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冶 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6&rec=171&run=13

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为制造维修机车零件,在四方工厂设立打铁厂、铸钢
厂,1915年建起2吨化铁炉一座、1921年增建铸钢厂641平方米,增设炼钢炉一座、熔钢
炉一台,冶炼钢水,浇铸机件,是青岛最早的炼钢炉。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京国
民政府将四方工厂炼钢用的2吨酸性转炉及其附属设备,先后转移至张店、济南、株州
等地的工厂。
1939年,日本大和工业株式会社强行侵夺民营胶东铁工厂,更名为东亚重工株式会
社。1942年建成1吨希洛脱式电弧炉, 生产铸钢件。1943年又建成一座同类型的5吨电
弧炉,生产普碳钢。
1942年, 日本钢管株式会社在沧口建立独资经营的“青岛制铁所”(即南日钢)。
1943年9月建成第一座250立方米炼铁炉,但投产后,由于设备简陋,操作困难,再加上热
风温度低、焦碳灰分过高(达30%) 等原因,开炉一个月即被迫停产。随后,日本钢管株
式会社与日本华北开发株式会社各出资一半, 建筑第二座250立方米高炉。1944年3月
20日建成,点火后操作顺利。日本投降后,于1945年8月20日停产,共生产生铁49181吨。
所用铁矿石来自金岭镇和利国驿, 焦炭来自沧口以北2公里处的炼焦厂(即北日钢),所
产生铁硅高、硫高,几乎全部不合格。
1945年10月, 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日伪“华北株式会社”(即四方工厂)和“东亚重
工业株式会社”(即四方工厂沧口分厂),全归四方工厂管理,仍生产铸钢件。同时接收
浦贺船渠青岛工厂, 交南京海军司令部管辖,改名为海军青岛造船所(今中国人民解放
军第4808厂),建起一座1吨电炉,浇铸船舶零件。1949年春,国民党南逃时,当局将设备
拆往台湾。青岛解放前夕,全市只有四方机厂沧口分厂的一座5吨电炉炼钢浇铸铸钢件。
1934年,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从日本购进直径215毫米二重交替横列式四组轧
钢机1套, 安装在泰安路21号,占地1.92亩,聘用日本、朝鲜技术人员,利用废旧船板切
割成条作坯料,轧制圆钢、扁钢、竹节钢等简单断面的钢材,年产300余吨,开创了青岛
轧钢行业。1944年该厂被日商用87箱“红锡包”香烟强行购买, 更名为大和铁工厂。
1945年日本投降后, 该厂由南京国民政府敌产清查委员会接管。1946年烟台义昌信商
行青岛分号以10250万元法币从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赎回,1947年2月开工,改称建华制铁
厂。1948年11月, 于志安、曲滋嵛等人用250两黄金购置建华制铁厂,改称青岛建华企
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圆钢、方钢、扁钢、竹节钢、铁道钉、铆钉等产品,当年产钢材
340吨。青岛解放前只此一家钢材生产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的炼钢和青
岛建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钢材生产很快恢复, 当年产钢31吨、钢材557吨。1952年8
月,青岛建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刘执中等3人,为抵还债务,将所持的股权呈交政府,
改称“公私合营青岛建华压钢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1月,公私合营青岛建华压钢股
份有限公司划归山东省工业厅直接领导后,国家投资56.8万元,在昌乐路3号新建型钢、
线材车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1956年6月投产,改名为“公私合营青岛建华轧钢厂”。
1957年, 国家又投资31.5万元,在昌乐路5号扩建开坯车间,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使钢
材品种和数量都有很大增长。
1958年6月, 在“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先后建起了小高炉、小转炉、炒钢炉、
坩埚炉、一脚踢等各式各样的炼钢炉、炼铁炉、炼焦炉。1958年10月, 中共青岛市委
决定,将青岛市重工业局一分为二,改为机械工业局和冶金工业局,加强对“大炼钢铁”
的领导。1958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上级指示, 停止了各学校、街道的钢铁生产。
在全市钢铁基地和各工厂钢铁生产车间的基础上, 成立了七个钢铁厂。以“青岛市钢
铁筹备处”和“青岛民兴机器制造厂”组建了青岛第一钢铁厂;以青岛市120多个工商
企业、手工业团体在城阳镇北组建的钢铁基地为青岛第二钢铁厂; 以青岛机械厂、青
岛农具机械厂、青岛五金批发站等单位在楼山后建的钢铁基地和青岛建华轧钢厂在楼
山后的轧钢车间合为青岛第三钢铁厂; 以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卷烟厂、橡胶六
厂等12个单位的钢铁工地、车间组建了青岛第四钢铁厂; 以台东区六个钢铁工地合并
组建了青岛第五钢铁厂; 以手工业局钢铁厂、第三车辆厂冶炼车间、青岛动力机械厂
炼铁营(分厂) 、手工业局机械试验厂炼钢车间等单位组成青岛第六钢铁厂;以青岛山
荣铸造厂(山荣分厂)、土产站、印模厂、汽车修配厂等单位组成青岛第七钢铁厂。对
分散在四方机车厂、青纺机械厂、青岛生建机械厂、自行车厂、国棉一厂、国棉六厂、
车辆厂等单位的炼钢、 炼铁车间也都进行“定点、 定型、定产、定员、定领导”的
“五定”整顿。1961年, 中共青岛市委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
针,按照“关停并转”的原则,对部分钢铁生产单位进行了调整。到1962年底,全市7个
钢铁厂和一些炼钢、炼铁单位,除保留青岛第三钢铁厂的6吨转炉炼钢和轧钢生产部分
外,其余全部下马,部分人员、物资继续充实到青岛第三钢铁厂(以下简称三钢)。三钢
