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2&rec=1&run=13

(一)
青岛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海的险要地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重要的海
空军基地和海防战略要地。青岛近岸有大小岛屿50余个,是得天独厚的前哨阵地,便
于隐蔽配置兵力、兵器,以火力封锁航道、控制海湾,成为掩护海岸、城市、港口的
天然屏障。海岸线长,曲折多弯,有大小、内外海湾40余处,大小港口10余个。其中,
胶州湾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港阔水深,不淤不冻,系天然良港,可停泊大型舰船。海
湾翼侧突出部较多,利于隐蔽和靠前配置兵力、兵器,以火力控制近岸海面。沿海滩
湾平坦开阔,较大的滩头有崂山湾和灵山湾,便于登(上)陆工具上陆,从翼侧迂回
青岛。浅近纵深多为丘陵、山地,对海岸防御作战极为有利。青岛市为山、海所环抱,
由北向南自然形成三道山成为市区的屏障。第一道有烟墩山、楼山、老虎山;第二道
有孤山、四方北岭、双山、洪山坡北山、烟墩顶;第三道有贮水山、青岛山、太平山、
信号山等。青岛市独特的地形,历来为军队所瞩目,成为作战双方互相争夺的军事要
地。青岛地区境内起伏多山,东高西低,中间低陷,自然构成后三角之势的三片山区。
近岸左翼为崂山(高程1132.7米) 山区,群峰连绵,纵深20余公里;近岸右翼为胶
南山区, 由小珠山(高程724.9米)、大珠山(高程486.4米)、铁橛山(高程595.1
米) 等组成;纵深为大泽山(高程736.7米)山区;便于战时组织防御、屯集兵力和
部署后方,是稳定青岛地区防御的重要依托。青岛地区中部,地形比较平坦,形成一
条胶(州)潍(坊)走廊,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地区河流大都为时令河,较大的有
大沽河、胶莱河等,汛期对军队的机动有一定影响。

(二)
青岛地区, 至清朝末年, 几乎无防,已无抵御外患之力。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1891年6月5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奉旨来胶澳察看海防,确认胶州湾实为军事要地,
随即上奏清廷。清政府于五月八日(6月14日)谕准设防,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4
个营移驻青岛。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更加衰败,外国列强乘机纷
纷入侵中国。 1897年11月13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东洋舰队侵入胶
州湾。翌日晨,720余名官兵在栈桥突然登陆。清政府竟命令守将章高元避战撤退,
翌年3月6日又与德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从此,青岛成为德
国的殖民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陷入欧洲战场,无
力东顾。德国为保持在青岛和山东的势力,避免遭到协约国日本的进攻,向北洋政府
提出将胶州湾直接交还中国。袁世凯不顾国家与民族利益,却忙于揽权称帝向日本妥
协。 日本则趁称机抢夺德国在青岛的殖民权益,于8月23日对德宣战。在日、英联
军的强攻下, 11月7日德军战败投降。青岛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22年2
月按中日华盛顿会议《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规定,日本才被迫从青岛
撤军。12月,北洋政府接管青岛,直系军阀部队进驻。1923年,渤海舰队驻扎在
青岛港。 1924年9月,直系军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败。1925年1月,奉系军
阀部队取代直系军阀部队入青。 1926年,东北舰队驶驻青岛港。1928年,奉系
军阀部队被国民革命军打败。 1929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宪兵司令、代理青
岛特别市市长吴思豫率部来青,接收了奉系军阀所属部队。1930年9月,南京国民
政府将原东北、渤海两舰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海军第三舰队。日本按华盛顿会议规定
从青岛撤军后, 便以“居留民团总部”代替撤消的“青岛守备军司令部”。至193
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政府多次违约,借口保护日本侨民和日资纱厂,多次
派日军入侵青岛,并趁势向山东内地扩张。入侵日军数次镇压日资纱厂罢工的中国工
人,并与胶澳商埠督办兼渤海舰队司令温树德制造了1925年的“五.二九”惨案。
1928年入侵日军转赴济南后,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万
余人被日军杀害。 在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和世界正义舆论谴责下,日军于1929年
11月撤离回国。“七七”事变后,日本政府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继占领中国东北、
华北之后,又大举向华东进攻。时任青岛市市长及陆、海军总指挥的沈鸿烈,执行蒋
介石不抵抗政策,在未见日军踪影的情况下,于1937年12月27日率部撤往鲁西
南。1938年1月,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把青岛变为向中国内地侵略扩张与“扫荡”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时间长达8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战败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先令青岛保安司令李先良于1945
年9月接收了日伪青岛市政府, 然后由美国第七舰队将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从九龙急
运青岛,接收了日军的全部武器、装备。在美国的帮助下,蒋介石调兵谴将,收编伪
军,扩充实力,利用青岛基地打内战。美军则乘机盘踞青岛,并于1946年11月与蒋介
石签定了青岛海军基地秘密协定,达到了占据青岛的目的,直到青岛解放前夕被迫撤
离。 1949年5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
及胶东军区警备第四旅、第五旅等部队发动青(岛)即(墨)围功战。歼灭国民党第
十一绥靖区司令刘安祺部2000余人,其残部乘船南逃。6月2日青岛解放。

