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卷 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7&rec=34&run=13

青岛的烟草经营活动起步较早。1914年1月,驻上海英美烟公司与德国驻青岛的山
东铁路矿务部商定, 租用坊子煤矿空场和医院原址,作为烤烟试验场。1917年,日商开
办的米星、南信、东业和中裕等30多个公司开始在胶济铁路沿线收购烟叶, 经青岛地
区销往上海、香港、营口等地,部分运往日本。1917~1919年,驻上海英美烟公司在山
东二十里堡建成山东境内第一座烟叶复烤厂,将在胶济铁路沿线收购的烟叶复烤后,再
由青岛输出。其后, 山东产业公司在青岛李村经营农场,进行烟种改良试验。1919年,
英美烟公司在青岛商河路设立办事处,收购烟叶并进行加工整理和转销活动。1920年,
山东烟草公司在青岛台东镇建立烟叶复烤厂,有复烤机2部,年复烤烟叶1000~1500吨,
复烤后的烟叶转销外地卷烟行业。1923年, 驻上海英美烟公司在青岛商河路所设办事
处内建成800平方米临时厂房, 开始生产卷烟,定名为大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英美
烟厂, 这是山东省内建立的第一家机器卷烟厂。所用原料以胶济铁路沿线所产烟叶为
主, 同时从美国进口部分烟叶和辅料。时有职工300余人,卷烟机13台,日产卷烟50箱,
主要商标为“老刀”、“品海”、“古印”和“红印”等牌。同年底, 该公司又在孟
庄路和昌邑路附近租地130亩, 建成3.6万平方米的车间和仓库。厂房大楼底部是烟叶
处理和制丝车间, 上部是卷烟和包装车间。1925年,有职工800人,卷烟机56台,日产卷
烟100箱。主要生产“哈德门”、“饭碗”、“大前门”、“三炮台”等牌号的香烟。
此时,该厂制丝工艺已由全人工转为半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烟叶回潮使用蒸气回潮罐,
抽梗则利用抽梗机,使烟叶的回潮、配叶更加均匀,提高了烟叶的柔软均匀度和可塑性,
压梗成片,便于切丝;梗片、叶片分切,再用烘丝机去掉多余水分,提高了烟丝弹性和填
充能力;加料、贮丝后,所含水分更加均匀,料液被充分吸收,为下一道工序做好了充分
准备,保证了卷烟质量。
1925年, 设立于天津的日商东亚烟草工厂(隶属于日本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在青岛
设立支店, 专代各地烟厂推销烟叶和卷烟。1928年,民族资本家战警堂投资10万银元,
在青岛大港二路1号创办山东烟草公司卷烟厂,有职工370人,卷烟机5台,生产“齐鲁”、
“四宝”等牌香烟,年产4000箱。这是在青岛开办的第一个民族资本卷烟生产厂。
1930年,青岛英美烟厂已有职工4000人,卷烟机仍为56台,但增加了生产班次,日产
卷烟400~500箱。
1931年, 山东省海阳县宫姓商人在青岛市台东镇大成路创办崂山烟厂,有卷烟机5
台,组织卷烟生产。1934年,英美烟公司在山东的经营活动中心由二十里堡转移到青岛,
并于当年12月定名为英美青岛颐中烟草公司, 1935年又改称青岛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
司,并在山东境内设8个段销售卷烟。该公司在青岛孟庄路设有烟叶复烤厂,有复烤机2
部, 年复烤烟叶0.5~1万吨。1936年,崂山烟厂转让给山东省牟平县崔氏,1938年改称
崂山烟厂股份公司, 卷烟机由5台增加到10台,生产“崂山”、“铁马”、“一品香”
等牌号香烟。
1937年,青岛成立振兴烟叶股份有限公司,接管了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烟叶部的
业务。同时, 二十里堡的烟叶经营机构、烤烟厂也改属青岛振兴烟叶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青岛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烟厂有卷烟机56台,占山东省卷烟机总量的73%,职工
占60%,年产卷烟13.8万箱。另外,由于卷烟生产投入少,收益大,见效快,1928~1937年,
青岛地区还建起多家小型卷烟厂, 这些卷烟厂大多厂房狭小,设备简陋,职工人数少则
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不等,这些都属民族工业。
日本侵占青岛、济南和胶济路沿线后,日商益都烤烟厂迁来青岛。同时,由于卷烟
行业投入少, 见效快,利润大,日商为迅速掠夺中国资财,大规模投资卷烟业。1938年6
月,日本东亚烟草株式会社设于北京的华北东亚烟草株式会社投资6700万元伪联币,在
青岛堂邑路和雒口路34号动工兴建卷烟工厂,称东亚烟草公司,所建车间与颐中烟草股
份有限公司烟厂车间相当,成为青岛卷烟行业最大的企业之一。1938年,华北叶烟草株
式会社(亦称华北烟草股份有限公司) 在北京成立,将日商在青岛开办的南信、米星、
