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办公用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8&rec=82&run=13

1930年2月, 生产文具的经纶实业社开业,这是青岛最早的文具生产业户,时有
资本150元大洋,职工8人。主要生产松烟、墨汁、“三星”牌红蓝墨水、“松鹤”牌
印水、“太阳”牌浆糊等。1934年,笔墨文具业户发展到14个,资本1.82万元,职工
134人。 主要是生产毛笔、墨、墨汁、墨水、粉笔、浆糊等。经纶实业社生产的各种
文具, 1937年4月曾被选送南京市手工艺品展览会展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
后,青岛市的文化办公用品生产急剧下滑。1939年,全市只有东方实业社一家维持生
产。 1945年为5个业户,至1947年,在3~5个业户之间变化。年产墨水1020打、墨汁
600打、墨块6000斤、油墨4万磅、印水60打、浆糊240打。
青岛解放后,文教用品生产得到较快恢复。1951年,有生产业户41个,1954年发
展到95个,从业人员271人,资金41.9万元。当年,开始生产钉书针新产品。1956年,
在全市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青岛市组织成立了4个文教办公用品生产合作社,2个文
具生产组和1个毛笔生产组。 从此,青岛市的文教用品生产开始由个体生产走向集体
生产。
曲别针 大头针 订书针 青岛市从1954年开始,陆续投产曲别针、大头针、订
书针的生产。 1957年,各社、组共生产曲别针1610盒、订书针70.62万盒。由于文教
事业的迅速发展,产品供不应求,为扩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第四文教用品生产合
作社增加新设备11台,1958年青岛文教用品厂并入青岛宝石工艺厂,称青岛宝石厂。
1970年, 青岛市年产曲别针已达25.1万盒、 订书针136.8万盒。 1981年,产曲别针
40.25万盒、 订书针168.13万盒、大头针26.6万盒。当年,“犀牛”牌订书针开始出
口外销,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出口量达50万盒,1983年中断出口。此时,青岛宝石
厂是生产曲别针、 大头针、订书针的唯一厂家。1985年,有职工500人,年产订书针
150.74万盒、 曲别针60.70万盒、大头针35.92万盒,年产值36.42万元,创利润7.08
万元。
毛笔 粉笔 毛笔、粉笔是传统的办公用品,但青岛市在解放前却无专业生产厂
家。 在合作化之前,青岛只有2个毛笔生产业户。直到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青岛市
才组成毛笔生产组,当年产毛笔37.4万支。同时,组成粉笔生产合作社。之后,由于
新式书写工具广泛应用,青岛市的毛笔生产逐步衰落。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多来自掖县、
昌邑等地。 1963年,青岛市毛笔业户只能维持生产,粉笔产量达34.85万盒。其中,
外销2500盒。1978年后,青岛市由于受原料、设备、技术、市场的限制,逐步削减毛
笔、粉笔的生产。进入80年代,青岛市已经没有了毛笔、粉笔的生产厂家。
小开刀 削笔刀 1956年,青岛市第二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开始生产削笔刀,年
产达100万把。 1958年, 青岛第二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改称青岛第二五金制品厂,
1960年试制生产电镀小开刀。1963年,青岛第二五金制品厂又改称第一小五金生产合
作社。1976年将电镀小开刀和削笔刀两种产品生产车间并入纱管电镀厂 (后改称青岛
电镀中心厂) 继续生产,当年生产小开刀121.04万把,削笔刀122.16万把。当年,青
岛生产的小开刀、 削笔刀开始外销出口,计小开刀107.6万把,削笔刀28.8万把。为
满足社会需求, 生产企业增加了生产设备。1979年,生产各式小开刀206万把,合格
率为90.03%,出口交货量138.06万把;生产削笔刀960万把,合格率达99.43%,出口交
货量144万把。1981年,年生产小开刀突破400万把大关,出口交货量290.29万把,创
最好历史水平。 1983年,受国际市场影响,产量压缩到330万把,当年出口109.93万
把,生产内销削笔刀2088万把。为提高小开刀档次,由电镀刀柄改为木柄刀,产品获
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专门生产“玫瑰”牌木柄刀78.68万把、电镀小开刀
45.84万把供出口,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1986年,青岛电镀中心厂拥有职工802人,
年工业产值481万元,创利税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