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纸 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7&rec=4&run=13

1935年前,青岛没有造纸业,所需纸张,一是由其他省市运进,二是由国外进口。
1935年, 青岛茂昌蛋厂职工何光茂,辞去蛋厂工作,购买多缸双圆网纸板机1台,雇
用职工30人,在雒口路创办起青岛第一家造纸厂——太湖造纸厂,以废纸为原料,生
产灰板纸和包装用纸, 日产1.2吨。因造纸业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好,且工艺不难
掌握,得到较快发展。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日商野忠看到在青岛开办造纸
业有利可图,遂购买单缸单网造纸机1台,在东吴家村5号开办起青岛造纸厂,雇用职
工76人,开始利用废纸生产包装纸和有光纸,后又利用东北产木浆和草浆生产纯色纸,
日产1.5吨。 1939年,东北工商业者刘陛元来青岛,购买了太湖造纸厂。同年,何光
茂又与他人合作,在台东区东仲家洼创建起鲁光造纸厂。1940年,鲁光造纸厂即将完
工时,被日商松本以伪准备币14万元强行购买,改称兴亚造纸厂,后因水源不足,日
商将造纸厂转卖给孙贵庭等人, 改称鲁东造纸厂,增置单缸单网造纸机1台,雇用职
工50人, 日产草纸板2吨。日商松本卖掉兴业造纸厂后,于当年在沧口区开平路重建
兴亚造纸厂,利用东北产木浆和草浆生产片艳纸和模造纸,日产3吨,时有职工280人。
同年,王兆祥等人集资30万元伪币,在沧口区晓翁村建起天隆造纸厂。与此同时王俊
鳌、 陈毓才集资在沧口区水清沟大兴村7号筹建的太沧造纸股份有限公司,也于3月1
日开工,人员92人。拥有多缸多网纸板机1台,生产草板纸和马尼拉纸,日产3.5吨。
1941年11月,政记轮船公司经理张本正与其子张仲余等人合资,从上海购进元享造纸
机1台,雇用职工50人,在沧口区四流南路257号开办了宏大造纸厂,生产火柴包装纸
和其他商品包装纸,日产1.5~2吨。同年,何光茂与周品寿合作,雇用职工10人,在
西吴家村4号建成华昌造纸厂,生产毛边纸、有光纸,日产3吨。之后,东北工商业者
毛至善独资于西吴家村457号创办了华东造纸厂, 雇用职工40人,生产有光纸,日产
1.2吨。 另外,王友三开办的友成造纸厂、刘子卿开办的开明造纸厂、张仲三开办的
鲁和造纸厂、吕宛三开办的福丰造纸厂、马恒卓开办的隆丰造纸厂也相继开业。1945
年,青岛机制纸厂已发展到14家。其中,日商开办的有2家,正式投产的9家。14家机
制纸厂共有造纸机22台。 其中,长网机2台。年产有光纸、火柴包装纸、毛边纸、火
柴纸、包装纸等共计5000吨左右。
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造纸业开始回落,“洋纸”大批倾销,原材料物料和能源
不足, 造纸业大幅度萎缩,年产量仅在500吨左右徘徊。特别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第二
次统治时期,国民政府忙于准备内战,无暇顾及民族工业的发展,大量的欧美纸张又
重新涌入青岛,尤其是进口的新闻纸,很快挤垮了青岛新闻纸的生产。此后,国民党
发动的内战不断升级,运输受阻,青岛造纸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供应中断,使青岛的
造纸业濒临倒闭。其间,实力较强的华昌、华东、太沧等造纸厂转产卷筒白报纸,并
自制麻浆生产仿牛皮纸等。同时,对设备进行改造,开始生产白板纸、茶板纸,其产
品主要在上海销售。实力较弱的隆丰、鲁和、福丰则相继破产或廉价转让。日商开办
的两家造纸厂作为敌产被国民政府接管后,变价处理。其中,兴亚造纸厂被上海中华
火柴厂标购,易名为中国火柴原料厂;青岛造纸厂由华东造纸厂经理毛至善以黄金400
两购买; 宏大、天隆两造纸厂作为敌产被没收后,造纸厂成为军营,天隆造纸厂停工
