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章丘县境名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5&rec=19&run=13

一、百脉泉
章丘县明水镇,甘泉众多,被人称为“小泉城”。众泉之中,百脉泉最为著名。
此泉“百脉沸腾,状若贯珠”,与济南趵突泉并称岱阴诸泉之魁冠。百脉泉近邻,还
有很多泉池,清澄如镜,汩汩喷涌,形成小溪,穿街绕巷。
“青山秀水僧占多”,闻名遐迩的“龙泉寺”昔日就坐落在百脉泉的北岸。昔日
规模宏大,殿庑台榭,檐连甍接,至今“梵王宫”大殿尚存。这里景色清幽,文人墨
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百脉泉池壁上镌刻的咏《百脉泉》诗曰:“百脉名泉一鉴
开,禅关掩映起楼台。何当风雨潇湘竹,卷入涛声匝地来。”梵王宫东侧,近临曲水,
名为“东麻湾”。湾内处处泉涌,碧波荡漾,后经人工开掘,扩大成湖。湖中有岛,
岛上山石秀出,花木扶疏,亭阁玉立,鸟语嘤嘤。岛、岸由长堤拱桥贯通,游人可于
桥上阁中欣赏周围景色。湖岸植有杨柳,四周池塘片片,小溪纵横,芙蕖吐艳。1986
年,将这里辟为百脉泉公园,由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园名,总占地面积20公顷。
公园西北部, 1997年5月又建成“清照园”。该园为纪念宋代杰出女词人、章丘
籍人李清照而建, 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1000余平方米,有梅花、漱玉二泉。
门前东西两侧,分别竖立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撰文的《廉先生序》碑、舒同题写的“一
代词宗”石碑。园内绿柳翠竹摇曳,小桥流水纵横。建有易安楼、漱玉堂、吟风榭、
海棠轩、感月亭、文叔斋、黄花馆、燕寝凝香厅、长廊等,飞檐丹柱,白粉墙,黛青
瓦,为一组中国古典园林式建筑。匾额和抱柱楹联,皆出自尹瘦石、沈鹏、刘炳森、
欧阳中石、康殷等书法名家之手。内设李清照纪念馆,向游人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诗
词作品。另有当代名人题写的李清照诗词和赞颂李清照的诗文碑刻30余方。
从百脉泉西行里许,是“西麻湾”。湾内遍地皆泉,芦苇丛生,水鸟相戏。岸边
杨柳依依,紫燕剪飞,一派乡野气息。
百脉诸泉汇集成河,名叫“绣江”。每到春天,冰雪消融,河水上涨,波绿水碧
,芹藻随波飘浮;两岸,桃李争艳,麦浪滚滚,野花溢香,景色佳丽,人称“绣江春
涨”,为旧时章丘八景之一。昔日,两岸人家,“灌田畴,置水磨,种稻植荷,受其
利者甲于他邑”。尤其是驰名全国的明水香稻,就出产在这绣江河沿岸。相传清朝乾
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这里的香稻米,所以又称这米为“贡米”。
二、白云湖
白云湖,俗称“刘郎中泊”,位于明水镇西北20余公里处。“溪水缕注,众水潴
而为湖。白云英英出其中,湖因以名”(清道光《章丘县志》)。总面积17.4平方公里
,水面面积7.5平方公里。杨柳垂堤,芙蕖溢香,波光浩淼,气象恢宏。明代著名剧
作家李开先,曾咏《白云湖夜泛》诗一首:“夹岸人烟水四周,苏堤景物亦依稀。中
流击楫鼋鼍出,树底鸣榔鸟雀飞。渔火错疑明月上,风帆相伴白云归。芳湖历尽欢无
尽,况可乘虚望翠微。”因其景色美丽,称“白云晚棹”,旧时被列为章丘八景之一

1958年始,国家对白云湖进行多次整修。尤其是1988年,引黄(河)济白(云湖)工
程竣工,并建万亩鱼场、湖心桥、楼门牌坊等,为景增色,引得游人纷至沓来。199
2年4月又建成宏伟壮观的“齐鲁名士宫”,设79个场景,塑273位历代名士,采用现
