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7&rec=35&run=13

济南境内黄河182.7公里河段,堤距较窄,航道窄深,均可通航500吨级以下各类
船舶。清末民初,运输繁忙,但民间运输无统一管理。1938年,国民党在花园口破堤,
黄河主流直趋东南入淮河, 济南黄河航运中断。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合龙,
黄河回归故道, 航运复苏。新中国建立后,于1952年9月在济南市北郊泺口设立山东
省交通厅黄河航务管理办事处(1959年改称山东省交通厅黄河航运局),统一管理山东
境内黄河航运。1958年,该办事处在济南市北郊津浦铁路泺口黄河大桥南端东侧设立
船舶修造厂。 1959年货运105.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60年代以后,社营和集体航
运单位也相继建立各自的修造船场。古老而落后的木帆船逐步被轮驳船所取代。渡运
船舶于1966年出现全国第一艘钢质双体渡轮。从此,各类型钢质机动船舶逐年建成投
产。70年代以后,相继建成150吨级、500吨级浅水货轮。1974年以后,济南地区黄河
木帆船基本消失。进入80年代,黄河枯水期延长,通航期缩短。同时由于铁路、公路
运输的高速发展,原由黄河运输的农副产品、工业原材料、日用百货等全部改走他途,
砂石等冶炼、建筑材料,也有相当部分改为陆路运输,致使黄河货物运输量、周转量
大幅度下降。
小清河航运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末年,海盐与沿河州县货物均可通过小清河运至
济南。由于小清河以盐运为主,故有“小盐河”、“盐运河”之别称。明清时期,航
道淤塞,航运中断。1893年整治后恢复航运。盐运船只逾千艘。从羊角沟开往黄台港
的盐船舳舻相接,十分繁忙。经黄台港转输之原盐,运销山东、河南、安徽三省数十
县。黄台港成为小清河的最大港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小清河航运由盛转衰
。1947年运输量仅2.8万吨。济南解放后,小清河航运日趋繁荣。50年代,小清河济
南地段的货运量年均24万吨。70年代年均33万吨。80年代,铁路、公路运输发展较快
,济南工业用水和沿河农业用水大增,小清河水源不足,航运衰微。1985年黄台港的
吞吐量仅10万吨,为建国后最低水平,陷于半停顿状态。1981年开始的小清河海河联
运业务使济南可由水路直通海外,这对济南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198
4年,胶济铁路复线工程开始,无力承担渤海湾一些企业用煤的运输,小清河发挥了
联运优势,从济南黄台港向烟台、蓬莱、招远、掖县、黄县等地运送15万吨煤炭,被
誉为“第二条胶济铁路”。海河联运的开展,为小清河航运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航空运输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1年2月9日,北京政府航空署筹办京沪航线北京
--济南段,5月23日,设京沪航线管理处,6月14日,公布北京--济南航空运输暂行规
定42条,7月1日,北京--济南正式通航。因济南飞机跑道松软和经费困难等原因,只
飞了1次即停航。1947~1948年,途径济南的航线有两条:徐州--青岛--济南--天津-
-北平;上海--南京--济南--青岛--天津--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济南民用航空逐步
发展起来。1958年4月,1957年组建的徐州航站的大部分人员和设备迁来济南,组建
中国民用航空济南站,同时,北京--济南--南京--上海航线开通。1963年7月22日,
在民航济南张庄机场组建民用航空第25飞行大队。1976年济南民航无线电报改为电传
。1985年底,济南民航从英国引进4架肖特-360飞机,从此,济南航站由过去的中途
站变成了始发航空港。当年济南民航有5条航线,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
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