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8&rec=1&run=13

青岛建置前,居民多以渔业为主,辅以农业。建置后海上运输繁忙,客商往来渐
增,集市贸易兴旺。继1891年蔡永顺在台东瑞云路开办铁工厂,生产铁锅和小农具之
后,各类手工业作坊、店铺相继开办。1897年春,青岛有各种店铺、作坊71个,分27
个行业。其中,手工业作坊14个。
德国侵占青岛后,筑港、修路、开办工厂,从事大规模的殖民开发和经济掠夺,
周边地区的廉价劳力涌入青岛,人口猛增。西方工业渐入青岛,开办了蛋糕、火柴、
榨油、啤酒、电器、肥皂、水泥、造船等行业。德国胶澳当局规定“胶澳地区,不但
在商业方面,也要在手工业方面具有广泛的自由。……对手工业来说,一般也不需要
取得许可证……”。税收方面给予许多特别的“优惠”,以激励手工业的发展。1902
年, 德国人在青岛开办的工厂已达10多个,中国人经营的工厂、作坊则发展到100多
个,手工业队伍不断壮大。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殖民当局攫取了德国人在青岛开办的全部工厂企业,凭借
青岛已有的各种设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日本商人利用青岛及其腹地丰富的物
产资源和廉价的劳力资源,争先恐后地在青岛建立工厂企业和公司、商号。首先开办
了火柴制造和纺织业,继之,开办了榨油、化工、烟草、制盐、漂染、电器、铁工业
以及洋服店、 靴鞋店、磨坊、家具店、豆腐店等工商企业、店铺、作坊等120多个,
资金总额不下亿元。日本殖民当局还将东镇划为工厂和手工业作坊区,鼓励日本侨民
和华人到此设店、办厂,以图把东镇发展成为青岛的手工业密集区。其间,中国人开
办的工厂、手工作坊和店铺也渐为增多,民族工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这一时期,青
岛市的商业户有300多个,手工业户918个。但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简陋、工艺落后、
势单力薄,终不能与日本人经营的企业相抗衡,只能在夹缝中缓慢发展。
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日本仍控制青岛的经济命脉,排斥和压迫民族工业,使青
岛的手工业生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市各界“提倡国货”,于1930年设立了青岛
国货陈列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小工业及手工艺奖励规则》,促进了民
族工业的发展,青岛冀鲁制针厂、老亚美台秤厂、德泰实业、日新铁工厂、新生铁工
厂、天兴德陈记铁工厂、孚德鞋店等相继开业。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税
则》,调整了洋货进口税,减少了货物转口税。1935年,青岛市实行小本贷款,民营
工业税收从优。这些措施比较有效地遏制了洋货的输入,为青岛市工商业,特别是手
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青岛的制铁、服装、鞋帽、饮食、木器、五金日用品等民营
手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日本资本卷土重来。殖民当局和日本经济势力携手,对青
岛民族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疯狂的摧残、并吞、强买、强行合办,青岛冀鲁制针厂变
成了青岛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利生铁工厂变成了丰田株式铁工厂等。日本商品源源
不断地涌进青岛,充斥市场,国货受到排挤,大批民族工商业户歇业、倒闭。从业工
人纷纷离开青岛,到周边农村谋生、避难。1939年,中国人在青岛开办的工厂,30人
以上者有35个,30人以下者有290个; 手工业户有705个,总共有1 030个,比战前的1
794个,减少了764个。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殖民当局加紧了对战争所需物资的
搜刮,致使工业特别是手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奇缺。同时,由于交通中断,所产货物滞
销。1943年,青岛市手工业工场、作坊歇业、停产的达30%。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日伪人员经营的小型工厂和手工业作坊作为敌产
拍卖,民族资本家和个体手工业户纷纷集资筹款购买,开店、办厂; 涌入青岛的农民
设摊、办店,从事小本经营,以供糊口。另外,解放区不断扩大,一些地主、富农聚
财携家逃来青岛,在青岛安家落户,开办工商业和手工业。1946年12月,青岛有各类
工厂1031个,从业人员20485人,资本总额211207万元;手工业业户2720个,从业人员
103750人, 资本总额17.01亿元。其中,多数为新开业户。由于国民党挑起的内战逐
步升级,造成运输中断,原料缺乏,产品滞销,使刚刚恢复起来的青岛手工业重新步
入困境,大批工商业户停业、倒闭。1948年1月5日,《青岛公报》报导: “本市工业
协会,以近来各工厂缺乏原料、燃料,大多工场无法开工。又因东北战事影响及海口
封冻,产品滞销,国民党政府停止贷款、押汇,工厂停工,工人生活困难”。1948年,
全市50%以上的工业、 手工业处于歇业、停产、半停产状态。仅成衣业停业歇业的就
有150多个,剩下的不到100个,也只能勉强维持;全市6个制针厂,倒闭3个,剩下的3
个处于半停产状态。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遵循“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方针,安排大批失
业工人就业,组织恢复生产,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社
会秩序,手工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0年,全市手工业户已发展到3660个,
从业人员达12795人。1951年11月,手工业户发展到5999个,从业人员15522人,资金
总额达214.57万元。1952年,青岛市个体手工业者开始组织起来,向集体化生产发展。
