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5&rec=1&run=13

青岛,建置前已是中国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是中国人旅居海外的重要海上
通道。
青岛人旅居海外,有较长的历史。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有的迫于
生计而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如闯关东后到朝鲜、日本、苏联(俄国);有的外出经商,
如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等国家和地
区;有的作为华工出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欧洲、非洲、美洲的契约华工和欧
战华工;有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强掳出国的劳工;有的在青岛解放前夕
去台湾,后辗转海外或港澳地区。建国以后,出国定居的主要是华侨、外籍华人、港
澳同胞的亲属。改革开放后,有的到海外或港澳地区继承家产、打工,有的留学后定
居等。
据1987年侨情普查统计,青岛籍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分布在56个国家
和地区,总数为22582人。其中华侨1080户,4208人;外籍华人3111户,11967人;港
澳同胞1698户,6335人。旅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青岛市的亲属有2.2万余人。
在海外,青岛籍华侨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文明,同侨居
国人民一起支持正义斗争,抗击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对侨居国作出了贡献。他
们不仅在垦荒、采伐、开矿、修铁路、建港口、开运河等方面,以坚韧不拔的辛勤劳
动,促进了所在国的经济开发与发展,而且在异国传播了中国的养蚕、织绸、种植、
酿造等先进技术。另外,大批华侨经商,对沟通所在国的城乡有无,促进所在国的经
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青岛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大都在印度尼西亚经营“山东
丝绸”,还经营手工绣织品和花边等工艺品,促进了当地丝绸、绣品业的发展。不少
华侨因经营有方,事业有成,在国外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有一定经济实力
的实业家。还有许多人成为有一定专业特长的科学家,或有一定政治影响的知名人士。
青岛籍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虽然身在海外,但心向祖国,眷恋故土,怀
念家乡,无时不在关心中国的命运和兴衰,希望中国繁荣富强。
辛亥革命前夕,青岛是旅日山东同盟会的重要活动据点。1908年初,留日学生、
同盟会员陈干在日本与章太炎商定,回青岛创办“震旦公学”。在日本的著名革命党
人丁惟汾派同盟会员栾星壑来青岛,以宗教活动为名,参与震旦公学的组织联络工作。
丁惟汾则在华侨中为创办公学进行募捐。陈干在青岛发动盐民,武力夺取了沿海税局
的公款,为建校筹集资金。陈干等人的活动惊动了德国殖民当局。当陈干申请办学立
案时,他们蓄意刁难,拒绝办理。陈干等人据理力争,德国殖民当局只得批准立案。
震旦公学是山东同盟会咒所办学校中最大的一所,实际是山东同盟会的革命机关。
袁世凯篡权称帝期间,许多华侨回国参加讨袁。在广东有华侨决死队,在山东则
有华侨义勇团。该团(共93人)为加拿大、美国、日本及南洋华侨组成,由夏重民领导。
他们于1916年5月底离开侨居国, 在青岛登陆,驻守在滩县,与居正领导的东北军并
肩战斗,组成一支反袁武装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青岛籍侨胞不仅在海外奔走呼号、捐款捐物、支摇
抗战,而且有许多华侨青年毅然回国,投身抗战第一线。旅朝华侨柴世荣(胶州市人)
就是其中的代表。 柴世荣5岁随父母到关东,1924年到朝鲜当修铁路的劳工。1931年
他发动了起义,拉起抗日队伍。这支队伍几个月就发展到3000余人。不久,队伍改编
为“抗日救国军”,柴任第四旅旅长,后升任第四路军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成
立后,柴曾任副军长、军长。他的战斗足迹遍及黑龙江、吉林两省。1943年英勇牺牲,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但在建国前,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爱国愿望是难以完全实现的。旧政权在
青岛从未设置侨务管理机构,旅外侨胞、归侨和侨眷事务无人过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旅外侨胞、
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以及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
建国初期,青岛的侨务工作由市民政局代管,后成立青岛市华侨事务处。到“文
化大革命”前,侨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安置回国定居的华侨,负责归侨学生的管
理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侨务工作机构被撤销。1971年起,由市革委外事
组兼管侨务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侨务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9月,市侨务工作机
构改名为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从“文化大革命”后至1984年,侨务部门重点抓了
落实侨务政策工作。一是平反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全市归侨、侨眷中造成的
冤假错案,处理历史积案;二是对归侨、侨眷职工档案中的歧视性材料和不实之词进
行了清理;三是抓了华侨私房政策的落实工作;四是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进
一步落实;五是为60年代初被精简的归侨职工办了复工或退休手续。遵照“一视同仁,
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原则,在贯彻执行现行侨务政策方面也做了不少
工作。许多归侨、侨眷担任了领导干部,有的当选为全国、省、市、县人大代表或政
协委员,有的被评选为各级先进模范人物。在归侨、侨眷子女升学、就业、“农转非”、
外地调入和市内调动等方面都给予了照顾。在安置归侨回国定居、救济贫困归侨、为
归侨解决住房困难、接待归侨、侨眷来访、处理侨务来信、侨务物资供应、兴建华侨
房屋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1984年青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后,侨务部门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广
泛开展了对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宣传联络和为招商引资的服务工作,积极争取他
们来青岛开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方面的合作交流,对促进青岛的对外开放发挥
了积极作用。在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人才和为外贸出口创汇服务中,
侨务部门积极穿针引线,向外贸部门介绍侨商、港商,参与洽谈,成交了大批经济合
作项目,引进了大量侨资。接待联络了大批华侨、外籍华人科技人员来青岛讲学,进
行学术交流。同时,积极扶持归侨、侨眷集资兴办侨属企业。市属各县(市)、区侨务
部门在扶持归侨、侨眷发展生产、劳动致富中,还发展了一批个体企业和专业户,使
归侨、侨眷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改革开放为振兴中华带来巨大希望。举世瞩目的变化,使海外侨胞振奋;侨务政
策的贯彻落实,更激起了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热情。越来越多的华侨、外籍华人、港
澳同胞积极参与青岛的经济建设,为家乡捐款捐物,兴办医院、学校。他们搞投资、
引进、“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与青岛进行经济
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其中,不仅有山东、青岛籍的旅外侨胞,还有外省籍的侨胞来
青岛市进行经贸合作活动。青岛市广大归侨、侨眷也努力发挥海外有亲友的有利条件,
积极开展对外联络,争取其海外亲友来青岛投资合作。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
促进青岛对外开放,发展青岛外向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1990年,华侨、外
籍华人、港澳同胞等与青岛市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显著:一、成交经济技术合作
项目共450项,占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62项)垢42.4%,总成交额6.24亿美元,
占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交总额 (15.27亿美元) 的41%。二、兴办合资、合作企业
126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175家) 的72%,总投资额3.65亿美元,占全市外资企业
总投资额(5.24亿美元) 的69.67%,利用侨资2.23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2.95
亿美元)的75.6%。三、成交引进技术设备项目共615项,成交总额4.1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