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解放前的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6&rec=12&run=13

近代济南的城市规划始于1904年,但无论是民国时期开辟南、北商埠的规划,还
是日伪时期开辟北郊(东、西部)工业区和南郊新市区的规划,其共同特点是抛开济南
旧城关厢一带而做的局部扩展规划,除商埠和南郊新市区的(道路网)规划基本实现外
,其余规划则部分实现或根本没有实现。
一、旧城的规划布局
济南古城墙原为土筑,1371年将土城改为石基砖城,解放后,除保留城东南角城
墙一段外,所有城墙已全部拆除。
济南旧城规划布局基本是沿袭中国古代的传统形式,以巡抚衙门(明德王府)为古
城中心,巡抚衙门前以主干道贯穿东西,因此东西轴线很明显,但南北轴线不很明朗
,南端经天地坛街而止于城垣,不与南门直通,北端则出抚院而消失于景色优美的大
明湖地区。布政司(今山东省人民政府)在西,按察司(今济南第一中学)在东,道、府
、县、盐运使等衙署和庙宇,均布置在环绕中心的地区。由此可见,济南旧城的规划
布局,除南北轴线不明朗外,其余则和古代传统形式没有什么原则区别。但是,旧城
的布局,对传统沿袭而不拘泥,还有其周密、独到之处。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学院、
贡院等文教机构,布置在环境幽静、风光秀丽的湖滨地区;军营(今南营)设于城南高
地,便于 望。巡抚署院内的珍珠泉,和城东南隅的黑虎泉、西南隅的趵突泉成为鼎
足之势;城区北依明湖,南屏群峰,巧妙地借用了山、泉、湖等自然景观,把园林山
水的胜景尽量纳入古城区,构成了独特的泉城风貌。
二、商埠的规划和建设
1904年济南设商埠总局,制定《济南商埠租建章程》15条。商埠总局下设工程处
等机构,具体办理商埠土地的收购、放租和规划、建设和工商行政、税务、治安等事
宜。同时,绘制了《济南商埠全界图》,此即济南最早的开埠规划。
(一)商埠地区的规划特点
商埠的规划,只能看做是济南旧城圩外一个新区的扩建规划。该规划区范围,面
积只有200多公顷,而且仅仅是做了一个道路网的规划。对于功能分区以及旧城关的
改造和城市发展远景等问题,统筹安排较差。
1.道路网规划纵横道路的分布较为均匀,东西向的叫做“经”路,南北向的叫做
“纬”路。经路基本上是沿铁路走向,由北向南平行排列的(经一路~经七路),因此
,路面相当平坦;纬路则与之垂直,由东向西排列(纬一路~纬十路)。形成了比较规
则的“棋盘式”道路网。这种路网结构,避免了道路的斜交锐角和交叉点过多的现象
,便于建筑的布置和保证较好的朝向;同时,由于地势南高北低且比较平坦,使路面
得到了适宜的排水坡度。
道路网规划,对旧城区和对外交通路线的衔接方面,给予适当地考虑和照顾。例
如:经一路东端经馆驿街与英贤桥的永镇门相通,西首与通齐河大道相连;经七路东
与杆石桥的永绥门相通,西接通泰安、长清大道等。道路宽度7至17米不等。规划对
道路广场和商埠中心广场均未考虑,车站虽有广场,但与道路网的结合,不够协调。
商埠道路网规划的功能分工也不明确,仅从道路的宽度看,可认为经路是干路,但距
离较近;同时南北方向也需要干路,然而所有纬路的宽度均在12米以内,不符合干路
要求。纬路在考虑对外交通的联系方面,有所欠缺。
2.街坊规划和建筑安排由于商埠为棋盘式道路网,所以形成的街坊绝大多数为大
小不等的矩形,这对建筑的布置和朝向,比较容易处理。街坊面积多数在三四公顷左
右,低于1公顷和超过7公顷的为数极少。由于道路网较密,道路间距一般在200米左
右,矩形四边适于建筑商业店铺的门面房。这对繁荣经济、活跃市场,是有一定作用
,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商业城市的要求。街坊内的建筑布置和绿地,既无详细规划
,又未做功能分区和通盘考虑,致使街坊内部道路呈现了凌乱无序的现象,基本上又
回到了旧城市自然发展的老路。因此经纬路两侧,胡同林立,杂乱无章,极不一致。
有些工厂散布各处,对其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污染。
3.绿地规划商埠规划中仅在经三路有公园(今人民公园)1处,面积7公顷余。园内
