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投资引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5&rec=25&run=13

青岛解放前,海外侨胞为振兴中华,实业救国,回国内投资办实业者不乏其人。
如旅日华侨丛良弼,年青时去日本大阪经商,任天津“东顺德”驻大阪公号经理。后
在烟台自开“东顺泰”商号,并设分号于天津、青岛和日本大阪,主要经营火柴生意。
1913年,丛在日本大阪集资20万元,在济南开办了山东省第一家火柴厂,定名为“振
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火柴工业的创始人。1928年,在青岛起了第二分厂,
并将青岛曹县路29号作为火柴厂区,还设置了仓库、职工宿舍、医务室和职工澡堂。
1932年,又在曹县路33号设梗片厂。生产的梗片,除自用外,还供应出口。振业火柴
厂的兴建投产,改变了日本长期垄断火柴市场的局面。
建国初期,也有一些归侨努力兴办实业,支援新中国的建设。如李有箴,1930年
去澳大利亚夫兰克斯公司任副经理。1948年由澳大利亚归国,定居青岛。1949年,在
青岛开设丰年针织厂,并从香港调回资金发展生产。抗美援朝期间,1952年,他动员
广大归侨积极出资捐献飞机大炮, 主动承担志愿军的卫生裤、 雨衣等军需品生产。
1952年5月, 该厂实行公私合营,成为青岛最早的公私合营厂家。他任该厂副厂长以
后,主动为兴建青岛新华中学(现青岛六中)捐款,还动员其在港澳的亲属为青岛市的
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李曾任全国、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副主席等职务。
青岛实行对外开放后,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确定青岛为全国14个实行进一步对
外开放的沿海城市,青岛籍的侨胞、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热心参与青岛的对外开放,
积极来青岛搞投资,搞引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他们不仅自己与青岛有关部门洽谈
业务,还介绍引荐了许多外省籍的侨商和外国客商。同时,还在海外帮助青岛的出访
团组、驻外机构开展工作,为促进青岛的对外开放,发展青岛的外向型经济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1984~1990年,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与青岛成效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450项,总额6.2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对外成效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和金额的42.4%和41
%;与青岛有关部门合资合作兴办侨资企业126家。原籍平度县的旅新加坡华侨闫兴国,
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1985年,投资35.8万美元与平度县印绣艺品厂合资兴办了华兴
股份有限公司。曾在青岛汽轮机厂工作的港胞胡崇贵,积极引线,促成青岛与侨商、
外商成交6个引进项目,其中有3个是他引荐外省籍侨胞和外国人成交的。1984年在香
港举办“中国开放城市投资洽谈会”期间,香港冀鲁同乡会派出副理事长专门陪同青
岛经贸代表团,帮助做联络工作,使青岛市的洽谈得以顺利进行。在这次洽谈会上,
青岛与外商共签约57项,总金额5.68亿美元。在签约的项目中,港澳客商占35项,成
交金额为4.31亿美元,占成交总额的75.9%。
1984~1990年,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华侨、华人、港胞和青岛合资、合作的
企业达126家,总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有57家。
1981年,根据国务院侨办的指示精神,青岛市开始发展由归侨、侨眷集资兴办的
侨属企业。到1990年,全市已建立27个侨属企业。1990年,全市侨属企业的年产值和
营业额共计2913.7万元,盈利120.95万元,向国家交纳税金89.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