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历城县境名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5&rec=18&run=13

一、柳埠森林公园
柳埠森林公园位于历城南部山区柳埠一带。是以柳埠林场为基础,1992年11月由
国家林业部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地跨柳埠、西营、锦绣川三乡镇,总面积24
65.5公顷,北距济南城区20余公里。地处泰岱之阴,是锦阳川、锦绣川的发源地。这一
带,峰峦叠嶂,谷壑深秀,泉溪瀑布,云林如画,风光殊佳。区内树木茂密,林海莽莽。林
木种类繁多,计80余种,主要树种以松类和侧柏为主,约占总林地的70%,使整个公园四
季常青。此外,还有成片的刺槐、栎树、枫杨、黄栌、樗树、果木林和灌木丛等。春
季,山花烂漫,万木吐翠;夏季,葱茏苍郁,清凉无暑;秋季,层林尽染,果香四溢;冬季,松
柏傲雪,气候温润。密林之中,鸟啭莺啼,生机盎然。此处山势峻峭,海拔多在500米以
上。梯子山、天麻岭、油芦寨、香炉寨、蝎子寨诸峰,峭拔嵯峨,山石嶙峋;跑马岭,连
绵逶迤,遥望如屏;灵鹫山、金舆谷、袁洪峪,群山环峙,谷壑清幽。峰峦之间,多泉潭
瀑溪,著名的天然泉池有涌泉、水帘洞、枪杆泉、仙龙潭、苦苣泉、试茶泉、避暑泉
、琴泉、寒泉、洪泉等。溪流潺 ,山清水秀。山高林密处掩隐着众多的文物古迹,主
要有神通寺遗址、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九塔寺、涌泉庵、九顶松等。公园集森
林动物、山峦峰谷、泉溪瀑布、古迹名胜为一体,是避暑休闲、旅游观光的佳处。
神通寺遗址在柳埠镇东北2公里琨瑞山金舆谷。琨瑞山,一名金舆山(亦作金榆山),
又名  山,地处锦阳川畔。今人把东侧的山叫青龙山,西侧的山叫白虎山,南侧的
山叫金驴山。青龙山与白虎山之间的山峪,即为金舆谷。前秦皇始元年(351年) ,竺
僧朗公云游至此,见四周环山,谷幽泉清,遂创筑房屋兴建寺庙,人称“朗公寺”。
朗公,李姓,冀人,西晋高僧佛图澄的弟子,与僧人湛、意同来此建寺。寺庙规模宏
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大起殿舍,连楼垒阁。”南朝萧梁释慧皎《高僧传》
亦载“别立精舍,创筑房室,制穷山美,内外屋宇数十余区”,成为山东佛教的发祥
地。当时,寺院影响颇大,前秦苻坚、东晋皇帝曾给予赏赐,南燕王慕容德还特赐三
县与朗公,并封他为东齐王。甚至高丽、西域诸国也送来金铜佛像。寺院规模逐渐扩
大,以致“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唐朝释道宣《续高僧传》)
隋开皇三年(583年) ,文帝杨坚派使者来朗公寺拜谒。使者进寺内,万物呈现吉祥之
兆,杨坚因“通征屡感”,遂赐名“神通寺”。(《续高僧传》)唐宋两代,香火旺盛,
誉为“三齐名刹”。元遭兵火,“几为榛莽”。明代重修,其庙貌依然可观,当时著
名诗人许邦才《神通寺》诗描述道:“百里泰山阴,千年号宝林。诸天闻说法,初地
问安心。古殿松声合,长廊月色深。梦醒禅榻寂,清磬下云岑。”到了清朝,寺院逐
渐衰败,以至殿堂倒塌,僧众散尽,成为废墟。如今,佛塔、墓塔林、摩崖造像和讲
经堂的部分石柱、柱础犹存,是山东佛教的重要历史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旅
游观赏价值。
四门塔位于青龙山南麓。为神通寺的重要遗存之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1
