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竞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11&rec=145&run=13

1950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市总工会向全市职工发出开展爱国主义
生产竞赛的号召, 得到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仅中纺、铁路、邮电、齐鲁、市政等产
业就有58个单位, 近4万职工参加竞赛。通过竞赛,中纺各厂的纱产量由每个纱锭原平
均每10小时0.507磅,提高到0.528磅。棉布由42.7码提高到44.24码。四方机厂在创造
新纪录运动中,有1 447名职工创造生产新纪录,平均提高产量39%。
随着形势的发展,劳动竞赛的各种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竞赛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
丰富多样, 并成为各级工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1956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高潮中, 广大职工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号召,开展以增产节
约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全市有12万多人参加厂际、同工种同业务对口赛等不同形
式的竞赛活动,占纺织、轻工、机械、铁路等11个产业职工总数的96.8%。
1959年,为迎接建国10周年,市工会联合会在组织全市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等系
统开展厂际竞赛的基础上,又开展同工种对口赛和挂钩协作赛,在参加厂际竞赛的单位
中,有2 388个车间、工种、科室开展同工种、同业务对口赛,有220个单位开展挂钩协
作竞赛,有的还开展“一条龙”竞赛。通过竞赛,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1959~
1961年,全市先后涌现出19 802个先进集体,236 391个先进个人,15 591个五好小组。
1960年6月,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工业系统的108名技术工人被晋升为工程师。1962年
学习推广上海先进经验1 000多项。
1980~1982年, 市总工会动员全市职工广泛开展“为四化立功”的劳动竞赛。竞
赛活动以增产节约为中心,以优质、高产、低消耗、多品种为重点,以小指标百分赛为
基础,以落实经济责任制为目标,把为“四化” 立功活动与劳动竞赛统一起来,开展竞
赛立功活动。全市4县、5区、20个局和5个直属基层的1 104个单位, 开展小指标百分
竞赛的有793个单位, 开展立功活动的有523个单位。 全市同工种竞赛中有932台锅炉
(占73%),78个车队(占83%),46个铸造车间(占86%)参赛。1980年全市共节煤18万吨,节
油5 300吨,节电1亿多度。
1987年, 在全市300多个出口创汇企业中,开展“出口创汇超标争先”厂际竞赛
活动。至1989年9月, 创汇4.2亿美元。有20个企业和41人分别获得“青岛市出口创汇
先进企业”、“青岛市出口创汇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9年全市工交基财系统的广大职工, 响应市总工会的号召,开展以“做主人,
多贡献, 每人节约一百元”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节劳动竞赛,全市节约2.44亿元,人均
250元。 有20个单位获“青岛市职工双增双节先进单位”称号。10人获“青岛市职工
最佳节约能手”称号。
1990年,针对资金短缺,原材料涨价,市场疲软的经济形势,为动员全市广大职工克
服困难,促进全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全市开展以“双增双节”为主要内
容的“金马奖”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竞赛设“丰收杯”、“技术进步杯”、“管理进
步杯”、“节俭杯”、“优质创新杯”、“优质服务杯”、“奋发杯”等7个单项奖,
简称“七赛、七比、创七杯”活动。青岛市成立了以副市长秦家浩为主任、各有关部
门领导参加的竞赛委员会,各市直单位和基层也成立竞赛领导机构,形成党政工齐抓共
管的新格局。 通过竞赛, 全市重点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2.7%, 优质产品率达到
34.8%,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达到5.9%,有15种产品创国家金、银奖。全市有40个
单位获得竞赛综合“金马奖”,200个单位分获“七杯”单项竞赛奖,150人获“节约能
手”和“优秀合理化建议”荣誉证书。
建国以来, 在围绕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所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
