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泉·泥淤泉(印度泉)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4&rec=66&run=13

康泉在柳埠镇南康泉村北之康泉桥西南四五十米处的山崖下。因泉水时有时无,
俗称“诳泉”,后因“康”、“诳”字音相近,沿称“康泉”。崇祯、乾隆《历城
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今水自岩隙涌出,积于石砌蓄水池中,四季不涸,
供灌溉和村民饮用。盛水季节漫溢,流入齐城峪沟。
照片 康泉(1997年3月)
泥淤泉(印度泉)在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的泥淤泉村内。 以前多次被山洪冲积
的泥沙淤塞,经人们掏挖复又成泉,故名。据村中老者介绍,此村历史悠久,早年
称印度泉村,后称缄泉庄,再后来才称泥淤泉村。该村皆因泉取名,而泉之名亦屡
有更替。泉被淤塞后,缄而不涌,所以才改称“缄泉庄”;当泉挖浚复涌后,又改
称“泥淤泉村”。因此,此泉当即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称之“印度泉”。崇
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印度泉,在梨峪庞家庄。”县
志又载:“阎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锦阳川。”除庞家庄今为何村已不
详外,泥淤泉村恰处于梨峪的东侧,其北有阎家河村。
今泉池位于街旁,有三眼,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布局。水质甘冽, 水
势极佳,四季喷涌不已,夜间可闻“突突”上奋之声。其东侧之泉为主源,池深10
米,底部向北斜下有洞穴,深不可测,传与海底相通,故又俗称“海眼”。泉旁有
一株古槐,胸围2.8米,干虽枯朽,仍萌新枝,被乡人称之为“唐槐”。 泉西北侧
曾有九圣堂古庙,庙前植五棵古柏,村民云四五个人方能搂抱一周,皆毁于“文化
大革命”前。此泉不仅满足全村人畜吃水需要,还被用来灌溉农田。
水泉在柳埠镇水泉村内。该村夹河坐落,村中架大小石桥10余座,雨季,四处
皆泉,因泉多水盛而得名。主泉在村中泉子崖下。此崖伟岸陡峭,高30余米,崖壁
翠柏悬生。水自崖下数处石隙涌出,积于一圆形天然浅池。1976年临泉凿一大井,
上部用料石砌垒,水自井壁众多岩缝喷涌而出,溅落于井内。
村西头也有一泉,常年涌流,汇积入石砌方池。此池边长15米,深4米, 池水
碧透,盛水季节漫溢。
熨斗泉在柳埠镇石匣村西北之铜壁山东麓子房庵遗址。金代《名泉碑》和明代
《七十二泉诗》著录。传说因水温高如熨斗而得名。关于此泉的地址,元《齐乘》
称“在梨峪门家庄”。因时代久远,门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明崇祯、清乾隆《历
城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扶山子房庵”,今按此说。泉池呈井形,上
窄下阔,常年不涸。
风斗泉在熨斗泉南10米左右,因临风斗岭而得名。呈井形,以巨石棚盖,投石
下井,可探到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