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的建造年代,原先根据塔
内杨显叔造像题记,认为系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创建。1972年对该塔进行维修时,
发现塔心柱内存有隋代五铢钱,拱板石上刻有“隋大业七年造”字样,此后便认定为
隋大业七年(611年)所建。
塔为方形,四面辟拱门,故名“四门塔”。单层,高15.04米,每边宽7.4米,全
体由青石筑成,檐部叠涩五层挑出,攒尖顶上塔刹由须弥座、露盘、山华、焦叶、相
轮构成。其风格简洁雄浑、朴实无华,受到中外学者钟爱。本世纪20年代被收入日本
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
塔内,顶端有16根三角石梁承托塔顶。中央为方形石砌塔心柱,四面各有佛像,
由青石雕成,皆为螺髻,花纹平直褶皱,刻工精细。东西南三面趺跏而坐,作禅定状
,独有北侧一尊两手扶膝作“说法状”。据清道光《济南金石志》载,塔内昔有造像
题记两则,一为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杨显叔造像四躯,另为唐景龙三年(709年)尼姑
无畏、妙法等造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二圣僧五像,后俱丢失。其中杨显叔题记
于清末被直隶总督端方窃走流入日本,今塔内佛座上杨显叔题记是根据拓片复制而成

四门塔的北侧,有一棵古老的柏树,胸围5.4米,传为汉植。因长有九股粗大的
枝干,故名“九顶松”,亦称“千岁松”。树高15米,冠幅博大,挺拔苍劲,虽过千
年,仍枝繁叶茂,葱茏叠翠。
龙虎塔·祖师林龙虎塔,在白虎山东麓,与四门塔隔谷相对。因塔身上雕刻有龙
虎而得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造年代无考,但
专家根据建筑风格断定,塔基、塔身建于盛唐,塔刹补建于宋。该塔是一方形单层砖
石混合建筑,通高12.2米。基座三层,每层平石大檐突出,束腰部分镌以佛龛及凹凸
纹饰、伎乐、狮子、覆莲等浮雕。塔身由四块长方形青石板扣成,四面辟火焰形券门,
周身布刻佛陀、菩萨、力士、伎乐、飞天、龙虎等高浮雕。南北门两侧雕以四大天王,
东门两侧浮雕则为释迦牟尼的两位高足弟子迦叶、阿难。塔檐为双重,华承托,顶
端塔刹由露盘、仰莲、相轮构成。塔内砌方形塔身柱,四面各有石雕佛龛,龛内雕刻
佛像,外饰唐草、飞天。整个塔体造形精巧,装饰华丽,雕刻技艺精湛,可谓盛唐石
刻艺术的佳作。在龙虎塔东南,四门塔的北侧,有一小形石塔,1972年从柳埠突泉村
皇姑庵遗址迁来,故称“皇姑塔”。又因雕有龙虎,风格与龙虎塔类同,亦称“小龙
虎塔”。原为七级,现存六级,高3米余。东侧刻有唐开元五年(717年)造像题记。塔
身也镌佛陀、伎乐、覆莲等精美图像。南辟拱门,门侧镌金刚,室内雕佛像,造型精
致,不失为珍品。
祖师林,在龙虎塔北侧,为寺内高僧安葬处。现存元明墓塔43座。石质居多,少
有砖筑。形制有幢形、钟形、阙楼形、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下有须弥座,上覆
宝盖、塔刹。其中金代“清公山主之塔”为祖师林所存年代较早的墓塔,砖砌,六角
形,五级。塔身雕有半掩殿门。另有两座金代石塔,1972年由济南东北郊卧牛山迁来

此外,在祖师林北侧,1963年清理淤土时还发现了一座唐代建筑台基,东西长1
2.5米,南北宽10.5米。台基束腰处,镌以浮雕,内容有飞天、伎乐,有箜篌、琵琶
、阮咸、排箫、笙、角、拍板等,雕刻精致,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崖在龙虎塔西北,白虎山东侧崖壁。因摩刻佛像甚众,故名。1988年被国务