中,涌现出大批技术革新能手和革新成果。其中,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过积
极影响的主要有:
郝建秀工作法 1950年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青年挡车工郝建秀,创出300纱锭每
班只出6两白花的成绩(比一般工人少出一半多),引起纺织行业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市
纺织工会把郝建秀的经验总结为“三勤三快”工作法。全国纺织工会主席陈少敏得悉
后, 于1951年5月,派人到青,与市党政工团的有关干部、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17人,
组成“郝建秀工作法研究会”,分成5个小组,深入到车间跟班测定,并对郝建秀的实际
操作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 经过反复研讨论证,作出较完整科学的总结,并将其经
验命名为“郝建秀细纱工作法”。1951年6月,市纺织工会和纺织局抽调部分技术人员
和优秀细纱工人, 组成“郝建秀工作法推广组”,在市内各棉纺厂巡回示范表演,收到
良好效果。随后, “郝建秀工作法”很快便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1952年“五一”节
前夕, 郝建秀小组又向全国细纱工人发出劳动竞赛挑战书,得到全国细纱工人的响应,
形成一个全国性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热潮。
电工木板对缝机 木板对缝是木器制作行业中一种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工艺
过程。过去一直用手工操作, 操作者必须具备技术五级以上的水平。这个技术难点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木器行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技术关键, 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革新
能手徐呈龙, 从1950年开始进行用机器代替手工对缝的革新。1954年研制成功手推木
板对缝机, 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2.5倍,但仍未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又在手推木板
对缝机的基础上,进行电动木板对缝机的研制。运用龙门刨床的工作原理,解决了跑盘
误差等问题, 经过20多次失败,于1957年8月研制成功电动木板对缝机。这一机器能在
一次刨出木板双面的同时,左右两面各凸凹一丝,使木板对缝丝毫不差。比手工操作提
高工效20倍, 不仅解决了木工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有二级技术水平的工人即可操作,
质量合格率达100%。1959年徐呈龙在参加全国“群英会”期间, 介绍木板对缝机的性
能,得到同行的赞许,使这一新技术很快在全国木器制作行业推广。
多头车刀 1958年,四方机厂工具车间金属旋工马学顺与其他同志一起,在工程技
术人员的帮助下,开始研制多头车刀,并获得成功。后又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多刀多刃
刀具及强力切削车刀。这几种新型刀具的特点是,多刀同时车削,节约转动刀架的辅助
工时和换刀时间; 刀具结构和强度结合工件形状和材料而定,能“吃”大刀,充分发挥
设备潜力;采用更加科学的几何角度,抗热、抗冲击,加大走刀量;一刀多用,节约刀体,
为国家节省钢材。经过推广使用,工效一般可提高1~3倍,最高达7倍,精密度也大大提
高。这几种刀具参加了全国刀具交流展览会,被定为全国推广刀具。1959~1966年,马
学顺曾先后4次参加全国机械工业冷加工先进经验观摩团和全国先进刀具观摩推广队,
到全国各地表演交流推广。
八字节油法 由青岛市公路客运公司第一汽车队客车驾驶员刘呈初于1979~1981
年期间总结。主要经验概括为“脚轻、手快、多滑、少带”8个字。3年中, 刘呈初驾
驶的JT—661客车, 全年平均百车公里耗油15.85升,比定额降低36.45%,共节油16 568
升, 约合10 470元。刘呈初的节油经验,得到上级的肯定,1982年7月以后,青岛公路客
运公司全面推广这一经验,并安排刘为脱产专职节油辅导员。同年,由省经委、省总工
会、省节能办和省交通厅共同组成“刘呈初安全节油驾驶技术推广队”, 在全省进行
技术交流。到1984年, 共表演81次,3000多人观摩。有近400个车队,应用这项技术后,
收到明显效果。从1985年到1986年底, 他在“市汽车驾驶安全节油技术推广站”工作
期间,向全市6 900余名司机传授“八字”操作技术。还应邀到四川等省传授经验。
张作良式煎火炉 1950年由青岛冀鲁针厂淬火工张作良发明。在此之前, 手缝针
淬火炉一直沿用落后的桶式炉,产量低,淬火不均匀,且淬火、回火、清洗需用3次炉。
张作良总结生产实践经验, 将固体反射炉改成明火反射炉,扩大炉膛容量,由原来容纳
坩锅96个,增到122个。并利用余热再将回火槽、清洗槽联成一片,进行流水作业,使一
炉三用, 每月可节煤13吨,焦炭1吨,使手缝针热处理工艺跨进一大步。这一革新成果,
被命名为“张作良式煎火炉”,在全国同行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