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啤 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7&rec=29&run=13

啤酒业是青岛最早的食品行业之一。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在登州路56号开了
一家酒吧, 经销由德国运来的啤酒。1903年8月15日,由香港盎格鲁—日尔曼啤酒公
司的德、英商人(以德人为主)投资,在酒吧旁营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
产设备全部由德国运来; 生产原料是崂山泉水、德国产大麦和啤酒花。1904年建成投
产, 生产640毫升玻璃瓶装12度淡色和黑色啤酒,年产能力为2000吨。产品销售以青
岛为中心,并销往大连、天津、烟台和上海等沿海城市,盛夏季节部分销往北京、香
港等地。1906年,啤酒产量已达1300余吨,其产品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
奖。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 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于1916年9月16日以50万银元收买了德
国在青岛开办的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更名为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
收买后,日商略加修整,于12月开工生产,其产品为黄、黑两种啤酒,以“札晃”、
“太阳”、“福寿”、“麒麟”等商标注册。之后,日本人对工场陆续进行了扩建,
并增置了部分设备,使生产规模和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22年,产各种牌号的啤酒
达14万箱,计4300多吨。之后,由于资金不足,设备老化,原料供应不足,产量逐年
下降。日本麦酒株式会社对青岛工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扩建了贮酒室、冷
却房、前发酵室、锅炉房、制冰机室等; 增置了贮酒罐、洗瓶机、装酒机、压盖机、
杀菌机、商标黏贴机等; 改建了糖化室、粉碎室,并换装了大机器,使产量开始逐年
增加, 1936年产量达到3208吨。1937年,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有职工186人。
其中,中国人164人(其中女工12人),日本人22人。原先,酿制啤酒所用大麦、酵母、
酒花全部依靠进口,1939年工场增建制麦车间,利用山东大麦生产麦芽制作啤酒,并
取得良好效果。同年,从日本引进啤酒花种,在场内划出专门用地进行试种,取得成
功。1942年,生产啤酒达4663吨。1943年,生产啤酒所用的原料,逐步由进口转为当
地出产。1944年8月,日本人在青岛建成硝子工业株式会社,专门生产啤酒用瓶。
日本投降后, 1945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以军政部胶济区特派员办公处胶字第5号
封条查封了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但未正式接收。事隔不久,青岛市政府派王
玉生等人组织庆胜公司对青岛工场独家经营并组织开工生产,青岛工场改称青岛啤酒
公司,留用职工295人,聘用日籍技术员8人。12月18日,青岛啤酒公司被南京国民政
府经济部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接管, 于1946年12月5日移交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
产业处理局, 定名为青岛啤酒厂。1947年6月,陈果夫派人在青岛组建齐鲁企业股份
有限公司, 将青岛啤酒厂购买到手, 时有职工375人, 继续组织生产,商标只保留
“青岛”牌,年产啤酒2800吨。其产品主要销往华北地区和沿海及沿长江各地区。并
派人将产品销售到东南亚诸国。1948年,由于全国性的经济萧条,通货膨胀,资金不
足,原料紧缺,销路不畅,啤酒产量大幅度下降,当年只生产1200吨。之后,企业基
本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直至青岛解放。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当天,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青岛啤酒厂,并将
青岛啤酒厂收归国家所有,定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隶属山东省烟酒公司和山东省专
卖事业公司。
1950年开始,社会对啤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
指导下,青岛啤酒厂在原有生产基础上,围绕改进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和操作方法, 其主要内容是“四严、 四低、一高”,即
(用料严、 配方严、操作严、卫生严,发芽温度低,发酵温度低、原料消耗低、成本
低,产品质量高) ,使青岛生产的啤酒质量在全国居上乘,倍受人们的青睐。由于原
料供应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青岛啤酒厂首先在崂山区李村创办啤酒花生产实验场,
当年试种32亩,获得成功,结束了啤酒花全部靠外地供应的历史,啤酒产量大增,达
到4077吨。同年开始,青岛啤酒厂先后在上海、武汉、徐州、济南、厦门、潮州和汕
头设立了啤酒销售处,初步形成了青岛啤酒的国内销售市场,并实现了以销定产的格
局。1952年,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青岛啤酒厂建成啤酒花生产基地,从此,青岛
生产啤酒所用啤酒花全部达到自给,而且还支援了兄弟厂家。1953年,青岛啤酒厂划
归轻工业部, 成为部直属企业。1954年,“青岛”牌啤酒首批销往香港500箱,并由
此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1950~1954年,青岛啤酒厂累计盈利近94万元,上缴税金356
万元。1955年,青岛啤酒厂制定了严密的生产调度制度,明确了生产作业计划和调度
工作程序,并按一长制的原则,明确了车间、科室各类人员的职责范围,推行了职务