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崖南北长65米,高约50米,凿大小石窟100余个
,造像原有220尊,现存210尊,题记43则。始凿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历经宋、
元、明各代,逐年增扩。其中以唐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年间造像最盛,前
后持续60多年,可谓唐初佛教造像艺术的编年史。
造像主各阶层皆有,上至王公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并有知名僧侣,但以达官贵
人为最。造像石窟最大的有五个。南端第一窟是唐显庆二年(657年)南平长公主为其
亡父太宗文皇帝敬造的祈福像。南平长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女,唐高宗李治的姐
姐,其丈夫刘玄意当时在济南任齐州刺史。此窟造得讲究,窟顶为木建筑的梁椽屋檐
,窟内正中镌以佛像,结跏趺坐,前胸扁平,面颊丰满,头作螺髻,眉目清秀,和颜
悦色,身着袈裟,腰束博带,雕工精湛,堪称珍品。此窟北,位于石崖中部的一大石
窟内,有唐显庆三年(658年)太宗附马刘玄意敬造像。佛像垂腿而坐,侧有题记,窟
龛刻有门楣,饰以竹节,并雕有力士、狮子护守。
崖北端又有两大石窟。其中一窟,迎门镌大佛两尊,分别高2.65米和2.8米,凿
于显庆三年,系唐太宗第十三子、时任青州刺史的赵王李福为其父敬造,侧有造像题
记。窟壁还凿有佛陀、菩萨19尊,有王玄亮、刘操等人题记。菩萨雕刻精美,给人一
种娴雅、秀美、慈祥的感觉。窟门中间石柱上又有唐永淳二年(683年)当地百余民众
所造小像。
涌泉庵遗址位于神通寺遗址西,白虎山南麓。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涌泉庵,兴
建于六朝齐梁间,隋开皇年间重修。因庵侧有“涌泉”而得名。本世纪90年代初尚遗
存占地面积6380平方米的庭院一座,有南北殿堂和西厢房。现仅存北殿堂三间及附近
古碑七通。原庭院门外东侧,紧临山坡,现有一状如四门塔的单层方形石塔,塔高3
.35米,边宽2.2米,坐北朝南,内有一石雕佛像。相传,明代有位名叫明喜的女子,
其父因冷淡仕途,便辞官来神通寺作了和尚,法号“兴公”。明喜担心父亲生活不能
自理,便随父而来。按寺内教规,男女不能同居,明喜便入涌泉庵削发为尼,并建该
塔,把为父亲洗好的衣服按约定时间送往塔内,随后父亲再将衣服拿走。于是,人们
便将这石塔称“送衣塔”。明喜当了尼姑后,于此大建殿宇,使庵院金碧辉煌。送衣
塔的西南侧,即为涌泉,泉周苍松挺拔,翠竹千杆,浓荫蔽日,柳林如云,山渠潺 
,颇有江南情趣。
九顶塔在柳埠东南2.5公里灵鹫山九塔观音寺遗址。九塔观音寺位于灵鹫山西南
麓,此处峰峦环抱,林木苍郁。因寺内有九顶塔而得名。此寺始建年代无考。据立于
寺内的明嘉靖四十一年许邦才撰文、李攀龙手书的《重修九塔观音寺记》碑载:“寺
建于此,莫知其始。历考寺碑,惟得唐天宝、大历之文为古,然曰重修,则犹非其始
也,意必建于隋梁之间。”亦传说系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所建。代久年湮,历经兴废,
至本世纪40年代末已荒芜。寺院建筑虽多倾圮,但其概貌仍然可见。庭院幽幽,环以
石墙,院内尚存九顶塔、观音堂及明清石碑七通。
九顶塔为唐代遗物,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13.3米
