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形 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5&rec=4&run=13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青岛人为了摆脱困境,
另谋生路,多有“闯关东”后而出国的。这些人,一部分到了俄国,一部分则去了朝
鲜。出国者多是单身而行,不带家眷。有的10余年返回乡里一次,有的则是年初出国,
年末返乡。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列强,为发展本国经济,掠夺殖民地
和战争的需要,采用诱骗、拐骗等手段,招募大批廉价劳动力,即所谓契约华工。华
工要与雇主订合同,由雇主先为华工垫付船费和伙食费。到目的地后,这些费用再从
华工的工资中按月扣还。华工出国后,无选择地点和职业的自由,必须在雇主的种植
园或矿场等处按契约合同劳动。期限未满,雇主可将其转卖于他人。
1903~1912年, 法国人先后7次到青岛、广州招募华工2200名,发往南太平洋法
属殖民地——西萨摩亚。1904年,英国人在青岛、烟台等地招募华工5500人,发往南
非特兰士瓦开金矿。1905年,德国人在山东地区招募60人,从青岛港运往非洲坦噶尼
喀当警察。1907年,俄国人从青岛、威海运送1000余名华工到海参崴;同年,还在青
岛招募了一批工匠,发往西伯利亚。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人大批出国。出国者主要为欧战华工。第一次世
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由于长期战争,伤亡惨重,劳力供应空前紧张。因此,图谋从
中国招募劳工前往欧洲服军事劳役。腐败的北洋政府亦主张“以工代兵”,认为这样
可使“本国政府不费分文”,却又能“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于是,法、英、俄等
国在中国设招工局,在胶济铁路沿线设招工办事处,招募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劳役。
日本亦从中渔利。这期间,仅从青岛就输出劳工55761名。
1917年,法国政府委托当时国内的惠民公司从事招募活动,每招收一名工人付给
公司100法郎。 惠民公司在天津、上海、香港、浦口、青岛等地设分公司从事招募活
动,仅在青岛沧口就分三批招募了4413人。《胶州口华洋贸易情况论略》(1917年)记
载:凡招募的华工,先发给家属“津贴洋十元,本人登轮时亦领如前数”,议定“每
日佣资,各计一法郎,在中国之家属每月各付洋十元”。1917年4月4日,第一批输出
的华工,计1860人,登上“阿嘎彼诺尔”轮,前往法国马赛。
1917年2月,俄国在即墨招收技术工匠33名,送往俄国塔罗斯拉布尔飞机工厂。
1917年4月至1918年3月,英国政府委托和记洋行从胶济铁路沿线招募了50315人,
在青岛德华缫丝厂(今青岛国棉八厂)集中,分乘22艘船只,取道美国运往欧洲。
欧战华工与契约华工一样,在国外受到非人的虐待。1916年,即墨县华山镇柳沟
村解绳业、 解绪业兄弟与同乡等7人,得知外国人在沧口招人到法国做工,抱着“豁
出去碰碰运气”的想法,到沧口招工局报了名。经体检合格后,与招工局签了合同,
并被编上号码。每15个华工为一班,班以上是排、连、营(每营500人) 。每个华工领
到一套灰色衣被,同时手脖子上象囚犯似的被卡上标志自己号码的铜牌。1917年初,
解绳业等在青岛港二号码头上船,取道加拿大,抵达法国的勒阿弗尔码头。随后,以
抓阄方式分活,或挖战壕,或干农活,或到码头装卸。解绳业被分配干装卸,解绪业
分在农场劳动。华工住的是集中营似的营房。在勒阿弗尔码头,华工每天干活10余小
时。干活时,由荷枪实弹的法国兵监工,动辄便遭鞭打或被扣每月30法郎的报酬。有
时遭德奥“同盟国”飞机轰炸。许多华工或累病致死,或在炮火下丧生。大战结束后,
有些华工留在法国。解绳业兄弟于1919年秋返回家乡。直到这时,他们手脖子上的铜
牌才得以解除。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期间,青岛人旅居国外,主流是“下南洋”,
即旅居东南亚各国。“下南洋”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达到高峰。
青岛人下南洋以平度人居多。当时,平度邻县昌邑丝绸业日益兴盛。昌邑的柳疃
绸被烟台、上海的洋商运销国外市场,牟取暴利。胶莱河两岸的昌邑、平度人目睹此
景,便纷纷出洋经销。另外,当时平度的刺绣、草制品、发网等手工艺品,在菲律宾、
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也很受欢迎。
平度人下南洋,开始只是来往跑买卖挣钱,无意在外定居。他们有的是自买自卖
做小本生意。有的领头,雇若干伙计,每人背一包绸子,到目的地后,或在市场摆摊,
或走街串巷。白天分散销货,晚上集中食宿。有的来往穿梭,有的隔二、三年回乡团
聚一次。
