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花 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8&rec=99&run=13

青岛生产的花画工艺品主要有人造花和工艺画两大类。人造花又分为绢花、塑料
花、涤纶花三类;工艺画分为羽毛画、烙画和其他工艺画等类。
人造花
绢花 1937年,青岛开始生产绢花,主要是个体手工制作,产量、规模都很小,
而市场上出售的大量绢花,多来自北京、天津地区。1954年,青岛市生产经营绢花的
业户已有4个, 仍是以贩卖京、津绢花为主,少量自己制做。1956年,以扎花艺人为
主组成绢花生产组,开始有组织地集体生产绢花。同时,大东、德盛花店实行了公私
合营。 之后, 绢花生产组并入青岛市刺绣生产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分散经营。
1958年,刺绣生产合作社转为合作工厂后,绢花生产工人被调到戏具厂,继续从事绢
花生产。1963年,青岛市生产绢花26.5万支,产品不但满足青岛市场需求,并开始外
销其他国家和地区,使青岛的绢花生产进入了兴盛时期。为满足市场需求,将青岛市
竹器厂改名为青岛工艺美术厂,专门生产绢花。1973年,设计生产了马鞭花等四种新
产品,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接纳了外商批量定货。1979年,青岛绢花生产值
达164.29万元,出口值115.65万元。青岛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天女”牌绢花,1982年
在全国举行的有44个绢花生产厂家参加的绢花产品评比中,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获山
东省工艺美术创新设计一等奖,在全国获创新二等奖。到1983年,青岛产绢花已发展
到200多个花色近1000个品种,出口交货量达100万打以上。产品销往美国、比利时、
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有瓶插花、花篮、胸花、帽花、领花、头
花、光荣花等。
塑料花 1980年,青岛工艺美术厂、青岛特艺品厂在学习上海塑料花制作工艺基
础上开始研制塑料花的生产,成为山东省塑料花最早的产地之一。至1983年,青岛生
产塑料花由当初月产3万束发展到月产10万束。 市场开放后,因原材料供应不足,价
格高,塑料花生产受到一定影响,逐步步入低潮。
涤纶花 1983年,青岛工艺美术厂吸取绢花和塑料花的特点,研制出涤纶花。该
产品投入市场后,受到国内外客商的认可,成为人造花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1985年,
青岛生产的涤纶花已有200多个品种。
工艺画
羽毛画 60年代初,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羽毛画的制作。不久,青岛
贝雕厂、崂山工艺美术厂也开始制作羽毛画。1964年,羽毛画开始投入国际市场,受
到外商好评。 青岛生产的羽毛画代表作有半立体羽毛堆画《玉羽争春》 、《狮》、
《百花争艳》、《松龄鹤寿》、《群仙赴会》等;平贴羽毛画仿徐悲鸿《奔马图》;仿
刘奎龄《双狮图》; 还有《幸福的会见》、《蒲公英》、《傣家风光》、《雄鹰》、
《白孔雀》等,分别吸收运用工笔画、油画、板画及装饰画的技法和特点。另外,还
生产了一些瓶插羽毛花、胸花、领花、书签等小型羽毛画作品。这些作品,从设计构
思、原料选择、制作成型、安装组画、装潢等都做到精工细作,成为工艺画中的上乘
之作,参加了全国组织的历次工艺美术展,并在国外展出,深受参观者的欢迎。
烙画 1979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技术人员,在吸收中国传统的烙画工艺的基
础上,改进制作工具,利用使用方便、一头多用的电烙铁,在胶合板上进行创作。当
年创作的大幅人物烙画《长征路上》和《周总理》肖像在国内属首创。1980年,烙画
制作从利用胶合板发展到利用带有树皮且年轮清晰的木片,充分利用树皮的自然性和
年轮的天然性,经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创作出独具一格的烙画,具有较高的装饰和
观赏价值。1980年青岛生产的烙画在赴日本展出,并由此开始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
易会上展销。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1985年只能小批量生产,主要是为旅游部
门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纪念品。
其他工艺画 青岛市除生产羽毛画和烙画以外,还生产鱼骨画、树皮堆画、仿古
国画和麦杆、麦皮贴画。
1959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利用乌鱼骨、鲨鱼骨、海螺壳、夜光螺壳以及各
种鱼鳞为原料,设计制作出《二龙戏珠》大型鱼骨画。同年,该所还以桦树皮为原料,
制作树皮堆画,开辟了工艺品制作的新渠道,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吉林、江西
省和济南、烟台市等的艺术家前来参观学习。在青岛避暑的画家参观后,给予很高的
评价。1964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制作的树皮堆画《蘑菇云》,再现了中国第
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壮丽景观。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时,周恩来总理观
看后说“以蘑菇再现蘑菇云,内容好,艺术效果也很好”。作品以新原料、新题材和
较高的艺术效果轰动交易会。60年代,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利用麦杆、麦皮作原料,
创作出麦杆、麦皮画,作品有毛泽东诗词手书《长征》、《和郭沫若同志》、《井岗
山》等,多次参加全国性展出。1965年,在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创新出麦杆、麦
皮染色半立体贴画《祖国万岁》,作品在“青岛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万岁”展览会上
展出, 受到普遍好评。1967年,长达2.5米的大幅毛泽东诗词《和郭沫若同志》麦皮
贴画,布设在青岛市人民会堂,受到普遍赞许。70年代初,青岛试制仿古国画,并试
制成功。1973年,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集中展出了10余幅仿明、清著名画家
的国画。 外商定货100余幅。此项绘制艺术,很快由青岛传授到山东各地市,使仿古
国画成为山东省出口艺术类商品之一。1973~1978年,青岛生产的仿古国画全部出口。
1976年,为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而创作的《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麦
杆、麦皮半立体贴画,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后被刊登在《外贸画报》上。1978年,
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创制的大型树皮堆画《泰山雄姿》,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再现
了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都做了报道和介绍。另外,青
岛还研制出邮票贴画和绸绢、棉花堆画等工艺品,都因原料紧张、成本过高、技术复
杂、销路不好等没有形成规模。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强,青岛的各类艺术品产量逐
年降低。进入80年代,有些工艺品基本上停止了生产,就是能够维持生产的,规模、
产量也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