,单层八角砖结构,檐部叠涩挑出,塔顶中央及每角之上各筑方形三层叠涩挑檐小塔
,共九座,故名。中央小塔高5.33米,各角小塔高2.84米,形成塔林之势,构思奇妙
。小塔各层皆有小门,重檐覆脊,露盘相轮,精巧别致。塔身南面距地3米余处,辟
以佛龛,龛内雕一佛二僧。佛高1.2米,面颊丰满,螺形发髻,披以袈裟,结跏趺坐
,刻工精细。四壁绘以明清壁画,室顶饰以天花藻井。塔身东壁存宋人题名四则。该
塔造型奇特,构造诡巧,精美绝伦。本世纪20年代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评述
说:“匠意纵横,构筑奇异,其他无能及。”
九顶塔北侧,为观音殿,面阔三间,坐北朝南。殿内壁间残存清末壁画。殿前两
侧矗立古柏二株,胸围4米余,虬枝铁干,古拙苍劲,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仍枝繁叶
茂。殿门东侧北壁嵌一方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石碣,称:“九塔寺,唐尉迟敬德
所造,殿前柏树亦公手所植。”当地百姓传说:昔日,本地有一豪绅,想用这树做寿
器,便派人来伐。锯时,树缝流血,锯者惊恐欲罢,豪绅执意不肯。正在这时,忽然
风雨大作,一声霹雳,将豪绅击毙。古柏遂免遭劫难,从此人称其为“灵柏”。故事
虽属离奇,但却寄寓了人们保护古树的心愿。
九塔寺北侧山崖上,尚有摩崖造像三区,计17窟58尊。旁有残缺题记5则,其中
可辨者,有唐天宝年号。可见,此处造像也已历经千余年。
二、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
卧虎山水库历城南部山区,山环水绕,名川有三,曰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
三川风景秀丽,为历代所称赞。三条大川经仲宫镇并渡口村汇入卧虎山、黄花山狭长
地带, 称为玉符河,北注黄河。1958年于卧虎山、黄花山之间,筑起一条长985米,
高37米的大坝,拦截玉符河水,落成卧虎山水库。因湖水清亮如镜,人称“镜儿湖”。
水面面积270多公顷,蓄水量1.1亿立方米。湖中盛产鱼虾,珍贵飞禽天鹅也落户于此。
站在坝上,举目远眺,波光浩淼,清澈蔚蓝。这里,景色绮丽。山坡除天然山花丛林
之外,还植有苹果、柿子、梨树等,秋季一片金黄。周围群山连绵,葱茏叠翠,山村
炊烟,若隐若现,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村野画图。水库北为卧虎山,形似猛虎雄踞,
翘首东望。清人钟廷瑛在《咏卧虎山》诗中描写道:“山上白鸟盘空烟,山下阴穴流
春泉。何年老虎屹不去,蹲成万古蛟龙渊。”
水库大坝南首西侧,为黄花山。因山上多产野黄菊,故名。山姿奇伟,松柏青翠
。山腰有一溶洞,曰“黄花洞”,坐东朝西,深约7米,宽3米余,高4米。洞壁上,
镌刻佛像、罗汉等造像25尊,题记19则,其中一则年代为金承安二年(1197年)。洞前
,有明弘治元年(1488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碑记各一通。石窟造像神采
各异,雕刻精细,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东北侧,有清代观音堂一座,
以石筑成,券门四角攒尖,内有壁画,保存尚好。观音堂北又有方形钟楼一座。
黄花山南侧相邻一山,名“瓢儿峰”,俗称“瓢葫芦峰”。相传,唐尧时期隐士
许由曾于此避水,将瓢忘在这里,故名。石岩上留有金明昌年间镌刻的释迦、罗汉像
