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缝纫机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7&rec=10&run=13

1942年,青岛个别小手工业者以进口缝纫机针为样品仿制,由于技术条件差,产
品粗糙,质量低下,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停产。
1949年6月, 青岛解放。当年底,工商业人士周治川会同有关技术人员开始筹建
缝纫机针厂。 1950年注册登记,厂名为青岛丰田针厂,厂址在市北区市场三路55号;
时有职工6人,资金950元,有制针机1台、铣口机2台、磨尖机1台、小车床1台; 生产
规格44×18的工业用缝纫机针, 注册商标“手”牌,年产量5000打。1952年9月,丰
田针厂迁至台西区小港沿路9号, 更名为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人员增加到11人。在
生产工业用缝纫机针的同时,开始生产家用缝纫机针,产品有15×14、15×16、15×
18三种规格; 工业缝纫机针增加了135×20、135×18等规格,年产这两种规格缝纫机
针2万打。1955年9月,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与成立不久的大成针厂、公大针厂合并,
合并后仍称青岛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厂址设在市北区博兴路56号,成为青岛唯一的
缝纫机针制造厂家,年产缝纫机针1.92万打。1956年,青岛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更名
为公私合营青岛丰田缝纫机制造厂,隶属青岛冀鲁针厂领导。此时,缝纫机针的年产
量已达28万打,注册商标仍用“手”牌。1958年4月,厂址迁到市北区利津路8号冀鲁
针厂内,成为该厂的一个车间。8月1日,又从冀鲁针厂迁出,搬到市南区河南路64号,
仍用原厂名。11月,公私合营青岛丰田缝纫机制造厂归市南区工业部领导,时有职工
139人, 年产缝纫机针48万打。当年,公私合营青岛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组织工人、
技术人员,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先后试制成功万向节滚针轴承、钉胆弹簧、梳
麻针等新产品,但其主要产品仍然是缝纫机针。
1962年5月,公私合营青岛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8月沧
口区机关实验机械厂撤销后,部分人员和设备并入该厂,厂址迁到市北区普集路13号,
职工增加到278人, 年产缝纫机针73万打。此时,受国家经济困难的影响,对生产抓
的不紧,管理不力,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产品积压。为走出困境,该厂在落实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工业三十五条”的过程中,组织人员去上
海等地参观学习,并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革,增加电镀工序,添置电直机、制杆机、磨
扁机、压字机等设备,使产品质量有了保证。1964年,青岛生产的缝纫机针达到全国
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增加了新型号工业缝纫机针的生产,10月底,成功生产出81×
1、 88×1、62×21三种新规格的工业用缝纫机针,年底又试制成功15×7规格的家用
细号缝纫机针。
1965年4月13日, 公私合营青岛丰田缝纫机针制造厂一分为二,机修车间改称青
岛轻工模具修配厂,制针车间改称青岛缝纫机针厂,厂址设在台东区南仲家洼375号,
各自独立。9月1日,青岛缝纫机针厂将产品商标“手”牌改为“旗鱼”牌,并重新注
册。 产品第一次出口,销往土耳其等国家。1967年4月29日,青岛缝纫机针厂生产指
挥部成立,替代原有的生产管理机构。1976年,该厂投资42.1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
改造,扩大了缝纫机针的生产能力。1983年,青岛缝纫机针厂试制成功高速缝纫机用
针, 其可使用机速为3500~5000转/分,填补了国内空白,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中国缝纫业作出了贡献。该产品1984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并被山东省第一
轻工业厅评为优良产品。同时,被评为优良产品的还有15×1型家用缝纫机针。
青岛产缝纫机针所需的原材料,由国家统一调拨,大部来自北京、大连、江西、
陕西等省市的钢厂,少部分来自其他厂家; 其产品主要为青岛缝纫机厂和湖南缝纫机
厂配套,其他由商业部门和外贸部门销售,部分由厂家自销;并在全国各省市建有306
个销售网点。外销产品销往30余个国家和地区。
1985年,青岛缝纫机针厂拥有职工426人,各种设备277台(套)。其中,通用设备
68台(套) ,专用设备178台(套),其他设备31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99.3万元,净值
166.2万元, 流动资金21.5万元,年产缝纫机针3843万支,产值181.86万元,实现利
润36.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