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具五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8&rec=23&run=13

青岛工具五金制品的生产,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当时,多是小手工业作坊,
修理、制造、或翻旧制新等均用简单的手工工具。青岛解放后,工具五金开始从修理、
翻新逐步发展为仿制新产品、开发研制新工具。工具的种类、规格、花色也不断增加,
其生产也从手工制作逐步向机械化生产发展。青岛生产的工具五金制品,主要有活扳
手、呆扳手、双头扳手、梅花扳手、手用钢锯条、钢锉、丝锥、板牙等。
活扳手 活扳手是工具五金制品的主要产品之一。1954年,信生铁工厂采用土法
仿制活扳手,经半年多反复试验,制成样品,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认定合格,当年试
生产1800把,填补了山东省活扳手生产的空白。同年10月,在北京全国活扳手评比中,
被列为名牌产品。1956年,信生铁工厂实现公私合营后,厂址迁到台湛路,扩展了厂
房, 增置了生产设备,月产活扳手1287把。1957年,活扳手生产量达34732把,创产
值16.98万元,实现利润4.36万元。
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压缩活扳手进口量,为满足市场上对活扳手日益增多
的需求,经组织规划,信生铁工厂与其他生产活动扳手的企业合并,称青岛工具厂。
以生产活扳手为主要产品,兼营生产其他五金制品。1963年企业调整,青岛工具厂三
车间划出,成立青岛五金工具生产合作社,后又改为青岛工具一厂。1964年,工具一
厂研制开发15大规格活扳手,当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各种活扳手5.70万把,产值
达78.5万元。1965年,产量猛增至9.56万把,工业产值104.5万元。
“文化大革命” 时期, 随着形势的变化,产量忽上忽下。1966年,工业产值仅
50.31万元,比1965年下降51.86%。1968年生产回升,全年生产各种规格活扳手17.14
万把,实现利润34.49万元。1974年生产再度出现下滑,活扳手产量为16.38万把,产
值仅达68.29万元, 实现利润仅7.51万元。1975年活扳手产量达33万把,工业产值达
143.7万元。 1976年活扳手产量为49.52万把, 并开始外销出口,当年出口交货量为
21.94万把,占全年总产量的44.8%。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活扳手生产步入正轨,产量和出口量逐年大幅度上升。
1979年活扳手产量达114.51万把,出口交货量达80.4万把,创工业总产值439.66万元,
实现利润139.88万元,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远销欧洲、美洲、东南亚各
国及港澳地区。1980年,在全国98个生产活扳手企业的产品质量测试中,青岛工具一
厂生产的8寸活扳手, 按项目检查达到82.5分,列全国第一。同年获山东省二轻工业
厅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4月,全国五金产品测试中,8寸、10寸活扳手均获100分。9
月, “铁牛”牌、“青工”牌活扳手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8寸、10寸活扳手获
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年,青岛工具一厂又研制开发出70型活扳手,取代原65型活
扳手,该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呆扳手 梅花扳手 呆扳手、梅花扳手是扳钳工具的重要品种。1956年,青岛气
焊脚踏车修配合作社进行呆扳手试制,加工生产2000把,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生产呆扳
手的厂家。1957年,扳手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年产呆扳手2000套(每套16寸~22寸共8
件) ,产品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1958年,气焊脚踏车修配合作社易名为青岛市第五
机械厂,仍以生产呆扳手为主。当年,企业增加皮带床子8台、砂轮机3台、铣床1台、
钻床6台, 生产设备开始逐步更新。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手工业三十五条》,第
