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整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8&rec=127&run=13

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是在经历了多次整顿和调整之后,
逐步完善起来的。青岛解放后到1985年,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较大的整顿有四次。
手工业实现合作化后的整顿 1956年, 在合作化高潮中,青岛市手工业组成197
个社(组)。由于经验不足,时间短,有些社过于庞大,行业过多,不便于组织生产和
管理。同时,手工业修理网点撤并过多,搞集中生产,使手工业失去了灵活经营、方
便群众的特点。1957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部门根据中央、山东省和青岛市的有关指
示精神,对手工业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对不利于生产经营的综合社、联合社,实行按
行业分类,划分为若干较小的社(组) ,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生产独特名牌产
品、工艺美术品和家庭劳力不便安排的手工业者,允许在合作组织的领导下,独立经
营,自负盈亏; 在合作社内部,实行民主管理。这次整顿,对青岛市手工业组织的巩
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手工业合作组织升级后的调整整顿 1958年“大跃进”中,不顾手工业的特点和
客观条件,追求“一大二公”,合作社升级为合作工厂,成为大集体所有制。实行统
一核算、统负盈亏,使手工业失去了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和方便群众的特点,造成小商
品的紧缺。 青岛市根据195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迅速恢复和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
的指示》(即手工业十八条)和1961年公布的《手工业三十五条》指示精神,对升级为
大集体的合作工厂,进行了组织整顿和所有制的调整。将不利于调动工人积极性、增
加产品品种、 提高产品质量和群众生活而盲目升级的, 恢复到原来的手工业合作社
(组),仍旧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恢复了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
生产责任制、产品检验制和定额管理制,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实行不同的工资。这次
整顿,为手工业由按所有制管理向按行业管理准备了条件。
“文化大革命”后的恢复性整顿 “文化大革命”中,青岛市二轻工业同其他行
业一样,遭到严重破坏,企业管理体系被搞乱,生产大幅度滑坡。“文化大革命”结
束后,青岛市对二轻集体企业进行了恢复性的整顿。这次整顿主要是依据上级有关文
件精神,抓领导班子、职工队伍、责任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使企业领导班
子革命化、年轻化,懂业务、会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的领导核心;使职工达到觉悟高、
技术好、基本功扎实、严守责任制、爱厂敬业、遵纪守法; 使企业能够严格执行党委
(支部) 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落实政治、经济、技术民主制,实现
生产、技术、设备、物资、财务管理责任制。班(组)管理,要五到班组,五定到人。
即生产任务、消耗定额、成本考核、经济制度、具体措施落实到班(组);产量、质量、
消耗、费用、文明生产固定到人。这次整顿,使二轻工业各级领导班子普遍有所加强,
职工素质有所提高,管理制度有所完善,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都有明显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提高性整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使青岛市
的二轻工业适应新的形势,青岛市对二轻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为使整顿工作落
到实处,青岛市二轻局成立了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局属各企业、公司同时
成立企业整顿领导小组。这次整顿的主要内容是: 领导班子、职工队伍、管理制度、
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及政治思想工作等。结合整顿,在企业中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
把职工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结合起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
动了企业的发展。 青岛市二轻局所属95个生产企业,95%以上达到上级提出的整顿标
准。这次整顿,落实了集体经济政策,二轻集体经济的传统得到发扬,为二轻工业的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