代声光设备,使其造型栩栩如生。宫的外形,为古城样式,登临可尽览远近风景。
白云湖兼有滞洪灌溉之利,并盛产鱼虾、芦苇等。湖民以苇杆编织席箔窗帘,品
种繁多,花色新颖,诸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图案的产品,远销日本,很
受欢迎。
三、锦屏山·东岭山·女郎山
锦屏山又名平顶山,在文祖镇三德范村南,海拔563.5米。翠柏满山,繁花争艳
,从山阴遥观,形似锦屏,故名。在30公里远的旧章丘县城(今绣惠),此山仍依稀可
见,因此旧时被称为县城的天然照壁。清雍正、乾隆年间,全真道人韩阳成及弟子至
此创建道教庙宇,历经修葺,建筑规模颇大,现仍保存完好。
沿山东侧林荫小路,向上攀登,迎面有一山门,上刻“文昌阁”三字。穿过山门
,为一平地,广约30平方米。对面峭壁上,长满古拙的山榆翠柏。靠山壁立同治九年
(1870年)石碑一方,两边镌对联“四周苍翠成文锦,万壑青葱如画屏”。由此向北,
为一较大的院落,院内建有老君堂,东北两侧为殿宇,各三间。院内西北隅有洞,曰
“朝阳洞”,又称“老君洞”,洞高约3米,宽1.5米,深30米左右。洞内阴湿,滴水
常年沿洞壁下流,形成乳花。洞外有银杏树一株,树干挺拔,遮天蔽日,环境清幽。
盘道尽头山顶处为“碧霞元君祠”,院落规整,殿宇森然。南侧大殿称“灵应宫”。
昔日,如遇干旱,人们便来祈雨,相传每祷必应,故名。大殿门额嵌石刻“霖雨苍生
”,两边勒对联:“脉衍泰宗,何处非洞天福地;神来华岳,环山被甘雨和风。”北
侧为“泰山行宫”,是祠宇的主体建筑,建于石台之上,三间出厦,浑厚雄壮,廊檐
额枋上刻有人物、花卉、梅花鹿、二龙戏珠等浮雕。殿内东、西山墙,彩绘山水人物
。行宫北面,27株百年以上古柏东西向一字排开,树干虬曲,根暴露于外,枝叶繁茂
,苍翠郁森。
东岭山在明水镇东15公里长白山南麓。古称“杈山”,今又称“茶叶山”。海
拔612米,山势峻拔,巨石嶙峋,诸如“鸳鸯戏水”、“金龟探海”、“大夫石”等
奇峰异石,极富韵味。山上壑深洞幽,孔窍连通,相传一窍生火,遍山生烟,神奇莫
测。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曾游此山,并在其《聊斋志异》中记有关于“查牙山洞”
的鬼妖传说。山巅巨岩矗立,犹如南天一柱,蔚为壮观。诸峰之间,巨岩相倚,其中
一岩壁通透巨孔,农历每月下旬的黎明时刻,晓月晨星正从孔中峰间显露,相传在旧
章丘县衙堂上,便可看到“东岭晓月”奇观,故古人有“卧看东岭晓月明”的诗句,
旧时将此景列为章丘八景之一。山东侧半山腰,山岩宽阔,纹理纵横,犹若衣纹。深
秋拂晓,洒满露珠,旭日普照,五光十彩,酷似一件缀满宝石的“神袍”于此晾晒,
景致奇妙,人称“神仙晒袍”。由于此山景色佳丽,历代文士多游历、隐居于此。元
初著名词人刘敏中曾在山麓建“中庵别墅”,筑“含辉亭”、“赋诗台”,晚年归隐
于此,著《平宋录》、《中庵集》传世。山之北方,长白山峰峦叠嶂。隋大业七年(
611年),“知世郎”王薄等人在此起义,掀起隋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
女郎山在章丘旧城北里许。相传,大禹的治水功臣大章、竖亥的三个女儿被洪水
淹没,葬于此,故名。该山,峰峦叠嶂,东西横亘,似一巨大屏风。山上有“三阳洞
”,冬暖夏凉,为避暑胜地。原先,洞前为贴壁抱厦,抱厦左右,连接长廊,依廊矗
以高阁,阁下设门与洞相通。洞上建三清殿,洞东筑“碧霞元君”洞,另外还有八蜡
庙、三皇庙等。古楼危阁,烟树参差,为章丘一大胜景,称“郎山大观”。如今建筑
多已倾圮,然而自然风光依旧。1990年,在山的东、西、南麓发现120余座战国至明
清古墓。其中西山坡一座传为齐将匡章之墓,随葬品甚丰,计有各种器物300余件,
兵器220件,饰品6000余枚。其中,青铜器物有鼎、豆、壶、盘、勺、舟等。其品类
