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纺织机械器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6&rec=60&run=13

青岛是全国的老纺织工业基地之一。随着纺织工业的兴起, 青岛纺织机械工业也
由修配到自行设计制造,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全国纺织机械制造和出口基地。1920年
青岛商会会长隋世卿出资3 000元作东,创办民营华昌铁工厂(今青岛纺织机械厂前身)
在天津路开业,承揽纺织机械修配业务。1929年改名为利生铁工厂,工人发展至300人。
工厂占地3000平方米, 拥有流动资金3万元,各种设备60余部,仍以修配为主,也生产零
星小设备。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将民营利生铁工厂强行收买,改名为丰田式铁工厂。
1939年在大水清沟村建新厂,工厂占地面积74026.02平方米,从业人员有日人62人、华
人775人,机械设备268台,专门维修纺织机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转向军火生产。1940
年日本商人又在内蒙古路丰田式铁工厂院内建起曾我木厂。1941年在大沙路开办了华
北木梭厂,专事制造木管、木梭和纺织配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丰田式铁工厂、曾我木厂、华北木梭厂由中国纺织建设
公司青岛分公司一并接收合并,改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第一机械厂,以修
配为主,并开始研制纺织机械。工厂占地面积78241.88平方米,拥有各类机床265台,有
员工796人。1947年1月,曾我木厂和华北木梭厂从青岛第一机械厂划出,正式成立青岛
第一梭管厂。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青岛第一机械厂、青岛第一梭管厂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
成为国营企业。 1951年1月青岛第一机械厂改名为国营青岛纺织机械厂。国家纺织工
业部向该厂下达了制造梳棉机、专用电机和配套电器产品及各种金属针布的生产任务,
从此该厂成为制造纺织机械成套设备的专业生产厂。1952年青岛第一梭管厂改名为国
营青岛梭管厂。1954年又更名为国营青岛纺织器材厂, 并成为纺织器材制造的专业生
产厂。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青岛市纺织机械制造业
有了很大的发展。至1959年末, 工业总产值达2272万元,是1949年的38倍;产品产量达
到9254吨,是1950年的22倍;职工人数增到5592人,是1949年的6.13倍;固定资产原值为
2298万元,是1949年的10倍。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生产急剧下降,1962年产量降至1798吨,
工业总产值降为1013万元,利润51万元。
三年经济调整时期,青岛纺织机械生产得到迅速回升。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为了
加强纺织行业的技术后方力量, 1964年1月山东省纺织工业管理局决定,以国营青岛第
一棉纺织厂和第六棉纺织厂的机修车间为基础, 分别成立国营青岛第一和第二纺织配
件厂。1965年,全市4家纺机器材厂的职工人数为5849人,工业总产值3391万元,实现利
税1170万元。
1966年6月,山东省纺织工业管理局决定在国营青岛第三棉纺织厂翻砂车间旧址筹
建设备维修站, 1970年1月该站更名为国营青岛第三纺织配件厂。1971年7月在国营青
岛第二针织厂配件车间的基础上, 建立国营青岛第四纺织配件厂。1975年,全市6家纺
机器材厂的职工人数为7384人,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实现利税25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国营、集体、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了进一步解决棉纺、毛纺、麻纺、印染、针织等设备、配
件、器材不足的矛盾, 从1978年开始先后选择部分区、县属企业归口转产纺织机械器
材。1982年青岛纺织电机厂归口转产纺织专用电机, 青岛纺织橡胶器材厂归口转产纺
织橡胶器材。1984年, 青岛4个国营纺织配件厂都已具备生产整机的能力,更名为国营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纺织机械厂。
青岛纺织机械器材工业从1984年起先后经过推行岗位责任制、厂长负责制、经济
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从对老产品改造起步,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自行设计
制造出多种新产品, 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部分产品还打入国际市场,并以优良品质
和性能赢得国内外用户的信赖和赞誉。
青岛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到1990年末共有企业15家,职工13138人,技术人员占职工
总数的8%, 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棉、麻、毛纺织机械,针织、染整机械,有纺织电机、电
器及各种纺织器材和纺织配件等共156种、173个系列。拥有金属切削机床2019台、锻
压设备454台、主要专用设备533台。固定资产原值22543万元, 净值14696万元。1990
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431万元,其中出口产值3816万元,实现利税45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