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蓄电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6&rec=98&run=13

青岛的蓄电池制造业是在50年代末逐步发展起来的,行业生产规模不大,较大一点
的专业生产厂只有青岛蓄电池厂一家。
1956年, 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电池生产合作社首次试制成功全密封民用干电池。
1957年, 该厂又试制出蓄电池铅极板, 用于汽车起动蓄电池。1958年, 生产蓄电池
2134千伏安时, 铅极板42.04万片, 甲、乙型干电池33.07万只,创产值70.13万元。
1961年, 首次试制投产蓄电池橡胶槽,当年生产3367套,为专业化生产蓄电池奠定了基
础。1964年,该厂生产的蓄电池被列为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定点产品,遂于1966年改名
为青岛蓄电池厂。由于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1962~1972年,为
该厂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品种、产量、销售到产值、利润逐年增长。1971年,生产蓄
电池14520千伏安时、铅极板649万片、橡胶槽54042套, 分别为1962年的13.7、9.1和
8.1倍。
1970年后, 国内汽车、拖拉机制造业发展迅速,促进了蓄电池制造业的发展,青岛
又建起一批乡镇办的小型蓄电池制造厂。1972~1980年, 青岛蓄电池厂由于并厂造成
管理不善, 生产发展受到影响。1980年6月恢复独立经营后,在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
造的基础上,恢复部分老产品,并试制成功6—QA—100S型高效蓄电池、牵引车用DG250
型蓄电池和摩托车用3—M—14型蓄电池,改进了罗曼电池的生产工艺。1982年,起动型
蓄电池在全国同行业质量检查中被评为一等品。1985年,铅酸蓄电池产量达到13.15万
千伏安时, 占山东省机械工业系统同行业总产量的2/3, 居山东省内4个专业厂之首。
1987年,该厂的铅极板由单片生产改为双片生产。1988年,从意大利引进具有80年代先
进水平的蓄电池专业生产设备10台,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1989年,蓄电池产量比
前一年增长了33.87%,达到了21.9万千伏安时,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
至80年代末, 铅酸蓄电池产品品种有DT、3—Q、6—Q等3个系列、25种规格,可供各类
汽车、搬运车及其他内燃机点火、起动使用, 亦可作固定电源。该厂引进外国先进技
术生产的干荷电蓄电池, 使用前不需进行初充电,灌注电解液20分钟后即可使用,既方
便、又可靠。该厂拥有山东省内行业定点检测站,检测手段较为完善,“七五”计划末,
产品出口苏联、意大利及东南亚国家。
1980年,青岛铁路分局电池厂对蓄电池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生产半密闭式灯用
蓄电池,有效地防止电解液渗漏。1986年,该厂更名为青岛铁路分局信号器材厂。1988
年,分局拨款60万元更新厂房,扩大生产能力。1989年又研制成功换代产品免维护蓄电
池,1990年批量投产,产品销往全国各铁路局。1989年末,该厂职工总数93人,其中工程
技术人员20人;厂区总占地面积4339平方米,建筑面积89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8.6万
元, 拥有金属切削机床9台,锻压设备2台;1989年生产各种铁路手信号灯9100盏、手信
号灯蓄电池1298千伏安时(80010只),工业总产值142万元,利润9万元。
1990年末,青岛市蓄电池专业生产企业共有7家,职工总数147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
员108人;固定资产原值1901万元;工业总产值5019万元,利润总额42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