山东、瑞叶合并组成青岛支店, 资金达3000万元,共设60万股。其中,日商59.88万股,
华商0.12万股。日本依据其侵略军势力,强行收买烟厂,限制其他烟草厂商的经营活动。
9月,华北烟草统制公司在青岛成立,专门经营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的产品,并负责库存
和转运工作。20~30年代, 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烟厂所需卷烟纸均来自美国、英国
和法国,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其他烟厂则大部分通过买办从上海、蚌埠、徐州、天津
等地购进, 不但价高,而且无保障。1940年,朝鲜商人林董仰仗日军势力强行盘接了山
东烟草公司,成为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的一部分,并在青岛市市北区铁山路设
立厂房,组织扩大生产。有职工1422人,卷烟机增至30台。主要生产“华一”、“双猫”
等牌号的香烟。另外还在大港二路设立印刷厂, 印制烟盒和烟标。总投资达伪币5000
万元。同年5月, 华北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在堂邑路2号兴建的卷烟厂正式投产。有职工
1190人,大型卷烟机32台,总投资达伪币6700万元。除继续生产“泰山”、“双猫”牌
香烟外,还生产“天坛”、“金枪”、“三塔”和“华一”牌香烟。当年,该株式会社
强行购买了济南的东裕烟草公司、铭昌烟厂、鲁安烟厂,组成济南工厂,将势力扩展到
济南。有卷烟机7台, 生产“金枪”、“北海”等牌号香烟。其间,日商为了经济上的
利益,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实行烟叶统制,并入股49%于崂山烟草股份公司,使该公司卷
烟机扩大到20台,职工增加到810人,生产“铁马”和“崂山”等牌号香烟,将崂山烟草
股份公司控制到手。
1941年12月,侵华日军接管了英美烟公司在山东的企业,并将青岛颐中烟草股份有
限公司改称日本军管理颐中烟草公司青岛事务所, 增加了部分卷烟机等设备, 职工达
5000余人。同时, 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接管了青岛颐中烟草公司在山东其他地区经营
的烟叶种植和收购企业与机构,并在山东的黄旗堡、坊子、二十里堡、潍县、谭家坊、
益都、临朐、辛店、张店、滕县等地设立了烟草交易所, 使全山东省卷烟行业因原料
受到制约, 生产下降。1944年,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加入资本,使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在
原资本基础上增资3000万元。此时,该株式会社的资本,日商占75%,华商占25%,由华人
王荫太任董事长,日商金井宽人任副董事长。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英籍商人艾布斯从日本设立的集中营(潍坊)中得救
回到青岛。9月25日, 成为青岛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老板。10月23日,日商正式向其
移交全部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艾布斯全部召回旧有职员, 重新组织开工生
产。但因资金不足,设备陈旧,举债难返,又加经营不善,只能勉强维持生产。原所辖的
二十里堡烤烟厂则由南京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八专员公署接管,成为国民党驻军场所,停
止了烟业生产经营和加工业务。同年, 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接
收了青岛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改称为山东省烟草公司并解散了青岛支店,设总管理处
于青岛市陵县路75号烟草大楼内, 第一复烤烟厂在沈阳路6号,第二复烤烟厂在昌邑路
15号, 仓库设在顺兴路72号,继续生产日商控制时期牌号的香烟。不久,这些厂、库均
被南京国民政府处理他用。另外, 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将接收的日本东亚烟草株式
会社青岛卷烟工场移交给敌伪财产处理局。1947年, 敌伪财产处理局以法币60亿元标
售给上海烟草公司。当年4月交接完毕,改称上海烟草厂,后又改制成股份公司,由南京
国民政府官员朱文熊任董事长。1948年4月27日,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所建的二十里
堡烤烟厂由中共华东局工商部接管,成立山东大华烟草公司,统管山东解放区烟叶的生
产、收购、复烤和销售业务。
