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钢 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6&rec=176&run=13

青岛市钢材生产始于1934年。当时只有义昌信一家小轧钢厂,设备技术非常落后,
1949年钢材产量仅0.06万吨。青岛解放后, 产量逐年提高,1957年达4.30万吨,到1990
年达到38.04万吨,钢材品种从简单的圆钢、扁钢等小型钢发展到中小型材、线材、薄
板、带板、管材、钢坯、冷轧钢筋及焊网等八大类。
钢坯 建国初期, 青岛钢材生产开始只用切割废船板为坯料进行轧材。1956年开
始生产钢坯。公私合营青岛建华轧钢厂建成山东省内第一套小型开坯轧钢机, 轧辊直
径为330毫米, 三辊开口式轧机一列两架。用外购115毫米方钢轧制40、48、57毫米方
坯。原料装炉、出炉、热坯输送、加热炉加煤均为手工操作,方坯年生产能力约2万吨。
1958年采用人力推车装炉,吊钳输送热钢坯,减轻了劳动强度。1959年4月,青岛第
三钢铁厂增建直径300×3开坯轧机1套,5月25日建成投产。用150、100毫米钢锭和115
毫米方坯, 轧制40、48、57毫米方坯和直径32~42毫米圆钢、16×100毫米扁钢、8公
斤轻轨、5号角钢等产品,年生产能力约5万吨。
1959年5月, 青岛第三钢铁厂建成直径500×2/直径300×5轧机投入生产。机后采
用汽撬喂钢。1963年改为绳轮式升降台。开坯时使用直径500毫米×2轧机, 用炼钢车
间生产的200毫米钢锭轧制45、52、65毫米方坯和28×60毫米扁坯,设计生产能力为年
产钢坯10万吨。1962年,青岛第三钢铁厂并入青岛钢厂,成为轧钢车间。1970年青岛钢
厂开始对该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在直径500毫米轧机前增建山东省第一套650毫米轧机,
拟与500毫米轧机联合生产。第一期工程于1972年竣工, 因主辅设备未能配齐,两列轧
机不能联机生产,暂改为650毫米与500毫米轧机同时单独开坯。同年开始进行650毫米
轧机第二期工程, 1978年7月底完工。8月1日开始,直径650×2和直径500×2两列轧机
同时生产。1974年10月,第三台直径500毫米轧机安装完毕,1975年650毫米轧机第二座
加热炉和汽化冷却设施投产。经过改造后的轧钢车间, 年设计生产能力由10万吨增加
到33万吨。由于精整系统不配套,中型材的生产一直未能实现。
1959~1990年,青钢累计生产钢坯634.55万吨。到1990年,青岛有开坯轧机1套,综
合开坯能力为40万吨, 1990年实际产量39.58万吨,主要生产厂家是青钢。生产的热轧
钢坯有方坯、扁坯和薄板3种, 以方坯为主。方坯从1959年开始生产,主要规格有40×
40(毫米) 、42×42(毫米),到1990年生产的方坯有52×52(毫米)、65×65(毫米)、90
×90(毫米) 等规格。扁坯从1963年开始生产,到1980年后,除1988年又生产2086吨外,
不再生产。扁坯规格有28×60(毫米)、30×105(毫米)、33×107(毫米)等。薄板坯从
1986年开始生产,主要规格有8.8×240(毫米)、9.8×240(毫米)、11.8×240(毫米)、
17.3×240(毫米)。
型材 青岛市生产小型型材始于1934年, 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由日本购进直
径215毫米二重交替横列式轧机4组(一列布置)一套,在泰安路21号办起义昌信铁工厂,
以破旧船板钢为原料,轧制小型圆钢和扁钢。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因原料缺
乏停工。1944年被日本人用87箱“红锡包”香烟强行购买, 改称大和铁工厂。1945年
由南京国民政府“敌产清查委员会”接管。1946年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益升厚”
代理人刘执中用1.025亿元法币赎回。1948年1月,于志安、曲滋嵛等人用250两黄金购
置,成立了青岛建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压钢厂,生产圆钢、方钢、扁钢、竹节钢、铁道
