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建筑施工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6&rec=92&run=13

一、施工机具
水平运输1953年以前,施工靠手提手传,肩挑人抬等水平运输。1953年开始使用独
轮、双轮小车运料,载重量50~200公斤。1954年改用胶轮车及地排车,此后使用三轮车
。1958年工地现场以“放扁担”为中心开展“双革”(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水
平运输全部实现“小车化”,车轮逐步由“死胶皮”改为充气轮胎。常用小车有单轮
、双轮、方斗、翻斗。60年代末,工地上开始使用钢木制作的专门运送和安装预制楼
板的杠杆车。1973年开始使用机动翻斗车,1985年市属建筑企业已有机动翻斗车50余
辆。
垂直运输传统的垂直运输都是采用人工。除用手传手举外,灰浆用泥兜或小筐往
上提,砖用木托往上抛。高层建筑物多搭“斜坡马道”用人工往上挑或抬,较大的工程
常使用人工“绞磨”提升大型构件。1954年开始使用以0.5吨卷扬机为动力的“少先
式”起重机。1955年开始采用井字架、抱杆提升上料。1960年,济南建筑公司有卷扬
机(0.5~5吨)的铁木井字架50台,抱杆30台。1963年施工现场第一次在锻压研究所办
公大楼(长101.50米,主楼4层,东西端副楼3层)工程上,使用塔吊进行垂直运输。1970
年,济南建筑公司有2~6吨塔吊、3吨管吊、2吨红旗吊共6台,1981年49台。1985年,市
属各建筑公司已拥有各种型号的塔式起重机64台。吊装大件使用门式及桅杆式抱杆8
~40吨起重机。
施工机械传统的建筑业,瓦工砌筑使用瓦刀、大铲;木工使用手锯、刨子;钢筋下
料用啃子,调直用木锤,弯钩用板子。用这些工具施工,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建国后
,逐渐使用机械施工。
瓦工机械:1954年在西郊飞机场工地首次使用400升混凝土搅拌机,1970年,济南建
筑公司有250升、400升混凝土搅拌机107台。1955年,济南铁厂工地首次使用盘龙式3
25升砂浆搅拌机,到1970年已拥有200~325升砂浆机152台。1960年开始使用平板式振
捣器,1962年推广使用插入式、叶片式振捣器。到1970年市属建筑企业已拥有多种类
型振捣器368台。80年代,上述机械在建筑施工中普遍使用。
钢筋加工机械:1958年初次使用钢筋切断机,1970年,济南建筑公司有可切直径4~
40毫米钢筋切断机37台。钢筋弯曲机于1960年在济南重型机械厂工地首次使用,到19
70年已拥有40台。钢筋调直机1960年使用,到1970年已拥有11台。此外,1959年开始使
用张拉器,1958年开始使用弧焊机,60年代开始使用点焊、对焊、气割机。1985年市属
建筑企业有各类焊机507台。
木工机械:1952年开始使用电动小圆锯、小带锯;1956年开始使用电刨、电钻、大
电锯。1970年济南建筑公司有各种电锯13台、电刨22台,其他木工机械23台。1985年
,市属建筑企业有各类木工机械135台。
抹灰机械:1958年始用圆筒白灰搅拌机和抹灰机。1961年始用喷涂抹灰组装车。
60年代末期始用HP6-3型灰浆输送泵、PH30型喷射机等抹灰机械。到1985年,市属建筑
企业有各类抹灰机械29台。
此外,1955年始用人拉锤头(300~500公斤)打桩机,1973年开始使用以柴油机为动
力的打桩机。1963年开始使用蛙式打夯机,并逐渐淘汰了“石硪”、“木人”等人力
打夯工具。
模板、脚手架原始盒子板采用木板做模、方木作楞、圆木作立柱,以圆钉、砖模
、土模、钢丝网水泥板模、土坑模、砖胎木帮模、钢木组合模等,支模采用快速脱模
、多节脱模。60年代初,济南建筑企业开始使用长60~120厘米、宽30~50厘米的自制
定型模板。1981年,济南市建筑企业开始使用国家统一标准的定型组合钢模板,年底,
共有此类模板1.32万平方米。
60年代初,济南建筑公司开始采用工具式桁架支模。支模用桁架由钢筋或型钢焊
成,跨度可达4米。1971年,在冷库现浇平台结构上,首次采用台模飞模施工。此外,在
工地预制梁、柱时常采用活动底模的多节脱模;预制桁架、薄腹梁常采用砖胎木桁模