8月,青岛市各类手工业合作社、合作组已发展到9个,成员577人,资金总额81.03万
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手工业集体化进一步发展。1954年,手工业合作社、合作
组发展到55个,成员1738人,包括缝纫、修船、制线、电器、窑业、竹器、筐篓、纺
绳、木器、白铁、织布等十几个生产、服务行业。1956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化进入
高潮, 全市28个手工业行业中的2.2万名个体手工业劳动者,先后加入合作社或成立
新社,实现了大联合,完成了国家对手工业由个体经营到合作社集体经营、由私有制
到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步入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1957年,
青岛市共有手工业合作社213个, 社员23199人, 创工业总产值8182万元,实现利润
697.2万元,缴纳税金449万元。全市手工业总产值达8980万元,比1952年增长近4倍。
其中, 自负盈亏的合伙手工业户1959个,从业人数2339人,创工业总产值798万元。
手工业已成为青岛市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期,由于“大跃进”的影响,不顾手工业的特点,强行将修船、
电器工程、 汽车修配、针纺等12个较好的手工业合作社升格为地方国营企业,将210
个小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合作社合并升格为74个较大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工厂。 受
“共产风”的影响,手工业企业间无偿平调。在追求“大产值,高利润”思想指导下,
部分生产日用品的生产合作社,被迫强行停产、转产; 服务行业的网点和销售网点,
变成了生产工厂,使手工业产品销售渠道受阻。
1959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迅速恢复和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指示》。9
月, 中共山东省委在青岛召开会议,贯彻中央指示精神。1960年3月,青岛市召开全
市公社、街道工业和工艺美术、小商品生产代表会议,贯彻中央指示和山东省委青岛
会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1961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城市手工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 (简称《手
工业三十五条》),对手工业所有制等6个方面的问题规定了相应的政策。青岛市在贯
彻《手工业三十五条》中,以调整所有制结构为中心,把不适应生产发展、强行改变
所有制的企业重新调整回来,改统负盈亏为自负盈亏。1962年底,青岛市手工业合作
工厂,由1960年的80个减为30个,人数从14509人减为9611人;手工业合作社组,由25
个增加到107个,人数增加到11049人;市区街道企业增加到254个,8617人,合作社又
成了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当年,青岛市手工业集体所有制合作社,创工业总
产值15072万元,实现利润1155万元,缴纳税金1165万元。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青岛市的手工业坚持以集体为主,以小型企业为主、以生产
日用小商品为主的原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实行行业统一管理。
大部分手工业企业摆脱了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走上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道路。
1965年, 青岛市手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530万元,利润2363.7万元,分别比1962年
增长了76.02%和104.65%。
“文化大革命” 时期,1966年9月手工业管理局改制为第二轻工业局,手工业改
称二轻工业。 二轻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80%的二轻集体企业,由自负盈亏改回到
统负盈亏。1969年2月,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被撤销,所属企业全部下放到区、街道,
严重削弱了对二轻工业的管理,使二轻工业出现了大幅度的滑坡,是建国以来损失最
大的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对二轻工业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顿,落实了经济
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调整领导班子,优化劳动组合,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建立新的销售网络,合理投资,引进、更新设备,大大地改变了二轻
工业的生产面貌。1981~1985年,二轻工业技术装备得到较大改善,机械化、半机械
化程度达70%以上; 完成出口交货值达59116万元,占二轻工业总产值的20.41%。1985
年,青岛市二轻工业系统有工厂企业234个,职工280457人。工业产品有8大类近5000
个花色品种, 年创工业总产值119503万元,缴纳税金10697.6万元,全员劳动生
产率为12589元/人, 出口交货值18132万元。产品销往欧、亚、美洲和香港、澳门等
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79~1985年,青岛二轻工业共创各类优质名牌产品133项。其
中,获国家级金质奖8项,轻工部优质奖44项,山东省优质奖8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