专责制,使企业的管理开始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了提高啤
酒产量,建起36平方米的烘炉和1722平方米的麦芽生产地板,使麦芽产量达4600公斤
/次。同年,青岛啤酒厂划归食品工业部领导。1956年3月27日,青岛啤酒厂遵照轻工
业部和食品工业部的指示,以书面形式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青岛啤酒厂的生产和工作
情况, 中央办公厅印发并经轻工业部向全国转发了这个报告。1957年3月,青岛啤酒
厂成立瓶盖组,自己组织生产啤酒瓶盖,结束了啤酒瓶盖由外地供应的历史。同年,
生产投入112万元, 较上年减少17.07%,生产啤酒5843吨,工业总产值实现304.14万
元,实现利税20773万元。其中,税金131.31万元,较1956年增长63.8%;利润76.42万
元,是1956年的3倍。
1958年,青岛啤酒厂下放,交由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此时,青岛啤酒厂主要生
产12度640毫升48瓶木箱包装和355毫升72瓶木箱包装两种规格的啤酒,前者主要在国
内、 东南亚和香港地区销售,后者则主要销往欧美市场。1959年7月,青岛啤酒厂经
过反复试验, 使前期发酵由12天缩短为9~10天,加上其他技术措施,使啤酒的生产
周期由60天,缩短到40天,啤酒的年产量超过1万吨。当年完成产值732万元,实现利
税352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超过了建国前的历史最好水平,成本、效益等方面处
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进入60年代, 应国内消费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青岛生产的
640毫升48瓶木箱装和355毫升72瓶木箱装啤酒, 改为24瓶和36瓶纸箱装。 1963年,
“青岛”牌啤酒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名酒,获轻工业部颁发的金质奖
章。 1964年4月,因青岛生产啤酒消耗低、质量好,在唐山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酿酒会
议上轻工业部发出“全国啤酒行业学青岛”的号召。同时,轻工业部组织有关单位的
领导和技术人员对青岛生产啤酒的工艺管理等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汇集成《青岛
啤酒操作法》一书,向全国啤酒生产行业推广。12月22日,山东省统计局通知,确定
青岛啤酒厂为大中型重点工业企业。1965年,经科技人员反复研究实验,制成糖化添
加稳定剂、后酵添加酶制剂和抗氧剂等新技术,使啤酒的稳定性由90天提高到150天,
从而提高了青岛啤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966年2月,青岛市食品工业公司成立,青岛啤酒厂划归该公司领导。8月,喷淋
杀菌机制作成功,使杀菌工序由手工操作变为自动化控制,对此,《青岛日报》做了
专题报道。 1967年4月,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和国家计委批准青岛出口啤酒增产措施,
并拨专项贷款170万元用于制麦、 糖化和前后期发酵等工序的填平补齐扩建工程,使
青岛啤酒的年产量增加到1.87万吨。1968~1972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
扰,青岛啤酒生产连续5年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年产量始终保持在2万吨左
右。
70年代, 青岛啤酒全部改为24瓶装和12瓶装。 1971年和1973年,国家两次投资
126.83万元,用于青岛啤酒的生产建设。1972年,青岛啤酒首次打入美国市场。同时,
由于青岛啤酒是一种原麦汁啤酒,麦汁浓度12B,酒精含量3.5%~4%(重量百分数) ,
主要原料为优质大麦、啤酒花。其特点是: 清澈、透明,呈浅金黄色,富有光泽,含
有充足的二氧化碳,泡沫细腻、洁白、持久、挂杯,有明显的麦芽香味和啤酒花香味,
入口酒香纯正、柔和、爽口,苦味适中,先“重”后“顺”,具有独特的风味,稳定
性好,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因此,出口和内销量不断增加。同年,青岛啤酒厂将黑
啤酒的生产移交给其他单位,并在胶县征购土地3300平方米,建成新的啤酒花烘干加
工生产基地。1973年,青岛啤酒的年产能力达5万吨。1975年,产量为2.9万余吨,全
国各大中城市均有青岛啤酒销售。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对生产把关不严,所使用
的啤酒瓶质量出现严重问题, 1976年6月,在深圳库存的47268箱啤酒中,有22631箱
发生爆裂,占47.8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956美元。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青岛啤酒厂奋发图强,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设备,制成6
个大容积的麦芽发芽箱,每箱每次投料16吨,结束了生产麦芽靠地板、木锨、扫帚的
历史,并使麦芽产量提高42倍。1978年,美国莫纳克公司成为青岛啤酒在美国销售的
总代理, 年销量达2万箱。同年10月,在出口香港的一瓶啤酒中,发现洗瓶机毛刷,
造成极坏影响。为此,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提出严肃批评,并下令停产整顿,限期改进。11月23日,青岛
啤酒厂召开常委会,中央检查团以及山东省一轻工业厅、青岛市经委、青岛市轻工业
局的领导和中共青岛市委驻厂工作组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
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检查、总结,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
12月10日开始停产进行全面整顿,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调整了领导班子,建立健
