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汽油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6&rec=81&run=13

1957年,专业生产消防水泵的国营青岛实业消火器材厂,因与水泵配套的进口汽油
机货源断绝, 遂于1958年初自力更生研制Q581型2.6千瓦汽油机, 获得成功,当年生产
370台,成为山东省内第一家汽油机生产厂。
1959年,青岛机件厂(1959年从青岛汽车修配厂分立后改名)开始生产2.6千瓦汽油
机, 年产量2000台左右。同年,国营青岛实业消火器材厂改名青岛内燃机厂,专业生产
内燃机。该厂在Q581型汽油机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缸径研制成功Q182型4.4千瓦汽油机。
1960~1961年,共生产953台,因该机体积大,质量不够理想,于1962年停产。
1964年, 青岛内燃机厂将Q581型汽油机改为176F型,使原设计更趋合理,成品出厂
时,可根据用户需要按装水泵等组合件组成汽油抽水机,深受农户好评,产品行销全国,
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该产品1966年开始出口, 至1982年累计出口39496台,销往26个
国家和地区。该产品自1965年投产到1982年停产,累计生产154487台。1965~1982年,
该厂又相继研制成功1E35F型0.735千瓦汽油机 (该机系军工产品) 、 275型汽油机、
175F型4.4千瓦汽油机(顶置汽门) 、175型4.4千瓦汽油机(侧置汽门)、176F—1型3.6
千瓦汽油机(出口型) 等5种新机型。1958~1982年,青岛内燃机厂已累计生产5种型号
的小型汽油机165897台/400万千瓦,出口40097台。
1966年,青岛内燃机厂为支援山东省“三线”建设,抽调127名员工、100余台设备,
在聊城建分厂,1970年与总厂脱钩。
1969~1979年, 因青岛市汽车工业的发展, 先后又有4个工厂投产车用汽油机。
1969年,青岛市交通局客车修配厂率先转产CA—10型汽油发动机,为青岛汽车制造厂69
型汽车配套。1969~1977年, 共生产CA—10型汽油发动机3373台/23.52万千瓦。1971
年, 专业从事汽车修理30余年的山东省交通厅青岛汽车发动机厂,转产CA—10B型70千
瓦汽油发动机, 成为汽车发动机专业生产厂。1971~1981年,该厂对CA—10B型发动机
先后两次改型,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降低了油耗。1979年改型为CA—10C型80千瓦,
1981年又改型为CA—15J型85千瓦。 1971~1990年, 累计生产三种型号的汽油发动机
14124台/108.63万千瓦。1972年, 青岛压铸厂试制成功QD492型62千瓦汽油发动机,年
产最高达200台, 但产品未纳入国家计划, 由企业自产自销。1973~1980年,累计生产
933台,为212吉普车和130货车配套。1975年,青岛第五机床厂开始试制生产QD—10B型
70千瓦汽油发动机。1977年, 为了迅速扩大汽车生产,跟上动力配套,市政府确定以青
岛第五机床厂为基础,将青岛客车修配厂发动机车间的人员及设备并入,正式组建成青
岛动力机厂,专业生产汽车发动机。1978年,年产量达到419台,后经迁厂扩建和技术改
造, 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至1980年,年产达到1409台/100764千瓦。1981~1983年,该厂
曾两次对老产品进行改造, 先后投产QD—10C和QD—15 (QD—15J) 两种新型发动机。
1984年,又试制出换代产品QD—6102型汽油机,为CA—141型解放牌5吨载重汽车配套。
1975~1990年已累计生产三种型号的汽车发动机14837台/132.23万千瓦。年生产能力
达到5000台。
1985年, 青岛动力机厂和山东省交通厅青岛发动机厂共生产汽车发动机5138台/
43.4万千瓦,汽车配件147万元,上交利税335万元。产值、产量、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
“七五”计划期间,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出现滞销,汽车行业呈萧条状态,1986年,汽车发
动机生产大幅度滑坡,两个专业厂只生产了432台,产值、产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74.8%
和91.6%。1988年,产量开始回升。至1990年末,年产在2000台以下徘徊,企业亏损局面
仍未得到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