之丰富,数量之多,在迄今发现的战国墓穴中实属罕见。这批古墓,其建筑、绘画、
器物,颇富时代特点,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都具有很高
的价值。
四、城子崖·平陵城遗址
城子崖位于章丘县龙山镇东,武原河东岸。中国“龙山文化”的最早发现地,1
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为一黄土高阜,以前当地
人称“鸭鹅城”。1928年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吴金鼎于此做考古调查时,
发现此地有远古遗存。1930年和1931年,中央研究院对此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板筑
城垣,因此名之“城子崖”。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文化层4~6米,分上
下二层。上层出土的有豆、鬲等灰陶器物和铜质兵器等,属商周战国文化。下层出土
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质加沙黑陶为主,有鼎
、鬲、豆、瓮、盆、杯等,特别是黑陶,质地坚硬,薄如蛋壳,造型精美,可谓该文
化的代表。因地处龙山镇,并完全不同于以彩陶、红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便定名为
‘龙山文化”。此次发掘,是中国早期近代意义上的重大考古发掘活动,是全国发现
并挖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中国考古学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1990年4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又对该遗址进一步发掘,发现龙山文化、夏代、
周代城址和岳石文化堆积,填补了中国夏代城址考古之空白,再次引起海内外学术界
的重视,分别被评为全国1990年和“七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1991年,在考古发
掘现场建成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供人们研究、观览。
东平陵故城遗址位于龙山镇北,巨野河东岸,西距城子崖遗址约2公里。东平陵
城,春秋时期归属齐国,称平陵邑,由姜姓诸侯统辖。公元前680年前后,齐桓公曾
到此。战国时齐被田氏贵族取代,后改平陵县。汉建国后,济南郡治设于此,由于关
中长安附近也有一个平陵县,故改称为东平陵县。公元164年,汉王朝于此设济南国
。公元180年前后,曹操曾于此任国相。至西晋永嘉年间,济南郡治始西移至历城。
作为郡国首府,东平陵城曾长时期成为今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座古
城,当年规模宏大、壮观。至宋元时,其城墙保存得还相当完好。宋朝诗人陈师道在
《后山丛谈》中曰:“齐之龙山镇有平陵故城,高五丈四,方五里。附城有走马台,
其高半之。”元朝于钦在《齐乘》中也曰:平陵城“雉堞高竣”。从现在残存的遗迹
来看,城为方形,南北东西各长1900米,城门四座,西城墙大部分还在,皆为夯土板
筑,高5米左右,厚28米,上可容车。城址北部为宫殿废墟,尚存房基及大片砖铺地
。南部为冶铁遗址,发现有耐火材料、铁矿石、铁渣、烧红土、炭灰等。
古城历史悠久,出土文物甚多。陶器有:平砖、空心砖、筒瓦、板瓦、瓮、缸、
背壶等。瓦当铭文有“千秋万岁”、“万岁富贵”等字样。器物所饰花纹有人面纹、