青岛解放前夕,十多家大小卷烟厂由于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交通阻塞,原料难以购
进,产品外销困难,只能勉强维持生产。
1949年6月, 青岛解放。山东烟草公司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改称国营山东省烟
酒公司青岛烟厂,仍然生产原来品牌的香烟;崂山烟厂股份公司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查处,
实行监管,也开始组织生产。当年11月,上海烟草公司的俞中萼与上海华成公司丁德全
达成协议,分别入股49%和51%,将上海烟草厂改组为大陆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丁
德泉仅输出2500箱卷烟原料(即100大箱卷烟) 入股,使公司资本发生困难,生产不能正
常进行。此外, 还有福海、环球、集中、联友、宏兴、利中等几家规模很小的私人卷
烟厂。其中, 只有福海一家有2台小型卷烟机仍在勉强维持生产,其他各厂均已停止生
产。
1950年,大陆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经实际核算有法币295万元,职工357人,卷
烟机7台,日产卷烟50大箱。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烟厂的资本家已无心继续经营,
遂将库存烟叶、盘纸等转运上海或天津,并向青岛市人民政府申请停业,当年只生产卷
烟0.16万箱。当年,青岛卷烟行业共有12家企业,职工2816人。其中,国营1家,职工604
人; 公营1家,职工26人;外资1家,职工1362人;私营9家,职工824人。1951年11月,青岛
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敌伪财产处理委员会奉华东最高人民法院指示, 负责处理汉奸丁原
卿(丁德泉之父) 财产,对大陆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监管,后将其没收归公。1952年1
月,根据青岛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愿将企业转让还债”的请求,青岛市人民政府正
式接管了该公司, 改称国营青岛颐中烟草公司,交由青岛实业公司管理。接管后,原在
该公司工作的外籍配方技术人员撤走时, 曾扬言工厂没有外籍人员配方将无法组织生
产。但是, 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公司成功地恢复了生产,并且逐步培养出了自己
的配方技术人员,产品质量在山东省内各卷烟厂中名列前茅,在全国也享有较高的信誉。
当年生产各种牌号的卷烟5.7万箱, 销往外省0.86万箱。同时,国营青岛颐中烟草公司
的印刷车间也有了较大发展,除保证本厂所需外,还承担益都、德州等地卷烟厂烟标的
印刷。1952年下半年“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
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开始,卷烟厂
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销售机构中断,销量减少。年底,为突击完成
生产任务,只抓产量,不顾质量,生产的卷烟松紧不匀,水份不匀,灰黑熄火等,造成产品
大量积压。青岛市为解决产品积压、盘活资金,当年处理熄火“哈德门”牌卷烟35828
箱、滞销“快乐”及“玉叶”牌卷烟4654箱,造成巨大损失。
1953年5月20日,国营青岛颐中烟草公司改称国营青岛卷烟厂,归轻工业部管理,后
又改称国营青岛实业烟厂。同年,国家对卷烟生产实行计划管理,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
辅料全部由国家按计划调拨分配,不足部分由厂家自行采购调剂;产品也由商业部门包
销。卷烟价格由国家统一管理,彻底改变了卷烟生产由厂家自定的制度。产销分开,工
厂投入主要精力于技术革新, 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生产增长较快,市场卷烟
充足,价格稳定。1954年1月,青岛大陆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并入国营青岛实业烟厂,合并
后,集中在原大陆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办公、生产。当年,青岛市销往外省市的卷烟
共5.4万箱。 1956年, 国营青岛实业烟厂改称山东省工业厅青岛烟厂, 全厂总人数为
1517人。其中, 工人1063人,职员131人,技术人员31人,非生产人员292人;轻工业部所
属国营青岛卷烟厂全部人数为1359人。两厂共有2876人。青岛卷烟行业在整顿合并中,
将部分设备调往内地各烟厂,支援了内地建设。1956年前,青岛生产高档卷烟历来采用
