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2&rec=68&run=13

多种渠道培训 1977—1982年,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初级阶段。各部队都在探
索路子,采用多种方法培训。把即将退役的老战士送到训练队、修理所和附属工厂、
家属工厂去培训,使每人学会一门专业技术。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借助专业分队力量
组织老战士学习电工、摄影、汽车维修等技术。与驻地学校、车队、工厂挂钩,把干
部、战士送去代训。青岛市财政学校为“共建”部队培养了60名财会毕业生。青岛第
六中学为部队开办文化补习班,3年中有14人取得高中毕业证书,7人考入军校,16人
考上业余大学, 8人成为文艺、美术、音乐骨干,13人成为微机操作骨干。青岛市公
交公司六路车队为军队培养了58名汽车修理工。金口路街道办事处、青岛市自行车零
件厂、青岛市公交公司四场、市北区干部学校等单位,都为“共建”部队培训了一批
技术骨干。青岛市武警支队通过地方培训驾驶、照相、烹饪、木工、养殖、裁缝等专
业技术人员554人。 请地方教师到部队授课传艺。驻崂山陆军某部请地方教师为退役
老战士讲课、培训拖拉机驾驶员38名。
建立育才基地 1982年以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逐步向正规化、制度化发展,实
行军地两用人才一体化训练,相继建立起育才基地和育才学校。1982年,驻即墨陆军
某部与山东农科院、 青岛市和崂山县挂钩,投资3万元,建起5处育才基地,3年培训
战士2500人,均获技术等级和专业结业证书,其中350人获中专和中专单科结业证书。
1986年又开办12个专业班, 培训303人。1984年青岛警备区总结的“把民用技术训练
纳入教育训练轨道”的经验,在济南军区召开的“教育训练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获二
等奖。 1986年,青岛警备区投资14万元,调整大型装备63件,腾出营房8处,建起育
才基地14个。开设17种专业,34个班,参训976人,达应训人数的91.4%。经军地联合
考核,合格者达95.7%,有932人获得结业证书。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建立起比较正规
的育才学校,调配较好的教员,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民用技术训练暂行规定,编写训
练纲目,配备教学用具,进行正规化训练。
开展军民共育 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单位把培
养军地两用人才纳入成人教育计划。青岛市有17个局、公司、学校和工厂与青岛警备
区所属部队建立共育关系。 向警备区选派教员34名,提供教室11处、实习场5处,教
材900余册。由地方帮助北海舰队办各类育才学习班1120个,培训各类人才3.8万余名。
北海舰队为地方办技术培训班122个,培训职工3400余人。市北区先后为部队建立4所
共育学校,开设30多个专业班,有8000多人获得大专、中专和高中毕业证书。
提倡自学成才 驻青部队广大干部战士为把自己培养成“即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
义建设”的两用人才,除参加部队有计划的培训外,很多人坚持刻苦自学,走自学成
才之路。驻即墨陆军某部军医谢富泰,从1980年开始研究治疗三叉神经痛疑难症,创
造出结扎面肌加神经支挂线治疗的新方法, 至1984年底,已给450名患者施行了手术
治疗,治愈率达98.73%。谢富泰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4年出席了济南
军区党代会,并被选为青岛市人民代表。驻即墨陆军某部战士李兆忠,研究培育蘑菇
技术,做出显著成绩,被山东省农科院聘请为专门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