五机械厂先后分为四个生产合作社。其中,青岛第一五金生产合作社,有职工161人,
以生产呆扳手为主,兼营其他工业产品,年产呆扳手1500套。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
的恢复,市场上对呆扳手的需求量大增。为扩大呆扳手的生产,青岛第一五金生产合
作社由莘县路13号搬迁到镇江路7号, 更名为青岛工具二厂,并投资扩建厂房,调配
增加人员,先后增加各种设备20台(套)。锻压设备和模具的使用,改变了长期沿袭的
手工操作方式,生产技术和工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空气锤与摩擦压力的配套
使用,成为全国扳钳行业的独创工艺。1965年,又研制开发出梅花扳手新产品,成为
全国呆扳手、梅花扳手重点生产厂家,职工增加到381人,年产呆扳手9.2万套,企业
实现利润50余万元。 1972年,呆扳手产量达11.05万套,创工业产值424.85万元。之
后,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先后生产出管子钳、套筒扳手、简易扭力扳手、省力扳手、
S65重型套筒扳手以及大规格的敲击扳手等100余种规格的新产品,在山东省同行业中
处领先地位。1978年,企业由单纯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生产原材料大部分由市场
自购,产品由企业自行组织销售。为此,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了200多个销售网点,
产品销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外销产品主要通过外贸公司销往欧、亚、美洲20
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在全国19个生产厂家参加的质量检测中,青岛生产的呆扳
手获第一名,梅花扳手在同类产品中获第二名。1980年、1984年两次获山东省优质产
品称号。青岛生产的呆扳手、梅花扳手,使用“双鱼”牌商标,出口产品使用“钻石”
牌商标。
1985年,青岛工具二厂拥有职工516人,各种设备110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半
机械化生产, 年产呆扳手13.7万套,比1957年提高了137倍,梅花扳手9.07万套,共
创工业产值404万元, 实现利润47万元。呆扳手和梅花扳手的销量分别占山东省总销
量的85%和91%。
手用钢锯条 1959年,青岛第二文教用品社易名青岛五金制品厂后,派人到上海
锯条厂学习手用钢锯条的制作。土法制造了刨齿机、分路机、下料机、切头机等锯条
生产设备。 同年9月试制出第一批手用钢锯条。1960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手用钢锯
条380万支, 填补了青岛生产手用钢锯条的空白。1963年,青岛五金制品厂改名为青
岛第一小五金生产合作社,当年产手用钢锯条169.5万支,1965年增加到779.6万支。
1966年,生产合作社过渡为合作工厂,取名为青岛日用五金一厂,因受“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 年产量只有236万支,产品商标由“猫”牌改为“晶华”牌。1967年,青岛
钢丝网厂并入, 人员增加到378人,仍以生产手用钢锯条为主要产品,并兼产其他小
五金产品。1971年,手用钢锯条的产量达到2317.5万支,1975年为2238.1万支。1976
年,市场上手用钢锯条的需求量增大,青岛日用五金一厂将其他产品划出,专产手用
钢锯条,并改造和增加设备,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操作,扩大提高了生产规模和能
力。1978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改名为青岛锯条厂,成为青岛市手用钢锯条的专业生
产厂,年产4697万支,工业总产值377.56万元。1980年产量3067.5万支。1985年,青
岛锯条厂有职工551人,年产“晶华”牌钢锯条7143万支,工业总产值997万元,实现
利润164.2万元。
青岛锯条厂生产的手用钢锯条, 自1973年山东省开展质量评比以来,连续5次获
山东省第一名;1982年,在全国同行业产品测试中,名列第二;1983年,获山东省优质
产品称号;1985年,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评比中列第一名,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青岛生产的手用钢锯条原料供应及产品销售,主要由青岛五金工具批发站按计划调拨,
计划内产品统购统销,计划外部分,由企业自行解决。青岛产手用钢锯条除满足青岛
