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皮 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8&rec=10&run=13

建于20世纪初的顺兴鞋店,是青岛市第一家制作、营销皮鞋业务的手工业店铺。
之后,制作、营销皮鞋的手工业户逐年增多,到1933年,孚德、新星、新盛泰、立田、
东华、万德兴等皮鞋生产经营店铺已相继开业,但生产规模较小,工艺落后,完全由
手工操作,多以修补旧皮鞋为主,少量制作新鞋,自产自销,后来也承担部分来料加
工业务。这些皮鞋店铺,多集中在中山路、海泊路一带,一般为前店后场,个体经营。
时有工人20余人,年产各种皮鞋4500余双。比较有名气的有孚德、万德兴、新星三个
鞋店。
青岛解放后,皮鞋生产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1年,青岛较有名气的新星、
万德兴、新成鞋店同其他11个鞋店合并成立青岛靴鞋皮件厂。1953年后,青岛市个体
皮鞋小手工业户纷纷组织起来,并厂合店,先后成立了工农靴鞋厂、利华靴鞋厂、中
华靴鞋厂、胜利靴鞋厂、华东靴鞋皮件厂等。这些靴鞋生产厂,多则上百人,少者四
五十人,属私私合营,仍保留原有的经营方式。与此同时,由青岛市人民政府筹集资
金,购置设备,组织失业工人成立生产自救组,各区成立了靴鞋生产组。1955年,在
这些生产组的基础上,建立了青岛靴鞋行业生产合作社。最大的属市北区联社组织的
靴鞋皮件合作社, 有职工300人,除制作皮鞋外,还生产布鞋和其他皮件产品。1956
年1月, 青岛孚德鞋厂、华东靴鞋皮件厂合并,实现公私合营,称青岛孚德靴鞋厂。
青岛靴鞋皮件厂、工农靴鞋厂、中华靴鞋厂、胜利靴鞋厂也相继实行公私合营。同时,
第一、第二靴鞋被服厂和手工业管理局靴鞋厂等也相继由生产合作社转为大集体性质
的生产工厂。至此,青岛市的皮鞋生产业走上了公私合营发展生产的道路。生产所需
原料,主要来自青岛各制革厂,其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1957年,青岛所产皮鞋开始
销往苏联, 主要产品有男女皮鞋和童鞋。 1958~1963年, 共向苏联出口各种皮鞋
43.86万双。 1959年,青岛生产的皮鞋开始销往香港、利比亚、澳大利亚、美国、法
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1962年,青岛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
手工业管理局所属企业进行了整顿,明确了生产分工。经调整,青岛市皮鞋生产厂家
主要有: 青岛孚德靴鞋厂、青岛靴鞋厂、青岛靴鞋一厂、青岛靴鞋二厂、青岛靴鞋四
厂、 青岛靴鞋六厂、青岛靴鞋七厂。时皮鞋生产业有职工1750人,年产皮鞋46.23万
双。1963年,青岛靴鞋二厂产品开始出口,销往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联邦德国、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64~1966年,青岛靴鞋厂家共出口皮鞋16万双。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的皮鞋制造业受到干扰和破坏,生产发展缓慢。青
岛市第二轻工业局皮鞋出口量开始逐年减少,1967~1972年,出口皮鞋46.77万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皮鞋行业开始由单一的生产型逐步转向生产经营型,将
营销注意力由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在原材料运用方面,开始采用合成革、仿羊革
等新型材料,并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
1985年,青岛市二轻局有6个皮鞋生产企业,职工3556人,年产皮鞋454.02万双,
工业总产值4335.08万元,创利润407万元,上缴税金293万元。销售网点达四五十个,
山东省外主要销往河北、陕西、河南、甘肃、江苏、辽宁、湖北、宁夏、山西等地。
线缝皮鞋 线缝皮鞋是青岛皮鞋行业传统工艺制作的传统产品。青岛解放前和解
放后的50年代,线缝工艺是皮鞋制作的唯一生产工艺。1966年,青岛鞋业开始受粘胶
工艺的冲击。80年代后期,线缝工艺制作的皮鞋只有猪皮鞋、牛皮三节头男鞋,年产
保持在1~1.5万双。其产品合格率在99.8%以上,成为青岛皮鞋业的保留产品。
粘胶皮鞋 粘胶皮鞋是青岛皮鞋业在60年代初逐步兴起的新型工艺产品。开始只
供出口外销,后逐步转入内销。在60年代后期,粘胶皮鞋逐步替代线缝皮鞋,成为主
导产品。80年代,青岛皮鞋业各厂家均以生产粘胶皮鞋为主,其产品已占皮鞋总量的
99%以上。
模压鞋 1964年,青岛靴鞋厂、青岛靴鞋一厂开始生产模压鞋,主要供出口。70
年代,模压鞋作为一种经济实惠的低档鞋,在社会上广为流行。70年代末,模压鞋在
市场上失去竞争力。1981年,青岛市各靴鞋厂不再生产模压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