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厂工作。 1959年1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青岛轧钢厂并入三
钢,由国家投资并建成了500×5小型轧钢车间、950毫米薄板车间、76毫米钢管车间和
机修车间、35KV变电所和6吨转炉车间。同年8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四方机车厂6吨
转炉车间全套设备和414名职工调入三钢。10月,第一组6吨转炉炼出钢水,其他车间也
相继投产。1960年从青岛第六、七、八、九棉纺织厂和复兴祥橡胶厂等单位抽调大批
干部、工人“保钢”,使三钢在1960年底拥有职工7242人,形成年产20万吨钢、15万吨
钢材的生产能力。
1960年10月, 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三钢轧钢分厂(即昌乐路轧钢车间)划出,成立
国营青岛轧钢厂, 缩短三钢的基建工程,停建5吨转炉,13立方米小高炉、1.5吨小转炉
也全部停产下马,对人员也进行了调整,1962年底,三钢职工减少到3528人。1962年7月,
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决定,三钢、青岛轧钢厂、青岛钢丝绳厂合并成立青岛钢厂(以
下简称“青钢”),隶属山东冶金厅领导。同年12月,青岛市冶金局撤销,青岛市的冶金
工业划归青岛市重工业局领导。
1962年,青岛市完成冶金战线调整任务后,贯彻实施“工业七十条”、“鞍钢宪法”,
加强企业管理, 实施企业“三大责任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制
和厂长为首的各级生产行政指挥系统责任制) ,开展以“两赶三消灭”(质量、成本赶
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消灭质量、消耗、成本三方面的落后现象)为内容的“比、学、
赶、帮、超”五好劳动竞赛,企业面貌和生产管理状况有很大改善,生产秩序逐步正常,
钢和钢材产量从1964年开始回升。青钢结束了自建厂以来的亏损历史, 开始向国家上
缴盈利。
1965年1月, 山东省重工业厅决定青岛钢丝绳厂从青钢分出,独立经营。同年将青
钢昌乐路线材、型钢车间迁建于楼山后该厂内, 昌乐路5号改建为青钢试验车间,昌乐
路3号调拨给青岛轧钢变型厂, 为继续提高钢材产量质量、降低成本、增加品种,奠定
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 青岛市钢铁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革新、挖潜、技术改
造”,改进生产工艺装备,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品种。1968年青钢地坑式6吨侧吹转
炉改为高架式,改善了炼钢操作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转炉利用系数。1970年将20
吨化铁炉陆续改为高炉式化铁炉,并对炉后上料系统进行了改进,实现了焦炭、生铁上
料机械化, 提高了化铁炉熔化率,保证了转炉的高温快炼、优质高产,并试炼出10多种
新钢种。
1971年青钢由山东省冶金厅下放青岛市重工业局管辖后, 将500×2轧钢开坯车间
改造成650×2/500×3轧机系列,提高了开坯能力,保证了钢坯供应,使成材车间的轧机
日历作业率提高。1976~1980年,青钢为实现氧气炼钢和改进薄板产品结构,建成了制
氧车间,安装3200毫米/小时制氧机两台,4座6吨侧吹转炉逐步采用氧气炼钢,钢产量跃
上新台阶。1980年5月该厂建成1200毫米薄板车间,生产出0.5~2×1200×1000毫米薄
钢板。1981年该厂安装了镀锌薄板机组,生产镀锌薄板,填补了山东省镀锌薄板产品空
白。
1981年9月, 青钢建成5吨炼钢电弧炉,电炉钢生产能力扩大到13万吨/年。1985年
完成转炉改造烟气治理工程, 建成了3座15吨氧气顶吹转炉,于1985年9月末淘汰4座侧
吹转炉,治理了烟尘污染。1986年安装了从意大利引进的四流小方坯连铸机,可生产90
×90×110/110×120×120毫米方坯,为高速线材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线材轧机连续
3次进行改造, 1987年安装成直径400×3/直径400×2/直径400×2/直径350×2/直径
300×6/直径280×6线材连轧机, 更新了设备,实现了较先进的工艺。1988年完成钢管
生产改造工程, 扩大了产品品种,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工业水平。1989年5月投产了由联
邦德国海辛格公司引进的二手冷轧螺纹钢筋网生产线, 自动焊网机焊出第一片冷轧螺
纹钢筋网, 为中国轧钢产品增加一个新品种。1990年建成由英国曼彻斯特钢铁公司引
进的二手高速线材生产线, 增加了青钢线材品种及产量。同年将两座50吨化铁炉改造
为70吨/小时热风化铁炉,使转炉钢产量、质量不断提高。钢材质量也有了长足的提高,
热轧圆盘条、螺纹钢筋、圆钢、薄板、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等5个产品获省优,其中
热轧螺纹钢筋、热轧圆钢和低中压锅炉无缝钢管3个产品获部优。
1988年,青钢与山东省内16家铁厂、焦炭厂联合成立了青岛钢铁联营公司,合并了
鲁南铁合金厂、兖州焦化厂,青钢改名为青岛钢铁总厂。1989年下半年,青钢同香港华
美钢铁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华海冶金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在深圳建成冷轧螺纹及焊网生
产厂, 将青岛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范围扩大到深圳及鲁南、兖州地区。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入进行,乡镇冶金厂蓬勃发展起来,涌现出一些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
冶金企业。至1990年末,全市有11家黑色冶炼轧制企业,其中8家是在1976年后建立的,
其主要产品是圆钢、角钢、扁钢、钢丝及变型窗框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