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4&rec=12&run=13

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前。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几经变化,今泉池呈
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 南
有长廊围合。金《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
著录。该泉出露标高26.49米,恒温18℃,最大涌量达16.2万立方米/日,为该泉群
中涌量最大的泉,号称“天下第一泉”。
地下水位低于出露标高时,该泉停止喷涌。据清代乾隆《历城县志·杂缀二》
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曾出现干涸。1972年始,时常
停涌。1986年5月至1987年8月26日,停涌达15个月;1988年8月至1990年8月,断流
长达24个月。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已称“趵突泉”。亦有“娥英水”、
“温泉”、“槛泉”、“瀑流泉”、“三股水”的别称或俗称。《春秋》载:鲁桓
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春,“公会齐侯于泺”。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
济水》载:“泺水出历县故城西南……俗谓之娥姜(一作娥英)水也,以泉源有舜妃
娥英庙故也”。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说:“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
之泉”,“趵突之泉冬温,泉旁之蔬甲经冬常荣,故又谓之温泉。 ”和曾巩同时代
的刘诏,根据《诗经·小雅·采菽》“沸槛泉”的诗句,叫它“槛泉”。金人元
好问《济南行记》中又名“瀑流泉”。当地百姓以其自地穴中涌出,形成三股泉水,
故又俗称为“三股水”。
照片 趵突泉(1987年9月)
据水文地质部门探查,趵突泉的地质情况是:地表向下8米, 是第四纪砂砾、
粘土层,8~80米为奥陶纪白云质石灰岩。在30米以上的大理岩中,裂隙、 溶洞特
别发育,这些裂隙、溶洞成为地下水集中和上升的通道。上升的地下水流从相距2
.3米的两个洞隙中蹿出地面,成为趵突泉三股泉水中的南、北两股;从北股洞隙中
又分流出一股水,在靠近北股的南侧涌出地表,即为中间一股。
趵突泉,三股并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水经注·济水》)。清朝刘鹗
《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土人云:
‘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据1982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济南的泉水》载, 1959
年时趵突泉泉水还能冒二尺多高。因为气势壮观,故称“趵突腾空”,古人列为济南
八景之一。由于景观奇特,被历代文人,如曾巩、元好问、赵孟、张养浩、王守
仁、王士祯、蒲松龄等赞咏。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也舞文弄墨刻之于石。其中,
蒲松龄的《趵突泉赋》描写得最为详尽:“尔其石中含窍,地下藏机,突三峰而直
上,散碎锦而成漪。波汹涌而雷吼,势 洞而珠垂;砰兮三足鼎沸,兮一部
鼓吹。沈鳞骇跃,过鸟惊飞,羌无风而动藻,径上栏而溅衣。夜气长薰,涛声不断。
沙阵抟云,波纹似线。天光徘徊,人影散乱。快鱼龙之腾骧,睹星河之隐现。未过
院而成溪,先缴沼而动岸。漱玉喷花,回风舞霰。吞高阁之晨霞,吐秋湖之冷焰。
树无定影,月无静光,斜牵水荇,横绕荷塘,冬雾蒸而作暖,夏气缈而生凉。 其出
也,则奔腾澎湃,突兀匡襄,噌噌,翠色以盈裳。其散也:则石沈鹘落, 鸟
堕蝶,泯泯棼棼,射清冷以满眶。其清则游鳞可数,其味则瀹茗增香。海内之名
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池中小泉颇多,水泡如泄珠玑,簇簇串串,飘飘悠悠。水中青藻浮动,锦鱼穿
梭。冬季,水气蒸腾, 朦胧。池岸以石砌垒,四周小桥卧波,雕栏临池; 亭榭
探水,曲廊蜿蜒;山石挺拔,绿柳婆娑。游人凭栏俯瞰,尽得水趣。泉畔还有许多
名人题刻,为名泉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东左布政
使张钦书写的“观澜”;明嘉靖十六年,山东巡抚都御史胡缵宗书写的“趵突泉”;
清同治八年(1869年),历城王钟霖题写的“第一泉”;还有清人鲍复昌、鲍复相、
蒋等咏泉诗刻等。
趵突泉水清冽甘美。经化验,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可以直接饮用。相传,乾隆
皇帝下江南时,沿途饮用北京玉泉水,当品尝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用趵突泉水,
并把玉泉改为“玉泉趵突”。将趵突泉封为“天下第一泉”。此泉用来烹茶,味醇
色鲜,游人常来此品茗以助游兴,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昔日,趵
突泉池东有望鹤亭茶社,四周摆满了茶摊,上支白篷布,下设小茶几, 几上备宜兴
紫砂壶。1956年辟建公园后,在望鹤亭茶社旧址设东方风味的“蓬莱茶社”。观鱼
也是游趵突泉的乐事。明《历乘》记载:历城知县贵养性“蓄金鲤于池,殊为胜观”
。清代秀才、历城人任梦菊曾填《浣溪沙·春日游趵突泉》词一首,写道:“闲倚
雕栏沽美酒,看他锦鱼唼青萍。”