。卧虎山西北,为石固寨山。此山形势险峻,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晋末,刘裕率师
北伐,与在这里屯有重兵的南燕慕容德相战,至今山上废垒犹存。
锦绣川水库位于锦绣川中游,地处锦绣川乡。建于1966年,蓄水量0.4亿立方米
。库水碧绿,烟波浩淼,周围青山环列,重峦叠嶂,山光水色,风光无限。石坝横亘
于南北两山之间,高48米,长328米,有10个自流孔。盛水季节,库水从大坝顶端的
自流孔溢出,咆哮而下,形成巨瀑,蔚为壮观。水库四周,景色佳丽,杨柳垂岸,花
果满山,绿荫下,掩隐着鳞次栉比的宾舍。
水库南3公里许,一山峪广约万亩,满山遍植红叶。秋日,流丹飞霞,熠熠生辉
,景色绮丽。峪中原有一寺院,曰“兴教寺”。相传西汉时在京城的官员朱阁老,为
官清廉,刚直不阿,后遭奸佞暗算,来此隐居,故又将此寺俗称为“朱老庵”。于今
殿堂尚存,面阔三间。旁有明、清、民国石碑三通。殿后有高僧墓塔三座,其一为明
朝天顺年间建造,形状修长典雅,上镌浮雕观音。殿前有清泉一眼,久旱不涸,清凉
甘美,名“圣水泉”。殿堂东侧半山腰处,有南北方向裸石一条,光洁橙黄,若锦带
,当地百姓称之为朱阁老的扎腰带。此处山高谷深,幽静宜人。
三、玉函山·青铜山
玉函山又名“兴隆山”、“小泰山”,位于济南城区南约5公里。海拔523米,是
近郊最高的山。相传,汉武帝赴泰山封禅,回驾时登此山顶,忽有鸟惊飞,鸟飞处留
一玉函,内装玉钗一对,武帝得之。从此这座山便被称为玉函山。唐代段成式《酉阳
杂俎》对这一神奇的故事作了记载。
山阴有峪,名“西佛峪”,因在龙洞佛峪之西,故称。峪中苍松翠柏,丹柿红叶
,斑斓似锦。峪尽头,东、西、南三面绝壁峭立,北临深谷陡坡。坡顶有庙,庙前立
清康熙年间石碑,从碑文记载可知此庙为“三仙宫”,宫内供奉守山门的卫士王灵官
,所以亦称“灵官庙”。灵官庙东南不远处,有一10余米宽的新月形天然石台,隋代
“佛峪寺”即曾建立于此。石台北侧为深谷,谷内古木森森。高处,巨岩外伸,状如
檐厦,其下崖壁间,随山就势,镌佛像100多尊,其中82尊为隋代开皇四年至二十年(
584~600年)雕凿,余者皆属唐代。此外,尚有隋唐题刻15则。如今,庙宇早已倾圮
,佛像也惨遭“文化大革命”浩劫,损坏严重。惟石台西端崖壁上,水珠依然渗出,
聚为一泓清潭,称“蕊珠泉”。
由佛峪寺遗址东行,沿石级盘桓而上可登至山顶。山顶平阔,东侧原为兴隆寺,
亦名卧佛寺,建于唐代,现仅存遗址。西侧为泰山行宫,祀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故也
称“碧霞元君祠”,建于宋代。昔日规模颇大,有殿堂三座,坐北朝南,石砌无梁,
状貌巍峨。明清两代,香火旺盛。每逢夏历四月前后,香客云集此山,朝拜泰山“碧
霞元君”。当时山上驻有官府人员,监收香火税,成了明清国库的一大收入。碧霞祠
的后面,有一水池,名“瑶池”,传为泰山女神沐浴的地方,亦即汉武帝得玉函之处
。如今,祠宇已废,仅剩南天门和一殿残迹。然而,极目远眺,山河锦绣,景色仍然
殊佳。
青铜山大佛寺石刻造像由仲宫镇沿锦绣川东行,两岸皆山,松柏葱郁,花果满坡
,景色秀丽。川北诸山最高的为锦绣川乡老庄村北1.5公里处的青铜山,山阳半腰悬
崖处即为“大佛寺石刻造像”,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古寺已荡然无存,
大佛却安然无恙。
大佛端坐在巨大石窟内,高9米余,为山东省最大的古石刻佛像。造像约为隋末
唐初作品,身着披肩长衣,博带左右下垂,两目略微下视,双手平叠在趺坐的双腿上
,躯体雄伟,法相端庄,显得潇洒和悦。大佛四周石壁上,尚有元明时期造像8尊。
其中,窟东壁有一菩萨高2米余,身着璎珞单衣,腰系宝带,左手提净瓶,右手举柳
枝,面颊丰满,情态慈祥。旁有一罗汉,高1.8米,着袈裟,雕刻得也栩栩如生。窟
