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泉·袈裟泉·飞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4&rec=97&run=13

甘露泉位于灵岩寺大雄宝殿东北里许灵岩山上,是灵岩寺诸泉中最著名的一个,
有“灵岩第一泉”之称。历史上多有文人,如元代的郝经,清代的施闰章、 姚鼐、
王培荀等咏诗撰文赞美。昔日,这里殿宇众多,著名的有达摩殿、五气朝元殿、观音
殿等。东侧悬崖壁立,岩壁杂木丛生。其间隐一石窦,小泉似露珠般泄出,叮咚作响,
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即于此泉汲水煮茶为炊。池上建红柱宝顶小亭,池
旁还设石桌石凳,人们常于此博弈吟咏。夜深人静,寺内僧人也常于此说法论经。人
称此处为“清凉境界”,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建行宫,并多次驾
临,每次均有诗作留世,其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露泉》诗曰: “石罅淙泉清
且冷,观澜每至小徜徉。设云此即是甘露,一滴曹溪谁果尝。”
如今,殿宇、亭台、行宫等建筑已荡然无存,唯有甘露泉尚存。今泉自崖下石缝
流出,汇入长方形池内,清澈见底,绿藻飘动,终年不涸。盛水季节,水自池西壁石雕
龙头口中泻出,沿溪奔流,声闻数里。池东侧崖壁上嵌“甘露泉”石刻,三字涂丹,为
乾隆皇帝御笔。池壁上尚存乾隆帝咏泉诗刻数方。泉池西侧10余米岩壁上, 嵌明嘉
靖二十七年(1548年)山东巡抚彭黯所书“活水源头”巨字刻石。
袈裟泉在灵岩寺“转轮藏”庙堂遗址的东侧路南悬崖下。名列金《名泉碑》 ,
称“独孤泉”。清康熙《灵岩志》载:“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侧, 后人以姓命泉
也。”明万历年间,著名诗人刘天民之子刘亮采(号公严,万历二十年进士,性诙谐,
工诗,善书画,通音律,曾著历城县志未就)隐居灵岩,在泉边建“面壁斋”,因厌
恶“独孤”二字,便改名为“印泉”。“印”为佛家语,乃印证功果之意。 但此名
传之未广,后人以泉旁立有一片被称为“铁袈裟”的铸铁块,取名为“袈裟泉”。
该泉,泉源旺盛,水质甘美,为灵岩风景区主要饮用水。泉源在岩洞中,洞口被封
闭。水自崖壁下石隙流出,汇为一半圆形石池,尔后盘桓曲绕, 经石雕龙口泻入一大
水池中,池内锦鱼戏游。池周曲廊环绕,危崖峭立,丛木悬生。“铁袈裟”立于泉边,
两物相伴,别有情趣。
飞泉在灵岩寺崇兴桥南约0.5公里处,北距白果园村250余米。由于从崖壁泄出,
故称“飞泉”。又因水珠颗颗沿壁滑下,又把这崖壁称为“滴水崖”。石润水滴,淋
漓如雨,若遇霞光照耀,颗颗水珠流光溢彩,乾隆皇帝取其名为“雨花岩”,并有“未
见飞空天女散,落来岩际尽天花”(清道光《济南府志·卷首》)的诗句。
雨花岩地僻溪深,格外幽静。上临峭壁,下接清溪,岩石嵯峨,状如抱厦。 悬岩
小泉滴沥,如漱珠玑;叮当作响,富有琴韵。滴水崖下,小溪潺潺,向西流去, 清澈
见底,水荇卵石相乱,溪岸芳草萋萋,清韵宜人。岩壑松柏森然,青萝垂挂。山风吹来,
松涛轰鸣,如山瀑暴发万马奔腾。如若风和日丽,则松林静谧,山鸟叽叽, 另是一派
光景。由于景色壮丽,被古人列为灵岩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