(三)
青岛解放后,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部队和公安(武警)部队等先后驻防青岛
地区。 1950年,陆军第三十二军和胶东警备第四旅奉命先后撤出青岛。9月,组建海
军青岛基地。 1960年8月,以该基地为基础扩建为北海舰队,辖航空兵部队、舰艇部
队和各专业兵部队, 成为保卫祖国北部海疆的一支强大力量。1952年5月,华东公安
第十四师师部由南京移驻青岛。1954年12月,师部与胶州军分区合并,组建胶州军分
区兼日照、 石臼所守备区, 驻胶县。 1956年3月,该区改为守备部队后移驻青岛。
1969年11月,又与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合并组建青岛警备区。1954年10月,陆军某部驻
防胶县。 翌年10月,驻防青岛。1970年3月,奉调离青。此外,尚有陆军等部队和军
事院校、军队医院、疗养院等先后驻防青岛地区。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按照中央军委积极防御的战
略方针和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要求,驻青人民解放军多次进行整编,
加速武器装备更新,加强战备训练、战场建设和政治教育,使部队的整体建设水平不
断向高层次发展。驻军由解放初期的单一军兵种,发展为多军兵种的合成军队;武器
由近程的枪炮为主,发展为近程与中程结合、枪炮与火箭导弹结合、地面兵器与海空
兵器结合的武器装备体系。与此同时,驻青人民解放军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紧紧围绕
提高部队现代条件下的“五种作战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
能力、后勤保障能力、野战生存能力),深入开展战术技术训练、合同训练、远航训
练和全天候飞行训练。在练好部队战术技术的基础上,突出师以上规模、有陆海空军
参加的合同战役战术演练,培养了一大批思想、作风、技术过硬的指战员,提高了指
挥员的合成作战组织指挥能力。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从50年代起,驻青部队和人民
群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战场建设。按照能藏、能打、能机动、能生活的要求
和平战结合的原则,修筑了大量的国防工程和人民防空工程。从近岸岛屿到港湾岸滩,
从沿海城镇到要地高山,从前沿到纵深,形成了海、陆、空比较配套的防御工程体系。
人民解放军驻青各部队,40年来始终坚持政治建军的原则,加强部队的革命化建
设。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受住了对敌作战、反特斗争、抢险救灾、改革开放和“六、四”
事件(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的考验,保持了与中共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的
高度一致。涌现出屡建战功的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海空雄鹰团”、抢险尖兵海军北
海舰队“英雄救捞中队”等先进集体,以及“战斗英雄”舒积成、“雷锋式好干部”
于振良、“舍己救人的好战士”孙家进、“雷锋式好战士”王光学、沈书琴、“爱民
模范”石健等为代表的突出典型。
驻青人民解放军,在保卫海防、建设海防中,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
军委领导人的视察和接见。 1957年8月,周恩来总理受毛泽东主席委托,在胶州湾检
阅了海军青岛基地舰艇部队和航空兵部队。1979年8月2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视察
了海军北海舰队, 看望了105舰全体官兵,并亲笔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
战斗能力的海军。”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青岛地区驻军的关怀。