钉、铆钉等, 年产量340吨,职工38人,年产值25.5万元,1949年产钢材557吨,是当时青
岛唯一的一家轧钢厂。青岛解放后,更名为私营建华制铁厂。1952年实行公私合营,年
产钢材2412吨,总产值为113.2万元,职工总人数增加到92人。1955年,国家投资56.8万
元,在昌乐路3号扩建小型车间,占地面积30余亩,于1956年建成直径215×2/直径215×
5二列式布置轧机小型车间, 设计生产能力2.3万吨/年,粗轧机用人工夹钳喂钢。1957
年精轧机首次采用围盘, 摆脱了人工夹钳喂钢,实现机械化。用42毫米方坯为原料,生
产直径9~28毫米圆钢,204、209窗框钢,12×50、18×35、8×30、5×50(毫米)扁钢,
4×20、4×25(毫米) 小扁钢。1958年开始生产部分中型型材。1959年4月该车间并入
青岛第三钢铁厂后, 在昌乐路5号建成直径330×3小型轧机,生产中小型型钢材。用断
面90×90、110×110, 长度为1000~1200(毫米) 的方钢和25.4×4(毫米)钢锭,115×
115×1100毫米方坯为原料,生产40、48、57毫米方坯,16×100毫米扁钢,4~5号角钢,
直径32~42毫米普碳圆钢和8公斤轻轨,1960年生产4.65万吨。
1960年,该厂开坯车间使用直径500×2/直径300×5轧机开坯,采用双路轧制工艺,
一路直径500×1/直径300×2,一路为直径500×1/直径300×3,轧制直径65毫米普碳圆
钢, 7.5号角钢,8公斤、18公斤轻轨等中型钢材。1964年拆除直径300×5轧机,使用直
径500×2轧机生产。1967年后停止生产中型圆钢。1965年, 建成直径350×3/直径250
×5二列布置式轧机的型钢车间,两列轧机之间设直径500毫米切头飞剪1台。精轧机列
后, 设51.5米×8米齿条式冷床1台。9月16日开车试轧投产,以52.65毫米方坯为原料,
生产直径10~30毫米圆钢、14~25毫米螺纹钢。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1965年型
钢产量为3.31万吨。1987年年产11.2万吨,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
1965年, 该厂昌乐路5号的直径330×3小型轧机与直径500×2/直径300×5轧机拆
下的直径300×5轧机拼凑成直径300×4三重一列式布置轧机,建成试验车间,生产中小
型角钢和轻轨。用28×60毫米扁坯, 先后轧制2.5号、3号角钢,用52毫米方坯轧制4号
角钢,用30×105毫米扁坯轧制5号角钢。用33×107毫米扁坯轧制6号角钢,用90×90毫
米方坯轧制8公斤、11公斤轻轨和A型纹杆钢,用52毫米方坯轧制肋骨钢。1971年后650
轧机改造, 不再生产扁坯,试验车间利用两架轧机,采用38毫米方坯轧制2.5~6.5号角
钢和11号轻轨,设计能力2万吨/年。1979年产量达到40110吨,其中小型角钢22541吨、
中型角钢14794吨、11公斤轻轨2775吨。1980年产量55113吨,其中小型角钢34819吨、
中型角钢17643吨、11公斤轻轨1624吨、优质型材1027吨。1980年12月30日,结合大修
进行技术改造,将原直径300×4轧机的第三、四架轧机拆除,剩余两架改为直径330×2,
作为第二机列, 在此机列前22.6米处, 增设直径330×3轧机,构成第一机列,形成直径
330×3/直径330×2二列式轧机布置。于1981年1月14日试车投产, 设计能力年产小型
钢材5万吨,主要产品为中小型角钢。
1985年,青钢中小型钢年产量达到52445吨,1990年年产量达到50156吨。
线材 青岛市从1957年开始生产线材,先是青岛建华轧钢厂开始生产,逐渐发展成
为青钢的主要产品。 青钢生产的线材主要品种规格有直径6.5、8、9毫米低碳钢热轧
圆盘条,直径6.5毫米优质碳素钢盘条、碳素焊条钢盘条、合金结构钢圆盘条,直径5.5
~13.5毫米无扭控冷热轧圆盘条、普通低碳钢热轧圆盘条, 从1985年起连续被评为山
东省优质产品。1957年,公私合营青岛建华轧钢厂在昌乐路3号建成设计能力2.5万吨/
年的线材车间,用旧轧机拼凑成直径300×1/直径250×7二列式布置轧机,使用40毫米、