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生产程序,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经过发动群众、制定方案、落实
措施, 通过全厂职工4个月的积极努力,认真进行了企业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经
轻工业部、 山东省和青岛市革命委员会联合调查组到厂验收,于1979年4月10日批准
恢复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对啤酒
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给啤酒生产带来新的动力,青岛啤酒在市场已由买方市场逐步变
为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需求,青岛啤酒厂加快了基本建设的步伐,
自行设计制作、自行安装成功1200吨贮酒罐80个,使贮酒能力超过10万吨,为扩大啤
酒生产打下了基础。 1979年5月,青岛啤酒出口量达2391吨,质量全部合格,优质率
达到98.98%, 受到轻工业部的通报表扬。9月,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青岛啤酒被
评为国家名酒,并在全国第二次“质量月”广播电视大会上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国家
优质产品银质奖章。9月1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
在山东省和青岛市党政领导陪同下,到青岛啤酒厂参观,在品尝青岛啤酒后,欣然命
笔,写下“天下论英雄,啤酒何须煮,争取得金牌,更上一楼去”。10月31日,青岛
啤酒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青岛”牌注册,当年生产“青岛”牌啤酒3.7万吨。
1980年4月1日,青岛啤酒厂生产的“青岛”牌啤酒,获国家工商局颁发的著名商
标证书。9月,青岛啤酒厂以补偿贸易的形式,用5100吨啤酒,从日本引进一套年产1
万吨啤酒听装生产线,开始生产听装啤酒,填补了中国啤酒生产的一项空白。同月,
在全国第三次“质量月”评比活动中,“青岛”牌啤酒获国家金质奖章。1981年,国
家计委、 进出口委、财政部批准投资4551.62万元,进行年产10万吨啤酒设备的扩建
工程。同时,自制两台50头瓶装机,替代了日本人留下的30头老式瓶装机。11月,青
岛啤酒厂和青岛轻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啤酒后期发酵新工艺,贮存期由70天缩短
到50天。11月25~30日,轻工业部食品局在上海举行1981年下半年度全国啤酒质量检
查会,通过密码品评,“青岛”牌50天酒龄的啤酒完全达到了70天酒龄工艺的质量。
同年, 在美国华盛顿国际啤酒会评比中,“青岛”牌啤酒战胜德国、荷兰等国的350
种牌号和规格的啤酒,荣获第一名。1982年,青岛啤酒生产提前33天完成国家年度计
划,并且在产量、产值、质量、利税等方面,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当年,青岛啤酒厂
被轻工业部定为全国食品工业重点企业和1982年提高经济效益成绩显著企业,并被山
东省和青岛市分别授予质量管理和计量先进单位称号。青岛啤酒声名远播,受到国内
外的关注。1983年6月1日,驻华使节参观团一行60人到青岛啤酒厂参观; 6月4日,朝
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局书记金正日等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陪同下到
厂参观,并共同品尝了青岛啤酒;8月19日,柬埔寨宾努亲王参观了青岛啤酒厂。同年,
由青岛啤酒厂援建的四川省邛崃啤酒厂建成投产,受到四川人民的好评。
1984年,青岛啤酒厂按装了两台洗瓶机,更换了30年代留下的陈旧设备,使洗瓶
能力达到7200瓶/小时。同时,从联邦德国引进KHS公司生产的2.4万瓶/小时自动罐装
生产线,大大地提高了啤酒罐装能力。与此同时,从联邦德国SEN公司引进一台30吨/
小时硅藻土过滤机,替代了原用棉饼过滤机设备,改进了滤酒工艺,简化了滤酒过程,
保证了啤酒中二氧化碳的含量。1984年11月,轻工业部在北京举办轻工系统酒类质量
大赛,“青岛”牌啤酒获金杯奖。
1985年,青岛啤酒厂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以总工程师为主的质量责任制、层层
承包制和奖惩兑现制,完善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为青岛啤酒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同年4月, 中国食品协会在青岛召开第四届全国评酒会,“青岛”牌啤酒再次被评为
国家级名酒。当月,青岛啤酒厂的计量工作获国家计量局和山东省计量局颁发的二级
计量合格证书。 7月,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亚洲国家啤酒评比会上,“青岛”牌啤酒
获得冠军;同时在中国食品金银牌授奖大会上获国家金质奖章;在国家优质食品金银牌
授奖大会上获国家金质奖章。1980~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及轻工业部、山东省、青
岛市各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对青岛啤酒进行抽检、统检、法检,
合格率均为100%。
1985年,青岛啤酒厂与中国银行山东分行、建设银行青岛分行、中国银行澳门分
行签署协议,兴建青岛啤酒有限公司,全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设计年产能力为10万
吨,是国内最先进的啤酒生产企业。同年12月22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青岛啤酒厂的
生产能力由10万吨增至13万吨的15项技术改造工程,投资达4998.39万元(其中含外汇
464万美元) ,总建筑面积为28835平方米。当年有职工2272人,其中工人1852人,管
理人员153人,技术人员52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7160元/人。年产啤酒达85053吨,创
工业产值3734万元, 实现税金1145万元,利润2146.6万元,出口达47050吨,出口值
为1654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