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纸 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7&rec=5&run=13

青岛解放前没有纸箱产品的生产。解放后,在“繁荣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
导下,为适应青岛市工业发展的需要,市北区于1954年成立纸盒生产组,以手工操作
为青岛市皮鞋生产厂家和医药生产单位等生产包装盒。时有生产场地27平方米,职工
28人,主要设备有:划线机1台,铡刀4台,案板4块,固定资产约200元,日产值30元。
由于纸盒生产操作简单,所需资金少,极易组织生产,很快在各区得到发展。1956年,
在合作化高潮中, 先后有6个纸制品生产组合并到市北区纸制品生产组,并易名为青
岛市纸盒制造社。 场地增加到500平方米,分散在市区内的6个地方,职工增加到175
人。 除继续生产纸盒外, 还生产纸袋、捆扎用纸绳和从事裱糊业务。时有流动资金
250元,产值、利润都有较大增加。1958年3月,青岛市纸盒制造社全部集中进入东吴
家村2号新址。 60年代初,青岛市纸盒生产制造社开始筹备生产纸箱,并派人外出学
习。 1963年,从上海购进胶水车和瓦楞机各1台,当年投入生产,生产出供青岛出口
啤酒用的包装箱, 并成为该厂主导产品。 同时恢复了1957年停产的纸制蜡桶生产。
1965年,创工业产值403.6万元,其中出口用纸箱为355万元,占总产值的87.96%。从
此,生产社以瓦楞纸生产纸箱为主,而将纸盒、纸袋等小型产品的生产下放到街道办
的企业。
1966年,青岛市纸盒制造社改称青岛纸箱厂。“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纸箱厂
的生产受到严重干扰,产品的产量锐减,质量低下,浪费严重,不仅破坏了纸箱厂的
声誉,也影响到用户的生产。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青岛纸箱厂的生产逐步恢复。1978年从日本引进的D型
联合制箱机投入生产,使青岛纸箱厂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产品质
量好,并能按时、按量、按质供货,深受用户欢迎,成为青岛啤酒出口包装箱的定点
生产厂。同时,山东省外贸部门的出口产品包装箱,也主要来自该厂。产品销售额稳
步增长,年销售额达到1828.8万元。
进入80年代,青岛纸箱厂在纸箱生产业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挖掘
潜力,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协作,讲究信誉,按时交货,并加强了销
售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使产品国内销售用户达到数百个,出口产品用户也达20个以上。
该厂以销定产,产销结合,把生产和销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保证了产品的销售,使
年销售额保持在2000万元以上。 1984年,通过租赁公司从日本共荣商社引进TSC300M
ⅢD纸箱机生产设备,翌年5月投入生产,其产品纸管主要供造纸、纺织、机械、食品
和医药等行业使用。
青岛纸箱生产所需原料主要有箱板纸、瓦楞纸、薄板纸等。箱板纸进口部分来自
美国、日本和瑞典,国产部分来自青岛、河南、太原、辽宁等省市。瓦楞纸进口部分
来自日本和加拿大,国产部分来自黑龙江、四川、山西等省以及山东省的昌乐造纸厂。
薄板纸主要来自山东省的济宁和济南市。1985年,青岛纸箱厂仍是青岛唯一的纸箱生
产厂家, 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纸箱生产厂家之一。拥有职工1240人,厂区面积49626
平方米,厂房占地面积20832平方米; 固定资产原值1130万元,流动资金350万元,工
业总产值2651.10万元,利润162.44万元;各种设备184台,年产纸箱品种240多个,其
他纸制品60余种,使用该厂纸箱包装的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