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编钉路名门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3&rec=34&run=13

1905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巡捕局对市区房屋按顺序进行编号,装钉门牌。以弗利特
利希路(音译,“斐迭里街”今中山路)南段为界,路东依次为1~300号,路西为300号以
上。
1914年,侵占青岛的日本守备军司令部用日本国地名重新命名青岛市区路名,取消
号码式门牌,改用日本式的房地番号法。
1922年北洋政府统治青岛后,废除日本侵占时期的路名及房地番号,用中国地名命
名市区道路。门牌号码按每条道路的走向, 由东向西或由南向北顺序排列。门牌为铁
制椭圆形, 白底黑字,如“××路×号”。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青岛市警察局改门牌
号按自然数顺排为“奇偶制”:道路一侧的门牌为奇数,另一侧为偶数。
1950年4月和1952年8月, 市公安局对市区道路名牌和门牌进行了两次补钉。按照
“一般不动、个别补钉”的原则, 对脱落、坏损或字迹不清的路牌、门牌进行补钉、
更换; 1950年补钉8.1万个, 1952年补钉2.3万个。1980年4月,市政府批准市公安局
《更新门牌的实施意见》, 拨专款更换市内五区(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的
549条道路、18个自然村的全部门牌,至1981年3月装钉完毕,共装钉门牌31 157个。新
式门牌为铁制长方形(10×14厘米) ,蓝底白字;上方横写路名,下方用阿拉伯数字横写
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