破产。至青岛解放前夕,全市还存有12家造纸厂,处在半开半停的状态。1935~1945
年,青岛市先后创办15家造纸厂,职工人数最多达698人。至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
青岛市文华造纸厂的主要设备长网造纸机、 圆网造纸机各1台被运往台湾,其他设备
则严重失修,外债累累。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对造纸业给予很大的关注,青岛的造纸业很快得到恢复和
发展。华昌、华东、太沧、开明、友成、协隆、鲁兴、文华等造纸厂陆续开业,新建
的鲁东、大中造纸厂也相继投入生产。这些造纸厂,主要生产标语、邮封、办公、招
贴、火柴等用纸。当时,青岛市执行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
其产品由中国百货公司青岛百货站包销,不准私自经销。全国金融货币统一后,胶东
行署将大量北海币在华昌造纸厂销毁,为供胶东日报生产所需的印报用纸提供了充足
的原料。1951年,协隆造纸厂更名为今伦造纸厂。宏大造纸厂、天隆造纸厂由军管会
接管后, 于1951年1月交给青岛实业公司管理。同年,宏大、天隆两厂合并,厂址设
在宏大造纸厂, 后经两年修复,于1953年2月正式投产。1953年,开明造纸厂搬迁到
济南,华昌造纸厂设备变卖后转产; 私营青岛造纸厂转卖给上海海龙造纸厂后,因管
理不善,原料不足而停产。1954年,青岛实业总公司所辖宏大造纸厂从联邦德国进口
西门子八辊超级压光机1台,与青岛唯一的1台长网机配套,生产双面胶版纸,成为青
岛生产高档纸最早的厂家, 同时试制成功为加工纸配套的晒图原纸。1955年1月,宏
大造纸厂更名为国营青岛实业造纸厂; 同时,破产后的私营青岛造纸厂被国营青岛实
业造纸厂收购后,成为该厂的分厂。同年,在东吴家村新建起大丰造纸厂,该厂主要
以竹浆为原料,生产包装用纸。年底,青岛造纸公司成立,地址在台东八路鲁兴造纸
厂内, 辖五个造纸厂,从业人员975人。其中,资方人员24名。从青岛解放到1955年
底,青岛造纸业虽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终因设备、技术、人力所限,其生产的产品数
量和质量都不是很高。 1975年,青岛造纸厂引进联邦德国FCK公司生产的8辊1380米/
米超级压光机1台,并于195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
1956年,青岛市对造纸行业进行了归并、调整。国营青岛造纸厂原址不动,拥有
职工394人;以私营太沧造纸厂为基础,并进大中、今伦、友成三家造纸厂,拥有各种
设备49台,职工172人,主要生产有光纸、标语纸、黄板纸等;以文华造纸厂为主,并
进鲁兴造纸厂,拥有职工108人;以华东造纸厂为基础,并进大丰造纸厂,不久又并进
华昌造纸厂。年末,文华造纸厂又并入太沧造纸厂。经归并、整顿后,形成国营青岛
造纸厂和公私合营华昌、华东、太沧四家大造纸厂。当年,国营青岛造纸厂拥有造纸
机5台, 年产能力达到3611吨。1957年,国营青岛造纸厂在保持原有产品品种的情况
下,开始生产双面胶版印刷纸,供印刷行业彩色套印用,并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至
1957年底,青岛市只有国营青岛造纸厂、太沧造纸厂为机制纸厂。1958年,国营青岛
造纸厂利用自制的涂布机,试制成功晒图纸,填补了山东省造纸行业该项产品的空白,
成为山东省生产晒图纸的唯一厂家。其间,国营青岛造纸厂和公私合营华昌、太沧造
纸厂,大搞技术革新,自制了圆网造纸机。同年,各造纸厂不顾自身条件和原料供应
情况,盲目追求高指标,使生产出的纸张又黑、又粗、又厚,质量下降。1960年青岛
造纸行业经过合并归口后, 共有6个造纸厂。1961年12月22日,公私合营华东造纸厂
因管理不善,被迫归并到公私合营华昌造纸厂,国营青岛造纸厂分厂 (原私营青岛造
纸厂) 也归并到华昌造纸厂。同年,贯彻轻工业部对造纸行业提出的“以浆为纲”,