;空心板、小构件常用翻转模等。
传统的脚手架多采用杉杆,用麻绳或铁丝绑扎。从60年代开始,里脚手用木马凳、
铁马凳上铺架板支成。外脚手从1963年开始使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此外,还采用过
悬吊挂脚手、过桥式脚手、“满堂红”脚手等形式的脚手架。
二、施工工艺
基础工程济南市建筑企业除做过大量传统的条形基础、杯形基础、“满堂红”等
基础外,还做过如下几种基础。
预制桩基础:从70年代初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
钻孔灌注桩:1973和1974年先后采用钻孔灌注桩。
钻孔爆扩桩:1970年开始采用钻孔爆扩桩基础,施工顺序为:钻孔-安放炸药条-引
爆承桩柱孔-浇灌第一次混凝土-引爆爆大头-安装钢筋-浇灌第二次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薄壳基础:1970年在采矿机械厂大修车间中排柱子下面采用。
箱式基础:1976年前后在电信大楼机房楼和西门展销楼开始采用箱式基础。
主体结构济南市建筑企业在主体结构施工中采用以下技术与工艺。
滑升模板:用液压提升设备,提升模板,随着在模板内不断绑扎钢筋和浇注混凝
土,逐步滑升模板和工作台,完成建筑物的混凝土浇灌任务。后为减少模板与混凝土的
摩擦阻力,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纹,改为“滑枢倒模”工艺。
装配式板楼:1977年首次在刘长山住宅楼(建筑面积1216平方米)采用大板结构。
1977~1981年,共建成7幢大板楼,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升梁升板法施工:1975年采用升板法。1977年采用升梁升板法。
工业厂房挂墙板:1978年采用钢筋混凝土槽形挂墙板
内浇外砌住宅楼:1978年采用内浇外砌大模板体系,扩大房屋使用面积3%,并改善
房屋的抗震性能。
装修装饰工程解放后,除采用传统的抹灰、刷浆、内外粉饰外,还采用高级饰面装
修。1961年济南建筑公司自制3台喷涂组装车,开始采用机械喷涂抹灰。70年代后期,
一些大型公用建筑内墙开始采用塑料纸和塑料壁布贴面装修。1980年,开始采用聚乙
烯醇内墙涂料,试行弹涂抹灰,此后,又将塑料泡沫装饰板用于大型公用建筑物的内墙
或顶棚装修。
三、施工材料
钢筋1952年前,钢筋材料多用低碳钢I级光圆,品种单一,强度偏低。1952年开始使
用型钢做劲性钢筋。1956年以后开始使用低合金规律变形钢筋,1965年英雄山烈士纪
念塔主体结构采用5#螺纹钢筋。1966年开始推广Ⅱ级16锰,Ⅲ级25锰硅。70年代在预
应力大型构件上使用Ⅳ级44Mn2si、45si2Ti,及热处理的45MnsiV,同时冷拔低碳
钢丝也在预应力空心板中普遍使用。钢筋加工技术,1956年使用冷拉、冷拔工艺提高
钢材强度,1960年开始使用钢筋闪光压力焊、点焊和网片制作,1980年使用气压焊等技
术。
混凝土1956年前后多使用流动性混凝土。此后推广干硬性及半干硬性混凝土。7
0年代混凝土中添加剂有氯化钙、亚硝酸钠、三乙醇胺。80年代使用NC早强剂。由于
特殊混凝土的要求,1967年制作耐酸混凝土,胶结材料是氟硅酸钠和水玻璃,骨料为石
英石、石英砂;70年代使用耐热混凝土,胶结材料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水泥,用耐
火砖加工成粗细骨料;1978年采用膨胀混凝土。
砌体材料除普通粘土砖、石材外,还有硅酸盐砌块,1969年开始采用砌块。规格
有190×380×400毫米、190×380×600毫米、190×380×900毫米。以后多用于围墙
砌体。粉煤灰砖:尺寸与普通粘土砖相同,常用来砌筑平房及住宅楼的四五层砌体,因
其抗冻性能较差,用于外墙需要外抹灰。烟道砌块:多为混凝土材料在现场制成,仅用
来砌筑烟道。80年代以来,应用广泛。
屋面保温材料60年代多用锯末、白灰或炉渣混凝土。70年代曾用泡沫混凝土预制
块。80年代开始采用膨胀蛭石和膨胀珍珠岩做屋面保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