西壁凿佛像7尊,造型古朴粗放,神态生动逼真。窟内还有题记二则,其中一则为明
嘉靖年间镌刻。大佛座下西南隅,有一洞穴,深30米左右,曲折蜿蜒,止于大佛身下
。相传,昔日藏有镇山之宝,故人们称之为“宝贝洞”。石窟前为宽绰的平台,台上
有6株古柏,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使得佛窟愈加显得深幽典雅。临近佛窟的东南、
西南崖壁间,分别有“甘露”、“百花”两眼清泉,喷珠漱玉,哗哗有声。山上山下
,林木丰茂,花果溢香。
四、子房洞·蟠龙洞·房彦谦墓
子房洞历城高而乡东沟村北,有一深幽的山峪,峪北,铜壁山巍然峻拔。山腰有
洞,面南,洞门由青石券成,显得规整,额嵌“汉留侯子房隐仙洞”八字,镌刻于清
光绪二十三年(1906年)正月。洞东西两侧,各有碑碣,分别为明隆庆、崇祯和清康熙
年间重修子房洞、创建五帝阁记碑。洞之周围,翠柏葱郁,蔚然深秀。
进得洞门,空间宽绰,迎面建一石庙,颜额刻“汉留侯祠”,两侧镌楹联:“宝
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庙内原有木龛,内置石像三尊,中为黄石公,左
为张良,右为尹宗。张良,字子房,始受书于黄石公,后辅佐刘邦平天下,与萧何、
曹参共称汉初三杰。大功告成,封职留侯,视富贵如浮云,弃轩冕从仙人赤松子游,
相传曾居于此洞。黄石公,即张良的老师。尹宗,相传为当地尹家店农民,后成张良
道友。沿石庙西侧,秉烛向前,逾石阶三级,转向右侧,洞穴忽然增大,宽约7米,
高5米余,犹如穹窿,四壁平展。左右壁为小洞,传昔为仙人卧室。洞室内怪石甚多
,似锣鼓,似蛤蟆,似蝙蝠。以石撞击,若锣鼓之声,铿锵有韵;若蛙虫之鸣,咕咕
嘤嘤。继而向前,洞穴各异,深邃幽远,逐渐潮湿,细听之,像有滴水叮咚、细流淙
淙,阴森可怖,不可穷尽。
子房洞外山下,约400米处,有“子房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存正殿三
楹,西房一间。殿之东侧,有碑两通,清嘉庆、光绪年间立,皆为修庙记碑。其一载
:“子房洞者,不知创自何年,经前明嘉靖、隆庆、崇贞[祯]以后,国朝康熙、乾
隆、嘉庆等年相继重修”。庙院颇大,内外生有柏、杏、柿、核桃诸树。庙南山涧中
,植古黄连木一株,有数百年高龄,树干茁壮,虬盘鳞结,冠幅博大,枝叶繁茂,为
济南地区同树种最大者。树侧有泉,称“双虎泉”。游人可于浓荫下小憩,乘凉品泉

庙东,翻山入另一峪,峪中黄石公、张良、尹宗墓,三角鼎立,青石成,其排
序,与子房洞内石像同。西有石碑及八仙庙、子房庵遗址。址西,“熨斗”、“风斗
”二泉清冽甘美。泉侧,古柏舒秀。泉南有脱壳河,河上架仙人桥,桥旁设石棋盘,
传为黄石公、张子房博弈处。墓前东侧,碧水一湾,澄澈如镜,水岸、谷底、山坡,
遍地果香,花开似锦,野趣甚浓。
蟠龙洞在历城港沟镇蟠龙山。因位于禹登山龙洞之东方,又俗称“东龙洞”。蟠
龙山山势突兀,翠柏蓊葱。山南崖下为深涧,名“黑峪”。峪中植被丰富,花果满山
。山西南侧山腰,为一方小平地,金代曾在此建“佛隐寺”。因时代久远,该寺庙宇
已荡然无存。平地北侧为峭壁,隐然有一天然洞穴,即蟠龙洞。洞口以规整的青石券
成,匾额镌“龙洞薰风”四字,篆体,笔韵刚劲浑厚,刻于清康熙年间。洞曲折幽奥
,深达千米。里面有高达30米的螺顶,有深不见底的石罅,宽阔处可容数百人,窄狭
处不能二人并行。步入洞穴,洞室空旷,原有10余尊精雕佛像,惜大都惨遭破坏,惟
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尚书礼部碑》及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碑记等石刻尚保存
完好。向洞内行至30米处,开始向右下方拐弯,回头外望,只见洞口犹如月牙出山,