随着经商活动的扩大,资本的增加,以及和当地联系的加强,平度人到东南亚谋
生的越来越多,有的即在那里定居。1931年,仅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就有平度籍华
侨60余人。
30年代,“闯关东”出国潮又起。到苏联海参崴,称为“闯崴子”;到朝鲜,称
为“闯高丽”。1933~1934年间,由青岛、威海、芝罘去朝鲜仁川谋生的穷苦农民、
城市贫民,一个月即达8000人。1934年3月9日,由青岛开出的日本“共同丸”轮到达
朝鲜仁川时,有1200人下船,分赴朝鲜各地。另外,青岛人采取其他方式出国的也不
少。 如即墨县沌里乡农民经常有结伙乘小船渡海去朝鲜的。1937年2月出版的《烟台
要览》记载:“从山东每年佣于满蒙俄领之苦力,大约35万人,其生产地以山东半岛
旧时之登州、莱州二府为最,青州、沂州、胶州次之,西部各地较少。”“登州15万,
莱州、青州各6万,沂州3万,胶州2万,其他地区3万。”他们水陆相兼,从山东烟台
港、龙口港、青岛港、羊角沟港乘船转陆行。闯关东和前往苏联、朝鲜的有33万人。
其中,烟台12万,龙口10万,青岛9万,羊角沟2万。
这一时期旅苏、旅朝的青岛人,有一部分还辗转日本、美国以及西欧各国。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其国内劳动力奇缺。东条内阁为了缓解危机,即从中
国大批掠运劳工赴日。劳工赴日成为当时青岛人出国的主流。
1939年1~3月, 日本掳掠劳工44319人,从青岛港运往日本。这些被掳者,包括
农业、渔业、商业、土木、建筑、交通运输、杂役等各行各业,从19~60岁的都有。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劳工的需求更为迫切。1944年5月8日,日本股
份有限公司鹿岛组副总经理鹿岛新吉(代理人野本良平)和华北劳工协会理事长赵琪还
签署了所谓“提供劳务人员”的《合同书》。其第一条即:“乙方自1944年 (民国三
十三年)6月下旬起,以两年期间为限,使用甲方提供的劳工。”
1943年4月至1945年5月, 被强掳到日本的中国人,计有38935人,被押送至35个
公司的135个事业所强制劳动。 从青岛运抵或从青岛中转日本的劳工分布在日本的北
海道、秋田、广岛、神奈川、爱媛、茨城、岩手、大阪等地。这些劳工,山东籍居多,
有即墨、胶县、平度、青岛、潍县、济南、烟台、掖县、泰安、临清、莱阳、惠民、
威海等地。
这些劳工被掠运到日本后,按大队、中队、小队编成劳力队,被迫为之开矿山、
下煤窑、 装卸货物,受尽熬煎,大批病伤死亡。日本资料证实,掠运至日本的38935
名劳工, 至日本投降后遣送回中国时为止,死亡6830人,占劳工总数的13.5%。1944
年9月,高密县农民刘连仁等被日军抓到青岛,即关在劳工协会(今青岛市铁山路81号),
后被武装押运到青岛港,关在装运矿石的轮船底舱,运抵日本门司港,再用火车押运
至北海道雨龙郡邵田村明治矿业株式会社昭和矿业所为其开矿。刘连仁不堪忍受奴役,
逃至深山, 穴居13年才回国。1944年7月28日、1945年4月18日和1945年5月11日,由
青岛分三批掠运至日本鹿岛组花冈矿山的986名劳工(途中死亡7人),年龄从15~67岁。
这批劳工于1945年6月30日深夜发起暴动。失败后,暴动劳工被杀害的竟达411人,死
亡人数(包括押运赴日途中死亡的)占总人数的42.3%。
被掠运至日本的劳工,在日本投降后,除有少数留在日本外,其余均被遣送回国。
如1948年3月1日,审判日本战犯结束后,花冈暴动的重要证人,有20人回到了中国,
有4人居留日本。
这期间, 青岛人为了逃避战乱,也有的投亲靠友去海外。1940年5月,青岛人经
上海搭船去印度尼西亚的,一次就达250人。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1948年以后,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国民党青岛当局在美国的帮助下,开始劫运机器、战略物资及一些重要的科技人员。
至1949年6月,国民党军政人员、家属和被挟持的百姓,共6万余人乘船或转道赴台湾。
其中,崂山县6700人,莱西县5000人,胶南县2394人,胶县990人。这些去台人员中,
有一部分从60年代起陆续移居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
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等国,以移居美国居多,并集中在洛杉矶、纽约等市。离开台
湾侨居国外的人数约占青岛旅外华侨、华人总数的19.5%。
青岛解放后,一个时期内,对归侨、侨眷因私申请出境的审批控制过严,因而出
国定居者不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放宽了对归侨、
侨眷出境审批,简化了审批手续,清理了过去积压的出境申请,批准了符合条件的归
侨、侨眷出境。1987年,归侨、侨眷继承家产、解决夫妻分居、投奔亲友、自费留学
等出境定居以及出国探亲未归的,共2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