市场需求外,还销往山东各地市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销量居全国首位。
除青岛锯条厂生产手用钢锯条外,青岛钢锯条厂(属乡镇企业)也生产手用钢锯条。
该厂1986年拥有职工257人, 年产钢锯条4349.8万支,创工业总产值434.98万元。产
品注册商标“鲨鱼”牌,同年获青岛市优质产品称号。
钢锉 1925年,日本商人在青岛开办东华锉铺,从事旧锉翻修。1937年,东华锉
铺和成立不久的青岛锉铺歇业。原东华锉铺雇员先后创办了新青岛、义生、源成、华
昌等锉铺,这些锉铺除主要进行旧锉翻新外,还从事少量新锉制作。青岛解放前夕,
已有锉铺23个。
青岛解放后,钢锉生产继续发展。1953年,青岛锉铺已发展到31个。仍然是以修
旧翻新为主, 兼制少量新锉。1955年,玉昌等8个锉铺组成青岛制锉生产小组,共有
28人。 不久,永鑫炉等6个锻铁业户组成青岛第九锻铁生产小组,共有25人。同年下
半年,青岛制锉生产小组和青岛第九锻铁生产小组合并,组成青岛制锉生产合作社。
主要生产扁锉、方锉、三角锉三大类。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合作社又吸收23个
制锉业户, 成立公私合营青岛工具厂,人员增加到144人。至此,青岛的制锉业由以
修旧翻新为主转向以制造新锉为主,年产各种规格和型号的钢锉23万支,创工业产值
19.6万元, 实现利润6万元。1958年,职工增加到273人,有剁锉机5台,产量达77.2
万支, 工业产值123.5万元,实现利润45.9万元。同年,公私合营青岛工具厂的制锉
车间30余名工人划出,吸收部分个体制锉业户组成青岛钢锉厂,1962年改为合作社,
1965年又转为合作工厂, 恢复青岛钢锉厂名称。1966年,职工313人,钢锉产量达到
128万支, 销售额206万元。 1971年,职工增加到409人,产量180万支,工业总产值
246万元,实现利润88.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钢锉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1979~1980年,青岛生
产的钢锉,在山东省钢锉质量评比中,两次获总分第一名。1980年之前,生产钢锉所
需原料由青岛五金工具批发站按计划调拨供给,其产品也由该站收购包销,之后,变
为部分供给,部分包销,其余由企业自购、自销。1980年,青岛生产的钢锉开始出口
外销, 当年,出口钢锉13.6万支,出口交货值14.04万元。1981年,青岛生产的三角
锉,获轻工业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年,在全国锉刀质检中,三角锉获第一名,
半圆锉和方锉获第三名,圆锉获第四名,扁锉获第八名; 五大类产品获总分第一名。
1982年, 青岛钢锉产量达220.12万支,工业产值完成302万元,实现利润31.5万元,
创历史最好水平。同年,青岛产五大类锉刀,获轻工业部质量评比总分第三名。1985
年,青岛出口钢锉41.32万支。
1986年, 青岛钢锉厂有职工737人,拥有金属切削机床44台,锻压设备29台,气
体压缩机4台,焊接及切割设备3台,电热设备9套,金属材料实验机4台,五金加工设
备57台。年产各种钢锉312.9万支,工业产值452万元,实现利税48.2万元。
丝锥 板牙 1958年,由分散的小手工业者组成的青岛第五钟表修配服务社,开
始试生产螺纹工具,并由修配服务向生产型过渡。1960年,生产手用丝锥3.85万件,
圆板牙5.99万件。1964年服务社增添攻溜机、滚丝机等新设备,逐步由手工操作向机
械化生产转变,产量亦随之提高。1965年,产手用丝锥22.5万件,圆板牙13.76万件。
1966年,青岛第五钟表修配服务社改名为青岛工具三厂,成为青岛市螺纹工具生产的
专业厂。同年,又先后增置了国家统一型号的螺丝磨床,自制组合丝锥和滚丝棒,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徘
徊不前。1967年前,青岛生产的螺纹工具有公制和英制两种系列产品。国家标准颁布
后,逐步形成公制系列产品,英制系列产品被淘汰。1968年,依据自身的需要,试制
成滚压滚丝轮。1971年前青岛工具三厂生产的螺纹工具使用“众工”牌商标,之后,
使用“工”字牌。1975年,研制出机用丝锥、滚压丝轮两个新产品。同时,滚压滚丝
轮也由自用发展为商品。 当年生产手用丝锥80.42万件,机用丝锥3.54万件,圆板牙
56.8万件, 滚压丝轮1932副。产值达182.82万元。1981年9月,经青岛市工商行政管
理局核准,“工”字牌商标改为“鲁工”牌商标。1984年,年产手用丝锥143.97万件,
机用丝锥15.33万件, 圆板牙58.27万件,滚压滚丝轮840副,年产值261.43万元,实
现利税66.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