42毫米方坯,生产直径6.5~8毫米、直径10~12毫米线材,单重20~25公斤。1958年产
量为23915吨,1959年产量3.42万吨。1965年5月迁于楼山后,建成直径350×4/直径250
×6/直径250×2共12架三列式布置线材轧机。6月16日投产, 采用复二重两机架连轧,
成品线速度达到7.02米/秒,采用28×60×2550毫米扁坯和52×52×2550毫米方钢坯为
原料, 生产直径6.5、8、9毫米圆盘。单重33~50公斤,设计能力年产线材4万吨,1968
年年产4.79万吨。迁建后的线材车间,因厂房狭小,先后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更新改造。
1968年,将精轧机的直径250×2机列改为直径260×2,并在其后部增设直径280×2机列,
创造了异步电机带动四架轧机连轧的新工艺。全线成为: 直径350×4/直径250×6/直
径260×2~直径280×2共14架三列布置,终轧速度由7.1米/秒提高到9.1米/秒,盘圆
单重大于50公斤,实际生产能力达到11.2万吨。
1980年开始, 针对线材车间厂房低矮狭窄、操作检修困难、轧速低、盘重小、产
品质量差等问题,又进行了多次改造。1981年1月,在14架三列布置的线材轧机的前面,
增设直径400×2粗轧机;拆掉直径350×4粗轧机中的一架。直径250×6中轧机中的后2
架,用大围盘和直径260×2轧机组成中轧机组;拆掉直径280×2精轧机,增设直径280×
2复二重精轧机组;形成直径400×2/直径350×3/直径250×4/直径260×2/直径280×6
复二重轧机布置型式, 使终轧速度由9.1米/秒提高到14.7米/秒。同时加大坯料,采用
65×65×250毫米的钢坯, 使盘重达到82公斤,设计年生产能力增加到13万吨。1982年
年产达13万吨, 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1984年1月,针对1981年对轧机改造后存在的中
轧机组轧机偏小、粗轧下料大、冷钢多、产量明显下降等问题, 将中轧机组改为复二
重轧机, 1986年线材产量达到14.6万吨。1987年7月,按照国家线材创优单重标准大于
160公斤的规定,选用90×90×2700毫米钢坯,增加五架粗轧机,将350×2机列改为
二辊式轧机, 与直径300×6前二架构成四连轧,使盘圆单重达到169公斤,形成直径400
×3/直径400×4/直径350×2~直径300×6复二重/直径280×6复二重的21架轧机布置
型式。钢坯经粗轧轧制7道, 切头后,中轧8道,精轧6道,经吐丝机卷成盘圆。如轧制大
规格的线材时, 粗轧机后两道轧制省掉,只轧19道次,设计能力15万吨/年,是国内最先
使用这种轧机的厂家。1990年,该套线材轧机年产18.6万吨。
1984年,青钢筹划从英国曼彻斯特钢厂引进二手高速线材全套设备,包括主辅设备、
备件和技术资料。1987年10月至1988年3月, 从英国拆运回国。1990年7月高速线材车
间建造竣工,建成无扭控冷热轧盘条生产线,开始热负荷试车,12月移交正式投产,设计
生产能力年产无扭控冷热轧圆盘25万吨。无扭控冷热轧圆盘条生产线具有全连续双线
13架预应力、短应力线轧机,10架45度摩根无扭轧机,辊式延迟型散卷冷却线九段水冷
控制线,工业PLC控制精整作业线,全线采用可控硅直流供电传动,终轧速度50.8米/秒。
使用转炉冶炼的90×90(毫米)连铸坯,轧制直径5.5~13.5毫米的17种规格的无扭控冷
热轧圆盘条,以1080公斤重压紧打捆盘卷交货。到1990年底共生产高速线材4629.18吨。
热轧薄钢板 热轧薄钢板是青岛市生产的唯一板材, 1958年开始由青岛建华轧钢
厂生产。1959年该厂并入青钢后, 生产的主要品种有热轧碳素钢薄钢板、电工用热轧
硅钢板、优质碳素钢薄钢板、单张热轧镀锌薄钢板、低合金结构钢薄钢板等。产品规
格由0.5~3.0×400×1200毫米、2×750×1350毫米、0.5~1.5×750×1800毫米发展
为0.5~2.0×1000×1200毫米;产量由1958年的1019吨增加到1990年的33033吨。普通
碳素钢热轧薄钢板于1984年、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1958年为解决地方工农业急用薄钢板之需,青岛建华轧钢厂在昌乐路5号院建起一