羊角纹等。石器有柱础、臼、石磨,铜器有铜钉、镞头、货币,铁器有镢、铲、锄、
锯、锛、犁、剑、刀、铁范等。这些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济南地区的
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五、齐长城·赵八洞·李开先墓
齐长城始建于公元前404年之前,建成于齐宣王时期(前320~前301年),比秦始
皇修万里长城早100多年。西起今济南长清县境,向东沿泰沂山脉,蜿蜒千余里,至
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抵海。今章丘南部文祖镇三槐树村南一段,尚保存甚好,1979年
9月被公布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段,清朝同治年间为防捻军,曾重新修葺
。全为石筑,长800余米,高10米左右,垛口完整。逶迤连绵于山脊之上,犹如苍龙
伏卧,气势壮观。昔日,长城于此处两山之间辟建“锦阳关”口,扼章(丘)莱(芜)要
津。如今,关隘已无,宽阔的章莱公路从此穿过,仍为交通要道。
赵八洞在章丘阎家峪乡天苍岭北麓之四鸡山半腰。清道光《济南府志》云“相传
古有樵夫赵八居此”,故名。洞北方有赵八洞村。该洞又名“龙藏洞”,深50米,最
高和最宽处约20米,十分宽阔,可容千余人。洞壁上镌有元、明两代菩萨、罗汉、力
士等造像80余尊,为1979年公布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中卧青石一具,长6米
,高3米,宽2米,上附钟乳纹理,称“龙床”。相传有八条小龙,兴风作浪,危及民
间,触犯天律,玉皇大帝便将其囚禁于此洞中。这龙不服约束,后来施展神法,炸开
天窗,潜入东海。故事所云“天窗”,即今洞顶朝天通透之圆孔,天然造就,直径约
两米。白昼艳阳朗照,穹隆通明;夜间皎月穿窗,满洞清辉,景观奇特。明代书法怪
杰苏州(号雪蓑道人)所题“通天透地”四个大字,镌刻于洞口石壁上。洞内四季恒温
。夏天,凉风习习,清爽宜人;冬天,薰风微吹,和煦暖人。古人称其为“龙洞薰风
”,列为章丘八景之一。
李开先墓位于章丘县埠村镇鹅庄村东,济(南)王(村)公路南侧李氏茔地内。197
9年公布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开先(1502~1568),明中叶著名的文学家、戏
剧家,被称为“嘉靖八才子”之一。今章丘鹅庄人。曾于本县胡山中麓洞读书,自称
“中麓子”、“中麓山人”、“中麓放客”等。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仕历户部
主事、吏部文选郎中等职,官至太常寺少卿。后因九庙火灾误免官归乡,以文艺自
娱。筑万卷藏书楼,贮南北词曲甚丰,有“词山曲海”之称。工诗文,尤擅长词曲传
奇。削职家居的27年间,写下著名的传奇作品《宝剑记》等以及诗文杂著《闲居集》
、《一笑散》、《词谑》等大量著作。今辑刊出版有《李开先集》。
李氏茔地东侧为李开先墓,墓前有碑一通,明崇祯二年(1629年)立,上书“太常
寺少卿中麓李公墓”。碑前还有两方碑座,原有两块无字碑,据李氏后裔讲,后来李
家破落,无财力刻字,故成无字碑。座前甬道两旁,有翁仲和石虎、石羊、石马各一
对,形体完好。再前是石坊,由三根平滑的条石扣成门状,颇简陋。茔地西侧为李开
先父母的坟冢。坟冢南端为简陋石坊,石坊北面,有石兽两排,石兽再北立石碑三通
,成品字形布局。前两碑碑座,为石雕,碑顶镌云龙浮雕,额题“奉天诰命”字
样。茔地石碑,均为明代石刻,其中石坊上额“李氏先茔”及楹联“漫漫长夜何时旦
,瑟瑟高松不计年”,为李开先之友、书法家苏州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