主要建筑为四照厅,是清庑殿式建筑(七七事变时被毁)。另有花木亭榭、假山曲径等
,基本上采取西式平面布局,并配合一些中式点缀。园内除缺少水面外,其他景物、
道路的布置,大致还较为合理。公园地处商埠的核心地区,作为区域性的文化休息公
园,还较适宜,如作为整个商埠区的中心公园,面积太小,不能满足需要。
(二)商埠区域的扩展
济南开埠以后,中外商民租地者日众,工商业日趋发达。旧的商埠界线已不敷使
用,自然向外扩展。道德街,大槐树、北岗子、官扎营、顺河街等处,商民自由修建
铺房、开张营业的现象日益增多。1910年辛庄营房和铁路大厂(今机车工厂),又分别
在商埠界西1公里和2公里处建起,并有继续外扩之势。鉴于上述情况,民国初年曾有
拓展商埠界线之意。后于1918年、1926年,两次呈准拓展商埠。第1次先将普利门沿
顺河街一线向西至纬一路拓为商埠租地。第2次将清泉街(今并入顺河街)以西、馆驿
街以南(皖新街、凤翔街等)展为埠地。此时商埠租地面积已增至250公顷。
1939~1945年间,日伪济南市公署又将三里庄、五里沟、魏家庄、官扎营、南大
槐树、北大槐树、北坦、营市街等处自然村庄的土地征作商埠用地,做了第3次展界
。至此,商埠租地面积已增至609.47公顷。
1947年11月国民党济南市政府对展界商埠又做了如下规定:“本商埠除旧有界地
(指1904年开辟商埠的界址)外,其拓展范围如下:三里庄、五里沟、魏家庄、南大槐
树、北大槐树、官扎营、馆驿街、北商埠以南、南郊以北等处,均系民用土地,经本
府备价征收归为市有埠地。”
清末开辟的商埠,几经拓展只不过是面积的扩大和地权的变更,从规划的角度看
,扩展后的商埠区域,基本上还是旧商埠的道路网规划,并没有在原道路网规划的基
础上再进行扩展区的规划。致使绝大多数区域,仍保持着小街小巷、自然发展的混乱
局面。
三、北商埠规划
北商埠(也称“北展界”)规划,是由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1925年至五三
惨案,第二阶段是1929年至七七事变。
第一阶段:北商埠1925年草创,它的范围:南自官扎营,北至泺口镇的圩墙外;
东起津浦铁路,西止黄家屯、毕家洼一带。平均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1.6公里
,总面积约8.64平方公里。这片土地大部为低洼碱涝地区,每到夏秋季节,平地积水
常在30~40厘米左右。鉴于上述情况,原规划设想有两个意图:一是开辟北商埠,繁
荣济南市北部工商业;二是疏通北部河道,以利运输。同时兼治夏秋积水。在这个设
想指导下,通过测量、规划,以义威路(今济泺路)为主干道,另配以纵路11条,横路
18条。采用棋盘式道路网,并以外国地名、人名作为路名。1925~1926年,以主干道
义威路为中心线,两边开挖了“U”字形的“引河”(今工商河)。河长6000米,口宽
23米,底宽9米,深4~6米。引小清河水灌流,以利北埠运输。小型对槽木船可以直
抵成丰桥码头。夏秋积水亦可导入引河,以利排泄。1927年10月,修建了跨小清河的
义威桥(今济泺桥,已改建),这是济南市第一座最大的钢筋混凝土空腹式三铰拱型桥
,净跨32米,桥长45米,宽10米。
1928年发生五三惨案,北商埠的规划与修建遂告中断。
第二阶段:1929年济南市政府成立后,复又提出“南展北展计划”的问题,并着
手进行了现状的调查与测量。
1930年4月爆发蒋、冯、阎中原大战,阻碍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1930年9月成立
济南市政府设计委员会,1932年6月曾对南展界及北展界(即北商埠)又做出了规划,
北展界名为“模范市”(1934年3月奉行政院令改为“济南市模范区”),南展界名为
“模范村”,并计划以模范市作为全市中心。
模范市规划,仍以五三路(原义威路,今济泺路)为主干道,其东设纵路两条,其
西设纵路5条;小清河以南设横路12条,以北设横路4条。成丰桥、济泺桥中间设一椭
圆形(长径约250米,短径约150米)地区作为市政府,其周围为行政区(南北长约400米
,东西宽约500米)。四方马路,均围绕椭圆作为转盘;转盘的四隅,放射出4条斜路
,各与五三路成25°左右之夹角。主要道路交叉口,作出5个广场。在功能分区规划
