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日用玻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7&rec=22&run=13

青岛市日用玻璃生产企业属于一轻局管辖的有两家,一是青岛建华玻璃厂,一是
青岛玻璃厂,另有为青岛啤酒厂生产配套的晶华玻璃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是平板玻璃
和玻璃瓶罐。
平板玻璃 1967年前,青岛虽有几家玻璃厂,但都不直接生产平板玻璃,而是从
外地购买平板玻璃,加工生产玻璃制品。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青岛玻璃制品业的发
展,而市场上出售的平板玻璃均来自其他省、市。市场上经常出现排队购买平板玻璃
及其制品的现象,给青岛的经济建设和市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1966年1月, 青岛市轻工业局制定了《关于平板玻璃基建项目的初步组织行动方
案》,经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后,决定由青岛玻璃制品厂组织生产平板玻璃。同年,青
岛玻璃制品厂更名为青岛工农玻璃厂。9月,由轻工业局筹资100余万元,于年末建成
年产能力达20万标准箱的平板玻璃生产设施, 1967年8月13日正式投入生产。由于平
板玻璃生产设施从施工到投产不到一年的时间,时间短,见效快,受到国家建材部的
重视和表扬,并把该项目树为国家二机平板玻璃窑的样板。1969年,该局在山东临沂
召开的全国小窑玻璃生产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1972~197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干扰,青岛平板玻璃的生产遭
受严重破坏,6年时间企业亏损达120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大规模的房屋
建筑业迅猛发展,青岛平板玻璃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经山东省经委、 青岛市经委和青岛市轻工业局同意,投资270万元,将二机平板玻璃
窑扩建为四机平板玻璃窑, 并于1977年11月建成投产, 年产能力达50万箱。1979~
1980年, 两年获利270万元,还清了全部贷款。1980~1981年,青岛工农玻璃厂又对
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更新改造后,每年节约用水1400余吨、节约燃油1000余吨,
总价值达20余万元。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情况下,年增产玻璃45万箱,价值
达50余万元。1981年5月6日,青岛工农玻璃厂更名为青岛建华玻璃厂。1984年,完成
工业总产值729万元,实现利润4807万元。1985年,青岛建华玻璃厂拥有职工1613人,
年产平板玻璃60万标准箱,创工业总产值694.6万元,实现利税381.7万元。
青岛主要生产2、3、5、6毫米平板玻璃。其产品销售主要由山东省建材公司统一
分配,青岛只留成25%,主要在山东省内销售。1980年后,才有少部分产品销往外省、
市。生产所需原材料,重油、纯碱和木材,由国家按计划统一调拨,超额部分用料由
青岛市计委和经委协调解决;芒硝由国家分配指标,青岛市化轻公司代签合同解决;其
他原料由青岛市建材公司代订和企业自行解决。
玻璃瓶罐 1950年之前青岛市场上销售的玻璃瓶罐全部来自外省市,青岛没有玻
璃瓶罐的生产厂家。
1950年4月,上海晶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迁来青岛,随迁职工145人,改称青岛晶
华玻璃厂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占地60亩,当年投入生产,生产啤酒瓶1545吨。1951
年,青岛晶华玻璃厂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公私合营青岛晶华玻璃厂有限公司,生产纳
入国家计划,当年生产玻璃瓶、杯5741吨。1954年,产量激增到9210吨。同年,青岛
市濮县路2号两个小杂货栈(一为义聚和,一为同庆和) 合并,从山东省博山请来10名
玻璃匠, 建成4个土熔化炉,6月21日正式开工生产30、60、100、200和600毫升的药
水瓶, 日产500公斤左右,由此拉开了生产其他玻璃瓶罐的序幕。除生产浆糊瓶用手
操机械制作外,其他瓶罐全部用人工吹制,设备工艺落后。又加资金周转困难,产品