产品要“粗变细、黑变白、厚变薄”的指示精神,青岛各造纸厂从实际出发,开始注
意提高技术,强化质量意识,确保产品质量。青岛造纸厂率先在打浆机内漂白草浆,
试制生产出20~30克的洁白有光纸,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浆纸设备的填平补齐,
增加单浆漂洗和净化系统,形成了较完整的草浆净化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并
增加了书写、凸版印刷、打字等用纸的生产。经过整顿,青岛造纸行业走上了正常发
展的道路。
1965年12月27日,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解散的青岛造纸工业公司重新成立。国营
青岛造纸厂更名为第一造纸厂,公私合营太沧造纸厂二车间改为第二造纸厂,一、三
车间改为第三造纸厂,公私合营华昌造纸厂的二车间改为第四造纸厂,一、三、四车
间改为第五造纸厂, 各个造纸厂的厂名,都冠以青岛造纸工业公司的称谓。1966年2
月, 撤销青岛造纸工业公司,成立青岛市造纸印刷工业公司。4月,青岛市造纸印刷
工业公司解体为二,分别成立青岛市造纸总厂和青岛市印刷总厂,第一、二、三、四、
五造纸厂归青岛市造纸总厂管理。11月30日,以青岛第一造纸厂的机修力量为基础,
建成青岛造纸机修厂,专职造纸机械的维修。1967年9月,青岛造纸总厂撤销,第四、
第五造纸厂合并成立青岛人民造纸厂; 其余仍称青岛造纸一厂、青岛造纸二厂、青岛
造纸三厂。
1967年3月14日至1968年12月28日, 青岛造纸业各厂先后被“造反派”夺权成立
革命委员会,取代各厂行政领导职能。1970年“备战、备荒”进入高潮,青岛造纸行
业抽调部分设备迁往枣庄成立分厂,1972年分厂与青岛脱离关系。1971年由国家投资
98万元在青岛人民造纸厂兴建钢纸大楼, 安装钢纸连续化生产线并正式投入生产。
1972年自行设计、制造、安装钢纸管生产设备1套。1973年,将202号机的双缸双圆网
纸机改造成哈巴式短长网纸机。“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纸张的需求量大增,青岛造
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生产印刷《毛泽东选集》用纸和国防工业用纸阶段,
因任务特殊,原料特别优先供应。青岛造纸二厂还试制成功静电复印纸。1976年3月,
青岛造纸厂利用下马的浆泊生产厂房,新建1台1760米/米短长网造纸机,并于1977年
4月投入生产,生产卷烟用纸,年生产能力为1500~1600吨,填补了青岛地区的空白。
1978年,青岛第三造纸厂撤销纸箱车间,改称青岛板纸厂,成为板纸专业生产厂
家。8月,青岛板纸厂将原101机改造成板纸机,使板纸日产量达到12吨。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给青岛市的造纸业带来新的机遇,造纸
工人焕发精神,使青岛造纸业出现了新的面貌。青岛人民造纸厂1979年购置了1760毫
米长网机; 9月,青岛造纸厂安装1台东方1575米/米短长网造纸机,并于1982年2月正
式投入生产。1980年,青岛造纸厂拥有造纸机6台,涂布机1台,年机制纸达11711吨。
1984年2月,青岛人民造纸厂又从日本引进半干压纹机设备,配装于1880毫米造纸机。
12月,开始生产出特号压纹卷烟纸。1985年1月,青岛第一轻工业局对造纸行业提出:
“不吃草、少用水、上高档”的发展要求。青岛造纸厂再度引进美国产哈里斯CS—50
型电脑表格印刷机, 9月投入生产,设计年产能力1200吨。凸版纸的生产,则迁往胶
县东风造纸厂。 同年,青岛人民造纸厂贷款176万元,从日本引进了R660妇女卫生巾
包装机生产线2条。又贷款664万元从日本引进PVC壁纸生产线,增加了花色品种。
1985年, 青岛一轻系统的造纸行业共有8个厂,年造纸能力2221吨,产值4724万
元,实现利润522.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