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缝纫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7&rec=9&run=13

青岛缝纫机制造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 1937年2月始,陆续开办了泰丰缝纫机器
号、利康商行、信大缝纫机铁工制造厂等缝纫机修理、零部件加工制作、仿造和经销
缝纫机的企业。由于受德、日、美等国缝纫机倾销的影响,加之生产设备简陋、技术
工艺落后、资金不足,未能形成批量生产。1942~1944年,开办了福盛义铁工厂和福
茂缝纫机器号两家从事缝纫机零部件生产的厂家。1945年,顺德缝纫机器号和运城缝
纫机器号也相继开业。到1952年初,青岛从事缝纫机修理、经营、零部件制造的单位
已发展到12家。 其中,市南区6家,市北区3家,台东区3家。这些业户多数以经销、
修理为主,个别从事缝纫零部件的加工制作。这些企业人员少、资金不足、设备陈旧,
基本上以手工操作方式生产为主。
1952年6月27日, 青岛市的顺德、泰丰、永生福、福茂、信大、利康、运城、同
健、中华、文兴、广聚、文华、轮昌13家修理、经销、加工缝纫机零部件的单位实行
私私联营,组成私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器制造厂,自产机壳、机架和部分零部件,
从上海购买部分零件, 开始了缝纫机整机、零部件的制作和整机装配,主要生产JAI
—1型、FAI—1型、GAI—1型工业及家用缝纫机,当年组装279架,注册商标为“鹰轮”
牌。时有职工52人,隶属青岛市工商局领导,地址在芙蓉路5号,不久迁至费县路103
号。企业实行自产自销,营业门市部在中山路111号,下设5个分门市部。同年底,职
工增加到153人, 陈旧设备10余台,固定资产原值5.03万元,净值4.92万元,年产值
21.45万元。 1954年,缝纫机生产纳入国家计划,产品由青岛百货批发站包销,当年
产缝纫机1230架,创产值64.92万元。
1956年1月, 私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器制造厂改为公私合营。 其中, 公股占
43.36%。 9月,定名为公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厂,并由工商局划归青岛市重工业局
领导,厂址迁至台东区延安一路3号,时有职工337人。不久,福盛义铁工厂、正大东
记铁厂、新泰木器厂先后并入联华缝纫机厂,新增加各种设备20余台(套),职工增加
260人, 年产缝纫机3868架。 1958年, 为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国家投资
6.87万元,增置设备,缝纫机的年产量达到12629架,职工增加到497人。1959年,又
有全成木器厂、青岛喷漆厂及太和电镀厂并入,使联华缝纫机厂发展成为一个门类比
较齐全,生产管理手段较为完善的生产企业。同年8月1日联华缝纫机厂划归青岛市轻
工业局领导。
1960年,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发展青岛缝纫机的生产,青岛市仍然投
资20万元,用于缝纫机生产的基本建设。1961年,联华缝纫机厂拥有机械加工、铸造、
木工、烤漆、安装、机修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家用缝纫机生产技术装备,生产的家用
缝纫机定型为JAI—1型,注册商标仍为“鹰轮”牌。但因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生产不
够正规,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产品质量有所下降。1962年,青岛市贯彻落实国家对
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青岛的缝纫机生产逐步走上了稳
定正规发展的道路。 1965年4月,经轻工业部批准,公私合营青岛联华缝纫机厂更名
为公私合营青岛缝纫机厂。 1966年4月,产品商标由“鹰轮”牌改为“工农”牌。当
年,青岛缝纫机厂拥有职工820人,年产缝纫机4.5万架。
1967年1月,公私合营青岛缝纫机厂改称国营青岛缝纫机厂。由于“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青岛缝纫机的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1968年,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将厂址
由费县路迁至沧口区永平路29号。由于处在不正常时期,搬迁工作到1982年才结束。
60年代,青岛缝纫机制造业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和制造了独具特色的
箱式红外线反射干燥电炉,取代了老式煤火炉,缩短了烘烤时间,并且无灰尘,便于
控制温度,对提高机头烤漆质量和降低成本起了重要作用。1970年,青岛缝纫机厂杜
丕业设计出机壳23轴攻丝机, 并在全国推广,对国家缝纫机生产做出了贡献。同年5
月,为支援三线建设,青岛缝纫机厂开始筹建邹县分厂,并派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指
导, 1975年年产能力达5万架缝纫机的青岛缝纫机厂邹县分厂建成,并于当年10月移
交给济宁地区轻工业局,称鲁南缝纫机厂,同时与青岛缝纫机厂正式脱钩。1974年,
青岛缝纫机厂新铸造车间形成型砂风力输送、提升机送砂、环型浇铸、机械造型和机
械输送、清砂的铸造生产线,另外,还安装了无箱挤压铸造生产线。同年,青岛缝纫
机厂推广机壳、底板、送布轴等18种零部件的自动生产线工艺,对保证产品质量,提
高生产效率起了重要作用。1975年,青岛缝纫机厂推广板式远红线通道炉烘干新工艺,
使烤漆生产工艺实现了连续化和自动化,耗能少,且保证了烤漆质量,居国内先进水
平。国营青岛缝纫机厂参加青岛市组织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会战,
先后投资1309.75万元,完成土建工程面积18029平方米,新上设备422台,到1978年,
形成了设备先进、门类齐全、具有现代化生产手段和独立生产能力的大型缝纫机生产
厂家,生产能力由1975年的12.45万架上升到1978年的18.75万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缝纫机制造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6月25日,
“春雷”牌JNI—1型无切边三线包缝纫机通过鉴定。7月1日,青岛沧口制锉厂由重工
局划出转产缝纫机, 称青岛缝纫机试验厂,归青岛缝纫机厂领导。8月,青岛缝纫机
公司成立,隶属于青岛轻工业局,下辖青岛缝纫机厂、青岛缝纫机零件厂、青岛缝纫
机针厂、青岛缝纫机零件三厂、青岛缝纫机实验厂。归口企业有青岛人造板厂、台东
缝纫机二厂、沧口缝纫机配件厂、李村缝纫机厂、第十五中学校办工厂、第三十五中
学校办工厂等13家生产企业。青岛产的JAI—1型家用缝纫机适用于棉、麻、呢、化纤
等多种织物的缝制,加配件后,可从事绣花、卷边、镶嵌、打裥以及工业刺绣等,深
受用户欢迎。 1982年12月17日,新产品JH15—1型家用多功能缝纫机通过技术鉴定,
该产品适用于丝绸、涤棉、粗厚棉布的缝纫和绣花。1983年,该产品获山东省轻工业
厅优良产品称号。
1985年,青岛缝纫机公司撤销。同年,青岛缝纫机厂拥有职工2499人,各种设备
865台(套) 。其中,主要生产设备851台(套) ,非生产设备14台(套) ;固定资产原值
2110万元,净值2045万元;年产缝纫机45万架;实现工业总产值5408万元,净产值1520
万元;实现利润679万元,上缴税金543万元。青岛产缝纫机自销量达45%,产品畅销全
国18个省、 市,并在山东省内建立起108处维修服务网点。产品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