多万码;青岛丝线厂的丝线、和服
腰带等产品外销日本、泰国、印度等国家,成为山东省唯一生产真丝线产品的定点厂
家,年人均创汇额为全省丝绸行业各企业中最高者。
至1988年,青岛已成为全国十四个丝绸出口基地城市之一,山东是丝绸重点出口
生产地区,年出口绸缎350多万米、丝线37吨,出口收购总值占全省的22%,出口产量
占总产量的73%,年创汇近900万美元,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