架直径330×650毫米二辊闭口式薄钢板轧机,采用16×100毫米扁坯,热轧0.5毫米厚的
硅钢薄板和0.5~3.0×400×1200毫米碳素薄钢板。因设备简陋,所产薄钢板质量较差,
1959年停产,1967年拆除,共生产薄钢板1382吨。
1959年11月,青岛第三钢铁厂在楼山后兴建950毫米薄钢板车间。1959年建成主厂
房2207平方米,安装辊长950×650毫米两辊闭口周期式叠轧薄钢板轧机一组两架,设计
能力年产0.5~3×750×1500毫米薄钢板1.8~2万吨。 1959年11月24日一台轧机简易
投产后, 由于轧机加工粗糙,生产设备不配套,产量很低,1959年年产仅363吨。后经更
换主减速机, 增建燃煤轧辊预热炉等设备, 改造了电气路线,一台轧机生产渐趋正常,
1960年产量3963吨, 1961年产量3935吨。1962年2月试轧成功0.5毫米薄钢板,3月试轧
成0.35毫米薄钢板。1963年增加平整机,开始生产折叠钢板,从而达到了设计要求。
1964年6月,青岛钢厂以实现双机轧制、增加薄钢板产量、解决普碳薄钢板短缺问
题为目标, 对950毫米薄钢板车间进行了配套改造,共投资332.5万元。从1965年开始,
增建厂房, 增添板坯剪、矫直机等设备,配齐两台轧板机。1966年10月实现了950毫米
薄钢板轧机双机架生产,轧机操作实现了机械化。1967年采用燃油链式连续加热炉,在
国内属首家。1970年轧机机后安装摆动台,电动压下,代替人工把闸,辊道送钢,使用上
了立式折迭机,代替了人工折板,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用上电感应轧辊预热器,淘汰了
落后的燃煤预热器,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将产品规格扩大到0.5~1.5×750×1800
毫米碳素薄钢板和0.5×750×1800毫米硅钢片。1968年产量提高到2.03万吨。1973年
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产23422吨,其中普板19967吨、硅钢片3455吨。1985年因调整产品
结构停产下马,共产薄钢板386585吨。
1971年冶金工业部安阳会议决定,由冶金部、山东省补助130万元扩大薄钢板生产,
轧制普碳优质薄钢板和电机、变压器硅钢片以及镀锌薄钢板。后经山东省冶金局和青
岛市重工业局研究决定新建1200毫米薄钢板车间,1974年4月破土动工,1978年7月竣工,
完成建筑面积18229平方米钢结构车间一座, 安装直径800×1200毫米二辊不可逆式迭
轧薄钢板轧机一组两架。1978年7月单机试轧162吨,11月第二次试轧1050吨。1979年7
月有一台轧机正式投产, 使用(8.8、10.5、13)×240×785毫米的板坯,轧制0.5~2×
750×1800毫米钢板。1980年4月1000×2000毫米薄钢板正式投产, 整张薄板面积扩大
到2平方米。5月, 两台1200毫米薄钢板轧机全部投入生产,设计能力年产4万吨。1984
年,0.5~1.5×1000×2000毫米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同年2
月试轧成功12CrMnCu耐腐蚀薄钢板。 1989年产量达37234吨, 创投产后的最高水平。
1980年4月至1990年共生产1000×2000毫米薄钢板354141吨。
1977年5月1200毫米薄钢板车间镀锌机组开始施工, 1980年12月投入生产,作业线
长36.5米,设备总重35吨,设计产量年产0.35~2×1000×2000毫米镀锌薄钢板3000吨。
1980年12月试制成功,1981年6月到7月试制成合格的0.6×1000×2000毫米镀锌薄钢板
238吨,填补了山东省钢材产品一项空白。
管材
无缝钢管 青岛市只有青钢一家生产无缝钢管。 1959年12月1日青钢开始建设无
缝钢管车间,1969年5月建成,设有1套直径75毫米穿孔机、15吨单链冷拔机以及相应的
退火、打头、矫直、酸洗等设施和设备,总投资179.6万元。当年9月开始试产,因设备
不配套,未投入生产。1962年1月试轧出直径6~76毫米13个规格的无缝钢管。1962年3