人称“回首望月”。继续前行,步步景奇。大自然形成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景色迷幻
,有“火烧葡萄架”、“水帘瀑布”、“江猪探海”、“童子拜观音”、“仙人坑”
、“仙人桥”、“空心楼”、“天梯”、“姜池”、“藕池”等。其中“玉龙腾空”
尤令人称叹:在高达20米的洞壁上,一直径约1米左右的钟乳石,纹理深凹,通体银
光闪烁,宛若玉龙自洞顶倒悬,仰视角度不同,其形态也各异,妙不可言;“龙头”
垂下,滴滴水珠经此落于“莲花盆”内,似玉龙含珠吐玉,人称“龙滴水”。由此向
里,不远又有一处40余米高的穹窿石室,一洞穴自室顶通向洞外,象一轮圆月,须仰
视方可得见。再向里,忽狭窄拥塞,且向下延伸,只可容一人翻身攀石通过,故称“
鹞子翻身”。走过一段险境,又是一段空阔平坦的地带,这儿空气清爽,游人可稍事
休憩。再向里前进,洞穴低矮窄小,行人不能站立,又因斜坡向下,只能匍匐倒行,
人称“倒爬四十步”,虽然路程艰难,但却另有一番情趣。再向前行200米左右,有
巨石堵挡,不能前往。
房彦谦墓俗称“西王坟”,在历城彩石乡西彩石村东北,为1977年公布的山东省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房彦谦(547~615),字孝冲,山东临淄人。通涉五经,工草隶。
历任北齐齐州主簿,隋监察御史、长葛令、都州司马、司隶刺史、泾阳令等职。为官
勤勉廉正,隋文帝时考察地方官吏,推其为“天下第一能吏”。其子房玄龄,为唐太
宗贤相。父以子贵,死后追赠徐州都督、临淄公,谥曰“定”。封土现高5米,直径
17米,遍植松柏。墓前立唐贞观五年(631年)史学家李百药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写
的石碑。碑首和碑身为一整块巨石,高约4米,宽约1.4米,厚0.4米。碑首
凸雕螭龙。碑额篆书“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9字,碑文阴刻楷书2500余字。书法浑
古苍劲,是山东省内仅存的初唐书法石刻珍品。墓两侧还立有唐代雕刻的石虎、石羊
等。
五、仲宫梨花峪
济南城南约20公里的仲宫镇,地处历城南部山区三川四峪的交汇处,相传是为国
请缨、不辱使命的汉代外交家终军的故里,为一历史古镇。以该镇为中点,在西起卧
虎山水库南岸的黄花山,东至锦绣川水库迤西的商家庄,长约15公里的沿途山峪内,
植有梨树百余万株,为著名的“泰山小白梨”盛产地。阳春三月,春风送暖,山间、
峪沟、地头,万千梨花竞相盛开,一团团,一簇簇,洁白如雪、如云。间有那粉红色
的杏花、桃花,含苞怒放,争奇斗艳。漫山遍野,花潮涌动,犹如一片花的海洋。置
身于此,春风拂面,花香袭人,令人陶醉。一夜春雨,落英缤纷,宛若天女散花。本
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花开时节举办赏花会,游人如织,热闹异常。
仲宫镇南,锦阳川的东岸,一山绝壁陡崖,巍峨高峻,名“康王顶”,又名“太
甲陵”,相传成汤的长孙、商王太甲葬于此,故名。山上松柏郁森,峰顶有康王坟、
石阁佬等古迹。山阳半腰为醴泉寺遗址。该寺始创年代无考,元至正四年(1344年)曾
重修,因寺内的济南七十二名泉“醴泉”而得名。山阴谷壑深幽,林木丰茂,藏有南
泉古寺,亦以清澈山泉“南泉”而得名。相传该寺建于唐代,后因年久失修而倾圮,
现尚存石钟亭、清道光《重修南泉寺碑记》等遗物。寺南山崖上,有摩崖造像三尊,
高约2米,面容丰满,神采各异,具有唐代造像风格,至今还十分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