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竹藤棕草柳条制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8&rec=54&run=13

青岛建置之前,当地群众就有利用竹、灌木条编制篓、筐的生产活动。到1896年,
青岛竹、藤、棕、草、柳条制品生产已相当普遍。
20世纪20年代,日本商人在青岛开设了17个榨油作坊,需要大量的油篓装载外运,
刺激了青岛竹条编织业的发展,附近居民利用竹条编制油篓出售,成为重要的家庭副
业。30年代,竹藤棕草条编织业继续发展。1932年,青岛竹器生产业户发展到11个,
雇工47人;藤器业户6个,雇工19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民族手工业受到日本
商人的挤压和盘剥,竹条编织业户只剩下4个,资本2800元,年产油篓10500个; 藤制
品业户3个, 年产2750件。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附近各县出产的腊条、柳条、绵条
大量运进青岛,为青岛的条编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使条编业得到迅速发展。1946年,
青岛的柳条编织业户发展到72个,资本总额655.75万元,工人159人;苇席业户10个,
资本354万元,工人30人;草绳业户2个;竹条编织业户1个。此后,因国民党发动内战,
青岛经济萧条,条编产品滞销,大部分条编业户停产,到1949年6月全市只剩下7个。
青岛解放后,青岛的手工业很快得到恢复。1950年,青岛条编业的失业工人和个
体生产者,在沧口组成竹器生产合作社,在四方组成筐篓生产合作社,生产了大量的
竹制品和筐篓,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生活的需要,同时支援了城市的建设和生产。1951
年6月, 青岛的条编业户发展到144个。 1953年, 青岛市的手工业编织户生产筐篓
20603件,售出19898件。1954年,青岛有竹制品业户75个,工业产值17.5万元,从业
人数196人; 藤制品业户34个,工业产值20.01万元,从业人数120人;棕草制品业户72
个, 工业产值12.33万元,从业人数157人。1956年,市南、台东、四方三区各组成1
个藤器合作社,市北区组成笼屉生产合作社,台西区组成1个竹器具合作社和1个风箱、
笼屉生产组,沧口区的竹藤生产业户组成竹器生产合作社。到1963年,青岛市生产竹
藤棕草条制品的合作社有9个,社员597人。当年生产儿童藤车2051辆、筐篓45591件、
竹蓖子19435件、 竹扫帚83684把、竹暖水瓶壳18140个,实现工业产值109.19万元。
青岛竹、藤、棕、草、柳条制品业所需原料,竹、藤、棕等基本上来自南方,其他多
产自北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各种原料基本由当地消化,青
岛所需原料日趋紧缺。同时,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大部分产品被
新兴的工业品所替代。另外,由于编制品多数系手工操作,生产能力低,效益差,青岛
有组织的竹、藤、棕、草、柳条制品业逐步停止了生产。但街道生产组和一些个体业
户,仍然继续生产,以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