多省产烟叶进行配方。1956年,外省烟叶供应受阻,使生产不能正常运行。青岛所属烟
厂组织技术人员攻关研究,试验成功全部采用山东省产烟叶配方新技术,生产出“金扇”
牌高档香烟, 解决了烟叶不足的问题,保证了生产,提高了山东各烟厂充分利用山东烟
叶生产高档烟的利用率, 取得良好效果。1957年,出现全国性烟叶减产,山东烟叶产量
减产48%, 青岛各烟厂所需原料严重不足,只能满足生产所需的1/3。为满足生产需要,
保证市场供给,青岛各烟厂组织人员到山东省各烟叶生产区和外省市自行收购烟叶,但
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严重影响到卷烟的产量和质量。1958年1月,崂山烟厂股份公司
并入山东省工业厅青岛烟厂。同年, 轻工业部所属国营青岛实业烟厂下放给山东省工
业厅, 不久又下放到青岛市,由青岛市轻工业局管理,但厂级领导班子一直由中共山东
省委直接管理,定名为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1958年,全国上下卷入“大跃进”高潮之
中,卷烟市场销售加快,但由于生产原料严重不足,加之抽调大批职工大炼钢铁,卷烟产
量大幅下降,市场供应严重紧缺。1959年,青岛卷烟市场出现了黑市高价烟。为解决原
料不足,青岛各烟厂开始在烟丝中掺用烟杈、烟秸,卷烟质量严重下降。1959年9月,青
岛烟厂改称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 时有职工1526人,大型卷烟机47台,生产“大陆”、
“崂山”、“鹿驼”等牌号的卷烟; 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开始生产“月宫”(铁盒)、
“永春”、“紫罗兰”等牌号的甲级卷烟。同年, 青岛生产的卷烟除在山东省各地销
售外,还有8.7万箱销往东北、华北、西北等各省市,占全国总产量的18%左右。
青岛解放前和解放后的50年代,各烟厂的生产设备除卷烟外,其他各道工序如烟叶
回潮、打叶、润叶、切丝、烘丝、贮丝、润梗、压梗、输送、包装等, 基本上是土法
生产,手工操作。50年代中期,青岛卷烟工人开始着手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青岛
大陆烟厂首先研制成功糊盒机,后又研制成功贴花机。之后,各烟厂在技术革新活动的
推动下, 逐步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土法生产、手工操作的局面,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改
善了生产环境,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其间,卷烟用纸也逐步采用山东造纸厂和杭州
造纸厂的产品,替代了卷烟用进口纸。1960年4月后,青岛各烟厂因原料严重不足,生产
不能正常进行, 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与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合作组织生产。由于处在
全国性的经济困难之中, 农业减产,烟叶歉收,青岛卷烟行业不得不用烟杈、烟桔、豆
叶等替代烤烟为原料, 大量生产低档烟,其代用率为30%以上,并停止了高档烟的生产,
中档烟质量也不能保证。1960年, 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和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共有生
产工人2382人, 管理人员244人, 服务勤杂人员215人, 其他人员149人,合计2990人。
1962年10月, 国营青岛第一卷烟厂和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合并,称国营青岛卷烟厂,原
国营青岛第二卷烟厂的厂房全部移交给青岛电镀表厂。至此, 国营青岛卷烟厂成为青
岛唯一的一家卷烟生产企业。当年,合并后的国营青岛卷烟厂为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
开始研究以荷叶为填充料的配方技术,获得成功,在卷烟配方中掺用3%~5%的荷叶生产
乙级以下卷烟,此项技术后为山东省多家烟厂采用。
1962年,青岛市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烟叶生产基本能满足卷烟生产的需要,停止了代用填充料的使用,卷烟质量有了较大提
高。1964年, 为扭转卷烟生产的被动局面,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成立,统一管理全国的烤
烟和卷烟生产。国营青岛卷烟厂由中国烟草公司天津分公司领导, 生产的卷烟售价由
中国烟草工业公司和商业部联合制定,全国物价委员会最后核定。同年,青岛卷烟厂在
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统一组织下,生产全国统一配方的“大前门”牌香烟,青岛卷烟厂的