月, 增补酸洗和磷化等配套设施后,逐步转入正式生产,形成年产钢管4000吨的生产能
力。1962年实际生产钢管119吨,翌年达到880吨,1965年提高到4019吨。1967年至1971
年11月, 完成冶金部投资180万元的增产改造,新建热轧厂房环形加热炉及其他附属设
施,在国内首家使用环形加热炉加热钢坯。1973~1974年又投资138万元进行大修改造,
增设500吨大剪一台、中径7米环形加热炉一座、直径76毫米穿孔机一台、轧管机一台、
250公斤空气锤炼台一台, 冷拔机6台,以及酸洗、退火、打头、精整等相应的设施,使
钢管生产设备逐步完善, 形成年产1万吨冷拔无缝钢管的综合生产能力、 1987年产
12891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12月投资498万元,对钢管生产工艺设备进一步改造,
新增直径90毫米穿孔机一台、750千牛单链直流调速冷拔机一台、超声波探伤线一条,
300吨摩擦压力机2台。新增厂房1116平方米,修复厂房1296平方米,新增起重机和加工
设备, 使电站用锅炉钢管及内螺纹管生产能力增至年产1500吨。1989年发明了轧管机
制鳍片管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1990年使用花鼓式钢管冷拔模具取代传统模具,增
加了延伸率,减少了拔制道次。
1967年, 青钢将斜炉底式加热炉改为燃油环形加热炉,降低了燃料消耗,提高了加
热质量,用机械化操作代替了笨重体力劳动。1977年发明了轧管机球形顶头新工艺,将
顶头由子弹形改为球形, 便于加工,提高了使用寿命。1983年,青钢试制成功鳍片异型
无缝钢管。1984年试制成功冷拔多头内螺纹无缝锅炉管, 经鉴定在几何形状、公差尺
寸表面光洁度、弯曲度、扭曲度及物理性能等主要指标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成
材率达70%以上。 直径25~76×2~6毫米低中压锅炉用冷拔无缝钢管于1987年12月被
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90年12月被冶金部评为部优产品。至1990年,青岛市只有青钢
生产无缝钢管。
焊接钢管 1956年青岛自行车厂兴建直径32毫米机组,以人力推磨式转拉成型,手
工焊接,加工成自行车部件所用的直缝钢管。1959年,采用高频电阻焊接。1986年兴建
电动成型机组和直径32毫米高频焊管机组,生产焊接钢管。
1957年青岛钢管厂(今青岛钢管制品厂)建起人工转拉成型的直径76毫米高频焊管
机组, 生产焊接钢管,以后改用乙炔排焊。1967年改用直径76毫米高频焊管机生产线,
生产焊接水煤气钢管,设计年生产能力1万吨。
带材
热轧带钢 1953年,青岛自行车厂采用直径215毫米×4横列式小型轧机,用外购钢
为原料,生产热轧带钢。1981年成立青岛自行车带钢厂,承担自行车行业钢材加工复制
任务,当年将原直径215毫米×4横列式带钢热轧机拆除,在城阳原青岛第二钢铁厂旧址
新建300毫米跟踪式带钢热轧机一套,根据自行车生产需要,自行轧制各种规格的带钢。
冷轧带钢 青岛自行车厂于1952年兴建3台直径150×230毫米冷轧带钢轧机,生产
冷轧带钢。1965年冷轧机增加到8架,采用交流二机架连轧,年生产能力达到0.8万吨。
1980年以长带卷为原料,实现了活套二机架连轧,并新建4条交流2~4架连轧生产线,年
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
冷轧钢筋及其焊网 1989年, 青钢引进联邦德国柯劳克聂工厂冷轧钢筋及冷轧钢
筋焊网生产线二手设备。全套设备包括冷轧钢筋生产线6条、半自动焊网生产线3条、
自动焊网生产线2条、钢筋矫直机11台, 1989年5月投产。冷轧钢筋及焊网生产线设计
能力年产冷轧螺纹钢筋6万吨、 钢筋网3万吨。1989年生产直径5.5毫米冷轧光面钢筋
183万吨、直径5毫米冷轧螺纹钢筋22吨、150×110毫米冷轧钢筋焊网15吨。1990年生
产冷轧螺纹钢筋36.04吨, 其中直径4毫米0.5吨、直径4.5毫米0.5吨、直径5.5毫米33
吨、直径8毫米2.04吨;生产50×100毫米光面钢筋焊网2.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