(四)
青岛地区民兵,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队伍。她随着抗日烽火的兴起而
诞生,又在革命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青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
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先后成立了“团联”、“民族抗日先烽队”、“人民武装自
卫团”等群众武装组织,至抗战胜利前夕,以发展到15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民兵
组织和人数进一部扩大和发展。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广大民兵参军参战,除奸反顽,
踊跃支前,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抗日先锋平
度“铜墙铁壁的高家民兵联防”、支前模范藏马“陈毅子弟兵团”等英雄集体,以及
英勇杀敌的于海亭、陈孟堂、纪长城、范守军、刘洪彦“高(密)平(度)路上五虎
将”等英雄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订和建立了新的民兵制度。自1951年起,青岛地
区城乡逐步把18-40岁的男性公民编入民兵组织, 并把战争年代“人民武装自卫团”
的基干队改为基干民兵,自卫队改为普通民兵。1955年义务兵役制施行后,进行民兵
预备役登记。1981年开始执行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相结合、民兵工作与战时兵员动
员准备工作相结合的方针, 基干民兵服第一类预备役, 普通民兵服第二类预备役。
1985年根据中央军委“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指示,整顿组织,减少民兵数量,使
民兵组织更为精干。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民兵武器装备的更新,相应的加强了
民兵专业技术兵的建设。由建国初期的单一步兵发展为地炮、高炮、高机、指挥、侦
察、通信、工兵、防化等多种专业的民兵队伍。同时按照民兵训练纲要内容,每年组
织民兵分期分批集中训练,民兵的军事素质显著提高,多次在上级组织的民兵军事考
核与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1964年济南军区组织民兵比武, 青岛参赛民兵81人,有
117人次获奖;1983年山东省军区组织民兵高炮实弹射击,参考的青岛3个民兵高炮团
总评成绩优秀;1989年全国九省组织无线电通信竞赛,青岛民兵代表队代表山东省参
赛,取得专向通报第一名。此外,青岛民兵还先后15次为来青访问的外国军事代表团
和驻华武官进行步枪和高炮实弹射击表演。民兵的精湛射击技术,受到外宾们的称赞。
青岛民兵,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继承发扬战争年代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的光
荣传统,坚持劳武结合,一手拿锄,一手拿枪。在生产科研岗位上、在急难险重任务
中,充分发挥突击队的作用;在守备海防、肃清匪特、警卫重要目标、维持社会治安
和抢险救灾中,充分发挥战斗队的作用,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单位)的先进个人。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青岛的民兵预备役队伍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突击力量,
保卫国防的重要后备力量。

(五)
驻青人民解放军,在认真履行巩固建设海防,捍卫祖国安全任务的同时,以国家
经济建设为中心,出动大量的兵力和舰船、飞机、车辆,积极支援地方的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并深入开展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活动。从参加“引黄济青”、胜利油田
码头、黄岛前湾港区和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到城镇工厂、企业和农村的助民劳动;
从帮助陆上运输、人工降雨,到海上巡逻、护渔护航;从参加抗洪、、抗震、灭火等
抢险就灾,到爱护群众救死扶伤,充分体现了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驻青部队,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怕牺牲,勇
挑重担。 1985年当9号台风突袭青岛时,驻军在自身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组织近
万名官兵, 昼夜奋战,抢救出大批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1989年8月12日,在震惊全
国的黄岛油库烈火中,武警消防支队全体官兵,全力奋勇扑救,保住了黄岛人民生命
财产和价值3亿多元的输油管线以及胶州湾的安全。自1956-1990年,驻青部队在抢险
救灾和救死扶伤中,共抢救群众19万余人,各种物质5.7万余吨;有225名干部战士光
荣负伤,30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军队建设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青岛驻军又
积极支持地方的改革开放。1982年后,先后辟出流亭机场、小青岛等10余处军事禁区,
拆除旅游度假区和经济开发区内数十处永备工事,用于地方建设、通航和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