方面,除市政府所在地的行政区外,尚有第一、二、三住宅区,第一、二、三工业区
,第一、二、三小工商区。金牛山及小清河的宽阔部分(俗称大肚子河)规划为公园区
。此外,还计划将标山一带划作小公园,并在泺口镇南和官扎营北各设一处小公园;
将规划区外的药山一带辟为大公园。行政区南、北面的中心地带,则划作商业区。还
计划在五柳闸一带建两万千瓦电厂1座,在五柳闸以西建自来水厂1座。在排水方面,
计划采用雨污分流制。
北商埠两个阶段的规划,由于时局动荡,时停时办,进行缓慢。七七事变后,日
伪又将原北商埠规划全部放弃,并将成丰桥以北、济泺桥以南地区,开辟为北郊工业
区。
四、东西部工业区规划
东、西部工业区,是济南北郊工业区东部和西部的简称,日伪济南市公署济南市
北部都市建设办事处于1941年发价征用。
原北商埠的南端(即今成丰桥以北、北园路及汽车厂东路西段以南),西边以工商
河内侧为界,东至津浦铁路,占地面积108.67公顷为东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在纬十
二路北头东侧,万盛街东头以西,南临津浦铁路,北至堤口路以北原济南铁工组合北
墙外,占地面积90公顷。
(一)东部工业区
东部工业区的南北主干道是天成路(今济泺路),南起成丰桥,北至泺口,以此为
中轴线。其东、西两侧的工商河岸,均留有沿河道路,成丰桥两侧沿工商河北岸留有
码头地段,便于小型漕船靠岸装卸货物。由码头向北,东西向的干道有九号线路(今
堤口路)、二十八号线路(今北园路)等。
(二)西部工业区
西部工业区的干道,主要有五号线路(今纬十二路)和九号线路。并从五号线路开
始,沿九号线路两侧向东发展。同时,九号线路还作为东部和西部的联系纽带。
规划确定之后,于1943年9月开始按划分地段标价放租。东、西部工业区共划分
27个地段(东部15个,西部12个)。
五、南郊新市区规划
南郊新市区,位于经七路以南,四里山以北,齐鲁大学(今山东医科大学)以西,
岔路街以东地区。是1939年由日伪华北建设总署济南工程局强行征购的民有土地144
.09公顷,其中铁路局购买43.33公顷,道路、水沟等占地46.83公顷,剩下能够建筑
房屋的基地只有53.92公顷,约为全部用地的37.4%。
南郊新市区道路网规划多系子午垂直方向,自然形成矩形街坊,但一般面积均甚
小,路面系数有的达45%,极不经济。其主要道路,东西向的有:兴亚大路(经十路
)、兴亚北一路(经九路)、兴亚北二路(经八路)、兴亚北四路(建国小经三路)、兴亚
北五路(建国小经一路)等;南北向的有:新民大路(纬二路南段、经七路至经十路间
)、新民东一路(自由大街)、新民东二路(纬一路南段,经七路至经十路间)、新民东
三路(胜利大街)、新民东四路(民生大街)、新民东五路(民权大街)、新民东六路(民
族大街)、新民东七路(新生大街)等。
上述道路,以兴亚大路、兴亚北二路和新民大路为主要干道。兴亚大路原规划宽
度80米,以后改为50米。新民大路宽50米,兴亚北二路宽35米,其余路宽均在35米以
下。
南郊新市区地理条件良好,在全部53.92公顷宅基地中,就有38公顷多被日人强
租强占。还在风景优美的四里山(今英雄山)南峪,修建神社(日本侵略者祭其死者“
亡灵”的场所)。神社的木构房屋,是典型的日本大和风格建筑,正门入口处的“鸟
居”(即牌坊)是用巨大的圆柱形石料建造的,巨石来自日照县的石臼所,工力耗费之
巨大可想而知。解放后被推倒,改建为革命烈士陵园。
六、城市功能分区
济南旧城区规模狭小,只限于旧城及关厢一带。从街巷名称,可以看到区域分工
概况。旧城的中心有以抚院命名的院东、院西,东部有以历城县署命名的县东、县西
、县后,还有以驻地衙门命名的按察司、布政司、运署、学院、武库等街巷,这说明
,旧城内是当时省、县两级行政机关驻地。旧城西门外则有估衣市、筐市、剪子、钉
子、篦子、花店等街巷,可见这里当时是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区。但在上述地区,
同时还可看到曾家、苗家、李家、江家、魏家、徐家等街巷,说明当时居住区和行政
区、商业区是交错混杂在一起的。整个城市布局,没有明显的区域功能。
20世纪初到济南解放,仍未能解决城市功能分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