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劳动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9&rec=103&run=13

德华缫丝厂创办初期,缫丝工人都是在当地招录的,由柏林总公司派技术人员负
责培训。1902~1907年,先后有1700人通过培训进入生产岗位。随着工人劳动技能的
提高和工艺的改进, 缫丝成本比建厂之初降低25%,德华缫丝厂最多时雇佣缫丝工人
1200人。
日商铃木丝厂1917年建厂, 使用蒸汽机器制丝,开始时雇佣工人400人,到1936
年达1260人。 纺织工厂1941年开工,职工300人。工厂实行一班制,工作12小时,日
商聘用9名日籍技术人员指导工人生产,加强技术等项管理。
青岛第三实验绸厂1946年9月开工时, 有工人135人,1947年达245人。工厂实行
一班或二班工作制,由于员工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工厂每况日下,到1948年底工
厂被迫停产时,人数仅有108人。
青岛解放后,企业生产、管理逐渐步入正轨,职工人数不断增加。由于丝绸行业
职工文化素质不高,50年代开始,企业举办各类政治、文化夜校,并选派优秀职工到
纺织专业学校学习和培训,提高了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广大职工努力钻
研技术,苦练基本功,出现了不少技术能手,在山东省技术操作比赛中,多次夺冠。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企业开工从一班生产到二班生产。1958年工厂扩台扩锭,
实行三班生产,车速提高8~13%。
1977年第二丝织厂开工后, 丝绸企业已普遍采用三班8小时工作制,每人看3~4
台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1981年青岛丝织厂率先实行“四班三运转”,使劳动生
产更为科学。
1950年, 青岛丝绸业有职工403人,1960年达到1500余人,1970年达到1550人,
1980年达到2990人。至1988年末,青岛市丝绸企业职工总数达3550人,其中女职工占
67.8%。职工队伍素质也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由1950年的0.02%增至1988年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