技术、设备等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保证了品牌销量大的香烟的生产,满足了市场需求。
1965年,青岛卷烟厂工人李明玉应邀到阿尔及利亚参加世界工业展览会,并在会上作了
卷烟技术表演,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10月,在河北保定召开的华北地区卷烟行业技
术比武大会上,青岛卷烟厂职工曹玉珉获卷烟技术第一名。国民经济好转之后,全国卷
烟行业有新的发展,为了帮助北京、呼和浩特等省市卷烟业的发展,青岛卷烟厂派出大
批技术人员给予了大力支援。此时,青岛卷烟行业开始用机器打叶替代机器抽梗,生产
效率有所提高,但由于所用设备粗糙,加之卷烟生产增长过快,造成机器超负荷运转,工
艺要求时紧时松, 打出的叶片粗糙,碎片多,整丝率下降,烟末增多,致使卷出的烟支空
头多,烟丝中梗签增多,燃吸时炸口,质量下降。
进入70年代, 企业对制丝工艺进行了全面改造,对烟丝的水分、温度、湿度,烟丝
密度、出丝率、长丝率、纯净度等都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并对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
更新补充了部分新设备, 制定出操作规范,保证了烟丝质量。其间,两次派人到吉林省
延吉卷烟厂帮助改造卷烟设备,设计新的配烟方法和新产品牌号,先后为该厂培训技术
骨干40余名。
1973年下半年,青岛卷烟厂派出技术人员到上海学习过滤嘴卷烟装接技术,并购回
1台生产样机, 组装后一次试车成功,率先在山东省内开始生产70毫米“大前门”牌纸
质过滤嘴卷烟。但因生产的过滤嘴卷烟透气性能差,销售不畅,造成产品积压。同年底,
又试制成功醋酸纤维80毫米“双马”牌混合型甲级卷烟,不但打开了国内市场,而且开
始出口外销。为了扩大加快高档烟的生产, 该厂将YB64型条包机改造成YB62型卧式条
包机, 与小包装机配套使用,使包装速度达到每分钟24条,包装工序实现了快速化、现
代化。1975年,建成环氧乙烷快速发酵室,缩短了烟丝发酵周期。同年建成专供出口的
卷烟生产车间。1978年,又派人到天津、杭州卷烟厂学习包装封箱技术,在山东省内首
先制造出封箱机,并很快在全省推广使用。该厂为了进一步扩大高档烟的生产规模,还
将5700平方米旧的烟叶库房改造建成11400平方米的高档过滤嘴烟生产车间。
1980年, 国家经委将青岛卷烟厂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改造的大型企业之一。开始
引进国外制丝生产线、标嘴主机,使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同年,青岛卷
烟厂设计的“双马”牌香烟包装图案获全国轻工业产品包装装潢评比大会“全国轻工
业产品包装装潢优秀作品奖”。同年7月,“大前门”、“金鹿”、“红金”牌香烟被
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在全国51家烟厂中名列前茅。1982年,山东省烟草公司青岛烟
草分公司成立。青岛烟草分公司与青岛市烟草专卖局、青岛卷烟厂形成三位一体。内
设销售经理部,办公地点在青岛市华阳路20号,负责领导崂山、即墨、莱西、平度、胶
州、胶南及黄岛7个县、区的烟草公司, 主要销售青岛卷烟厂生产的卷烟。同年,随着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过滤嘴卷烟市场销量看好,经山东省经委批准并拨给外汇,
从日本引进MMC卷接机组(车速2500支/分钟) ,这是青岛卷烟厂首次引进的国外设备。
不久又购进日本产过滤嘴棒成型机, 扩大了过滤嘴烟的生产规模, 满足了市场需求。
1980~1982年, 青岛生产的卷烟由国家共调往外省、市54532箱。1983年,在全国卷烟
工业操作技术表演赛山东赛区比赛中, 青岛卷烟厂参赛职工葛福忠获旋转机切丝操作
第一名, 成绩为11140分。1980~1983年,青岛卷烟厂累计自行向外省销售各种牌号的
卷烟225337箱,主要销往江苏、浙江等省。1984年5月,青岛卷烟厂又引进日本产MMC卷
接机8组,并同时引进英国产MM9—5卷接机4组(车速5000支/分钟)。同年还引进意大利
产SASIB横包机2组(车速300包/分钟),带透明纸进行包装。1984~1985年,青岛卷烟厂
引进国外设备共投资304.22万美元。这些国外设备的引进, 使青岛卷烟厂向生产自动
化、产品高档化前进了一大步,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1985年, 青岛卷烟厂生产的卷烟有甲级烟“青岛美” 、 “泰山”、“宏图”、
“双马”、“雪花”等,乙级烟有“大前门”、“鹿驼”、“金鹿”、“红金”等,丙
级烟有 “青岛” 等, 丁级烟有“海滨” 等牌号。 由国家调往外省市各种牌号卷烟
250398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