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制 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8&rec=9&run=13

1928年,制革业开始在青岛兴起。继济南恒兴永制革厂之后,青岛大兴制革厂建
立,这是青岛最早的制革生产厂家。以牛皮为原料生产花旗皮、底皮等。但生产工艺
落后,产品粗糙。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殖民当局对制革原料实行管制,禁止民
间生产。同时,日本商人大量收购原皮,致使青岛制革业原料缺乏,大部分制革业户
被查封。抗战胜利后,青岛制革业虽有复苏,但因受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仍
不景气。
青岛解放后,制革业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兴旺,以个体手工作坊、皮店和小
型私营工厂为主要形式的制革业,迅速发展起来,分布在台东、四方、台西、沧口四
区的皮坊就有150多个。 1952年,台东、台西和四方区的66个制革个体户合营,分别
组建了青岛、大生、青联、利华四个私营制革厂,利用简单的木结构手摇动力和轧底
机、 动力打光机等进行生产。1955年10月,青岛市台西区8个个体制革业户,联合成
立青岛市制革供销生产小组。1956年,青岛、利华、青联、大生四家制革厂组成公私
合营青岛制革厂,主要生产猪面革、三色革、猪底革、带子革、羊面革、山羊里子革、
羊帽子革、牛面革、牛外底革等。原料由山东省外贸部门供给,产品供外贸出口。同
年底,相继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制革社(制革合作小组) ,并于1958年3月合并为
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新华制革厂。 1959年2月,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在楼山后征地30
亩,建成新厂区,并从天津购买了部分新的制革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
质量。1964年,青岛市开始生产猪皮修面革,猪皮制革比例逐渐扩大。1965年10月25
日,公私合营青岛制革厂与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新华制革厂合并,组成青岛制革厂,
时有职工300余人,厂区在沧口区印江路5号。同年,青岛市生产皮革25.64万张(折牛
皮) ,产值1575万元。1966年,新建皮库360平方米,自制大型猪皮去肉机1台。1968
年,引进意大利制革设备削匀机,英国设备喷浆机、熨平机、磨革机。1975年,改进
制革工艺,猪皮由过去的浸石灰、硫化碱堆置脱毛改为蛋白酶堆置脱毛、苛性钠膨胀
消灭硫化物,提高了产品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由片灰皮改为片铬湿皮,提
高两层得皮率10%。1976年,扩建厂房3500平方米,并引进6吨锅炉和热风机12台,自
制转鼓15台。 次年,又从联邦德国引进735#片皮机1台。1980年10月,青岛制革厂
与楼山后化工厂合并,仍称青岛制革厂,辖5个生产车间和1个动力车间。为了适应市
场经济需要,先后研制开发出猪软底革、猪栲里革、运动鞋革、手套革、大尤革、反
绒革、二层革、猪苯腰鞋面革、牛修面革、山羊面革等30多个品种,基本上满足了青
岛市皮革制造业的生产需求。1982年后,青岛制革厂先后与澳门精艺皮革厂、日照制
革厂、武汉制革厂、大同皮革厂签定了经济合同,扩大了经营范围。1985年,为澳门
精艺皮革厂加工山羊铬湿皮5万张。 同时,与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美国、香港
等国家和地区多次进行技术交流,并签定补偿贸易合同,引进专用制革设备19台。
1985年,青岛制革业有职工863人,固定资产原值727万元,生产皮革112.16万张
(折牛皮56.08万张),创工业总产值2283万元,实现利税283万元,居山东省制革业之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