量少、 质次,三个月后即处于半停产状态。9月,私营批发商联行并入该生产厂,增
加资金5万元,人数达到40人,并正式定名为私营青岛光华玻璃厂。
1955年,公私合营青岛晶华玻璃厂有限公司改称公私合营青岛晶华玻璃厂。1956
年3月, 私营青岛光华玻璃厂并进维化碱厂、大昌化学厂、德兴东制碱厂、华东肥皂
厂、洪永记铁工厂和晶华玻璃厂的一个车间,实现了公私合营(厂址在太平镇),建成
10个坩锅小圆炉。 1957年,合营后的光华玻璃厂由濮县路迁到四方区大沙支路8号,
人员增加到253人。主要设备有人工制瓶机8台、半煤气圆炉2座、半煤气池炉1座,生
产规模有了较大发展,1958年工业产值205.90万元。同年,公私合营青岛晶华玻璃厂
制瓶的全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其产品除啤酒瓶外,还生产罐头瓶,普通平板玻璃和
其他酒类用瓶及药水瓶。 1959年,青岛光华玻璃厂又增加5、6、7吨池炉各1座,500
吨坩锅炉2座, 使年生产能力达44.18万吨,当年实现利润159.2万元,彻底扭转了企
业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同年,光华玻璃厂接受山东省轻工业厅下达的试制普通照明
灯泡的任务,工人克服困难,利用国产钨丝、钼丝、镀镁丝、玻璃管石柱等为原料,
于次年5月试制成功, 达到山东省轻工业厅提出的质量标准,随即投入批量生产,日
产灯泡3000只。由于设备差,工艺落后,与外地产灯泡相比,产品粗糙,质量差,销
路不畅,造成积压,故于1963年被调整停产。
1961年,青岛晶华玻璃厂顶住经济困难造成的压力,对设备进行挖潜改造,产量
大增, 所产啤酒瓶、罐头瓶分别占全国生产总量的80%和40%,全国出口啤酒的90%,
都是用晶华玻璃厂生产的啤酒瓶灌装的,并且有部分空啤酒瓶出口。1962年,青岛光
华玻璃厂开始生产500毫升输液玻璃瓶, 由于理化性能好于其他厂家的产品,出现供
不应求的局面。同年,光华玻璃厂增加2000和5000毫升烧杯和雪花膏、喷雾器瓶等产
品的生产,使产品形成多样化,产品适销对路,摘掉了亏损企业的帽子。1964年,光
华玻璃厂由国家投资18万元, 企业自筹资金79万元, 筹建的白酒瓶车间投产,年产
500毫升药水瓶和白酒瓶8000吨。同年,晶华玻璃厂不再生产罐头瓶,专产各种酒瓶,
1965年年产能力38万吨。1966年,青岛光华玻璃厂易名为青岛东方红玻璃厂。晶华玻
璃厂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并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另外,1965~1968年,青
岛建华玻璃厂(其前身是青岛玻璃制品厂)也开始生产各种规格的药瓶以及霓虹灯、汽
灯管罩、 水漂、吸棉管、糖浆瓶和其他用途的圆口瓶,之后,以生产500毫升葡萄酒
瓶和白酒瓶为主。1969年,晶华玻璃厂取消其他产品的生产,专产啤酒瓶,成为啤酒
瓶的专业生产厂。 1970年3月26日,青岛市东方红玻璃厂改称青岛玻璃厂。同年,晶
华玻璃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管理。
1967~1972年, 由国家投资435万元,对青岛玻璃厂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但因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1981年才改造结束。1983年,晶华玻璃厂投资2759万
元, 再次对设备更新, 先后从比利时、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引进各种设备24台
(套),并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产品数量和质量都
有较大提高。 1980年,青岛晶华玻璃厂生产的640毫升啤酒瓶,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
品。1983年,获国家经委优秀包装产品奖。1985年,产量达59713吨。
1985年, 青岛玻璃厂拥有职工1263人。固定资产2055万元,流动资金526万元。
各种设备680台(套),其中,生产专用设备128台(套)。年工业总产值3221万元,实现
利润650万元, 上缴税金550万元。晶华玻璃厂年末职工1756人。各种设备330多台,
其中,大型生产设备12台 (套) 。年工业总产值1981万元,净产值1284万元,创利税
722万元。
青岛生产玻璃瓶罐所需原料,部分利用回收的破碎玻璃,其他硅砂、纯碱、石灰
石和辅助原料主要在山东省内解决,少部分到外省市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